泉州状元
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各地均有状元出炉。报纸上,广播里,微信圈,都在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市状元、省状元的各种消息,一时间,状元们成了众人瞩目的明星,他们还细分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单科状元……各路“状元”自然都是天之骄子。而在历史上,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我国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园一九○四年)的刘春霖终,一千多年间共有六百多名科举状元。
本期专题,记者走访专家,梳理泉州历代科举状元列传。毫无疑问,这些文人先辈们的风采,构成了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保留或重建的状元街、状元祠、状元井、状元坊等,既是祈福古城文运的美好,更体现了尊师重教的虔诚。让我们满怀崇敬之心,重新翻阅这些状元遗迹,领略泉州文人先辈的独特风采。(赖小玲)
泉州状元列传
曾从龙
编者注:据考,古泉州境内第一位状元是唐代的徐晦(欧阳詹的学生),不过,由于徐晦的故乡按照现在的地域划分是在莆田,此次统计未将其列在泉州状元名录中。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文化积淀深厚。宋状元、泉州知州王十朋所撰悬于州衙门口的对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对泉州的人文赞叹备至。“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科举时代,要考上进士确实很难,自隋至清开科取文进士约十万多人,泉州就达2316人(含宋特奏名)。进士中的拔尖人物状元则更是凤毛麟角,唐初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一千多年间文状元只出现600多位,平均每两年才出1位,记者走访文史专家杨清江,采用籍贯在泉及史料可靠的标准,摘录泉州状元数位,以飨读者。
◎陈逖:
体察民瘼 心忧家园
陈逖(890-952年)字田远,号易斋。泉州晋江渎头陈洋人(今属池店),少好学敏慧善属文,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高中状元。是年共取士12人。廷试的那一天,他胸有成竹,执笔直书,一气呵成。
陈逖中状元那年,泉州府文庙内皂荚树提前开花结荚显兆头。这件事情,宋《太平广记》引《稽神录》“登第皂荚”一文有记载。《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对泉州府文庙的“登第皂荚”这一奇事也有相关记载。据说,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该科有多少泉州人中进士。
让泉州人引以为傲的是,陈逖当官,能心怀百姓,体察民情,尽瘁家国。陈逖有才略,为当朝宰相敬翔所荐。据史书载,陈逖曾向后梁末帝上奏指出:国家连年丧失兵力士气未振,陛下深居殿阁之中,何以建家立业?但未被采纳。
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据传,他的家乡连续多年遭受水灾,五谷颗粒无收,他便将自己有限的月俸资助给陈洋中最贫困的农民,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十二月,陈逖返回家乡。后卒于家,赐谥号为“文端”。
◎黄仁颖:
文章称雄 德业馨香
黄仁颖(900-962年),五代泉州晋江池店人。幼年聪慧好学,善诗文,生活俭朴,自耕自作,每逢清晨时常登上狮山,在甲第亭中攻读诗书。陈逖中状元的那一年(918年),黄仁颖落选了,他深以为耻。经过刻苦努力,黄仁颖终于在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登状元第。此前一年(926年),泉州府文庙庭院内的那株皂荚树又长出一荚来,民间纷纷相传,泉州士子有人要中状元。第二年,黄仁颖果然不负众望。
黄仁颖为人清廉正直,从不让人私自上门拜访,后对朝政大失所望,辞官告归,在晋江潘湖隐居,后卒于家。南唐后主李煜特赐谥号“文杰”,赐祭葬于狮山东侧五虎朝金狮穴。
在那个时代,黄仁颖能够做到文章德业双馨,实属不易。据传,宋年间,晋江潘湖乡人为纪念黄仁颖,建潘湖仁颖书院。
梁克家
◎梁克家:
泉州历史上惟一的状元宰相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他33岁时高中状元,曾以状元的身份两度出任位极人臣的宰相一职。为政不苟且与人同,不畏权贵,又不失和气,人称“贤相”。
梁克家虽是文状元出身,但他很有胆识,绝不是软弱可欺的书生。根据《宋史》记载,他在考上状元12年后,凭借出色的政治表现出任右丞相。当时,梁克家奉命出使金国,金人得知他是状元,破天荒地敬重,足见他的个人魅力。当时在宴会上还举行了射箭的比赛。表面上看来,金国人设此环节或许是为宴席助兴,实际上却充满了挑衅的意思。不料书生梁克家箭不虚发,“连数十发中的”,惊得金国人更不敢轻举妄动。不久,金派使者来贺庆会节,梁克家主张整肃朝仪,规定金使由南门入朝,随从人等不许走近殿门。孝宗嘉许,诏令日后使者朝见时均照此办理。
梁克家出使金国,给了对头一个漂亮的下马威,而他的文化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在福州任职的几年内,他主持修撰了一本至今被人引用的知名地方志——《三山志》,为研究宋代福建的风土人情留下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此后,他还撰修《长乐县志》40卷,所著还有《中兴会要》、《梁文靖集》等。
历史上,因他两度为相,泉州故宅里巷被称为“相公巷”。可见,在南宋史上,梁克家始终是一个沉甸甸的存在。
◎曾从龙:
公侯世家 皇帝赐名
曾从龙,泉州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子明,又号云帽居士,宋淳熙元年(1174年)生,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六世从孙。他忠孝两全,是古代臣子百姓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曾从龙自小就以孝闻名,3岁时,他的父亲病逝,从龙“少长,躬身筑坟,不避劳苦,始以孝闻”,虽然,家庭贫困,但与小兄弟在一起,能同甘共苦,且见义勇为,克己为人。
曾从龙独魁天下,钦点状元闻名全国,被皇帝亲自改名为“从龙”,寓意君臣相得。
他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等弊端提出建议并被采纳。他为官时从不趋炎附势,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又能关心百姓疾苦,除暴安良,是南宋后期一位有所作为的贤相。
抗元复国之志不能实现,曾从龙忧悒成疾,于宋端平三年正月十五逝世。理宗甚为哀痛,为之“震悼辍朝”,并遣使临奠,赠少师,封清源郡公,祀泉州乡贤祠。其墓在南安三十五都瓦窑丘,今称状元坡。
◎庄际昌:
明代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或许是山岳的启示,庄际昌一生崇峻清朗,声望如高山仰止。
庄际昌初名梦岳,应试时才改名际昌,字景说,号羹若,又号羹元。祖籍永春,世居晋江,明万历五年 (1577 年)生于晋江青阳庄厝一个小官宦之家。他是当时的浙江按察司佥事庄用宾曾孙。据《闽书》记载,庄际昌出生时,他曾祖父庄用宾梦见惠安人、曾任右都御使的张岳来谒庄府,因而为他起名“梦岳”。
抑或是名人精神的激励,庄际昌自小聪颖,能过目成诵,7岁能赋诗作文,挥笔成章,加上崇尚仁义,品行端正,被誉为“神童”。15 岁的时候,他就立誓要将被秦始皇焚毁的《诗经》重新整理。他是整个明代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在职期间,庄际昌秉笔直言,坚持正道。际昌平生为人坦诚,耿直孝友,抚养弟子如自己的儿子,平生喜引掖后进,看到人家文章有可取之处的,必力日赞扬,帮助他成名。他平生精通五行、天文、卜筮、地理,人们很钦服他的多才多艺,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云台藏稿》、《八闽撮名录》。返籍归乡后,怡然自乐,乐得为家乡兴利除弊。
崇祯二年(1629年),庄际昌因劳累过度病逝官邸,灵枢被运回家乡晋江,葬于青阳山左麓他晚年自筑的墓圹。墓园上有他自题的字“真息”,及两旁自撰联“百年忙半世,四大本归堂”。朝廷赠詹事府詹事。后来,故乡人及他的后裔在府文庙西侧营建庄羹若状元祠(今尚存)。在晋江青阳宫下庄羹元民祠堂对面,曾建有庄际昌状元衙。
◎吴鲁:
福建科举最后一名文状元
因国家积弱积贫,起意重教兴学;因政衰理丧,严责家人重节操持正气——这就是末世的文状元吴鲁。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诗人。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二十一日生。祖父名璧经,父亲名厚宇,祖上三代均为平民。
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吴鲁修复翠螺书院,他还倡导兴学,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奋力上进。任吉林提学使时,他又筹办提督学政公署(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第一任提学使) ,继又捐资改建文庙。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二者兼之,应分者分之。”为了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提出建议:一要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要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要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要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
吴鲁一生十分关心国家命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在《请迅调战将以临前御敌书》中提出:请旨迅调战将,以分贼势。在《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论》中指出:“治术与学术异,治术贵因时变通。”强调要以史为鉴,因时变通,进行革故鼎新。八国联军入侵京津时,吴鲁大声疾呼,要激发民众的爱国锐气,加强水陆联防。庚子之乱,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忧愤,作《百哀诗》。
吴鲁在安徽视学时,偶然间获得一方岳飞砚,很珍惜,特地将这砚命名“正气砚”。这砚此前曾为文天祥所得,吴鲁得到后视为珍宝,特命名他的书斋为“正气研斋”,并严命子孙好好保管此砚,要子孙后代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做一个有气节的人。
(蔡永怀/摄)
泉州状元街,古典外表之下蕴藏浓厚的现代气息。对于经常穿梭其间的你我来说,驻足欣赏街上石坊中的刻字或壁画上的图腾,足以感受状元们勤学自强、坚韧不拔、善于超越、敢争天下先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
石牌坊: 保存状元文化的历史
状元街,1996年东街拓改时新辟,西起钟楼下,东至南俊路,全长约300米,宽6米,为步行文化商业街,与东街平行。街以东口竖有“状元坊”命名,是东街改造工程策划者追寻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模拟历史文化街区格局的一次大胆尝试。
而今,走在精致的石板路上,你会发现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花岗岩石砖和长方形的红砖,分别地段,拼砌各种图案连接而成,显得幽雅新颖。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以红砖白石为基调,构思巧妙,布局大方,层次参差错落,样式多变,装饰精微隽永,构成一组横贯东西的宏大的建筑群体,既充满闽南侨乡韵味,又折射出华夏文化的精气神。
状元街西头入口设计别具一格,由濒临钟楼十字路口的前二层后三层骑楼商铺底层开一门洞,作为状元街的“龙头”。入口前方蹲踞两尊巨型青石透雕麒麟,头角高耸,怒目雄视,张口吐舌,奋蹄腾跃。
东面街口面向南俊路,当街耸立着一个大石牌坊,三门两层单檐歇山式楼阁仿木建筑,气势雄伟,中嵌“状元”两字。“状元”石匾额采用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曾从龙纪念坊构件,坊柱题刻南宋祝穆所撰名联:“欧阳之后六人亚魁虎榜,曾公以来四相辅治龙池。”浮雕双龙戏珠横梁之上,前后镌刻泉州自五代至清荣登榜首、独占鳌头的六位文科状元的大名和科年,他们是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戊寅科陈逖,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丁亥科黄仁颖,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梁克家,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庄际昌,宋庆元五年(1199年)己未科曾从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吴鲁。
在状元街,除了状元坊外,还有“海滨邹鲁坊”、“岳献海邦坊”、“四门学士坊”、“白云古地,北辰垂象坊”、“太康永肇,见龙在田坊”、 “豸绣承恩,内台执法坊”,分散在这条文化街的各个地段。这些牌坊有大有小,有简有繁,或拙朴大雅,或清新脱俗。
街上牌坊匾额、楹联、雕饰的书翰、辞藻、雕艺大都出自名家名人之手,如“海滨邹鲁”语出紫阳朱公,其坊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系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所撰,原为泉州州署官衙门联,由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梁披云重书;岳献海邦坊联对“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系清同治探花黄贻楫为北京泉州会馆撰题,今书为当代书法名家朱以撒所题;四门学士坊柱联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唐文学家欧阳詹故居撰题:“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沈约书题。
(蔡永怀/摄)
墙塑壁画:展示泉州历史
状元街文化韵味独领风骚,除了六七座复古石牌坊渗透出历史名城的文化浸润外,刻意布置的四幅大型墙塑壁画则展示了泉州历史的回眸和文气的凝聚。在“四门学士坊”内北侧墙上,有一幅题为《先民开发晋江》泥塑,图像拙朴,线条粗犷,给人一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感觉。这里,天上星星闪烁,大雁飞翔;海上巨浪滔天,鱼儿游弋,船舶扬帆,水手操舟;陆上则车轮滚滚,骏马飞驰,人群熙来攘往,喧嚣涌动,还有城墙、楼阁、梵刹、双塔和不知是何方神圣的宗教偶像。雕塑的空地镌题宋代《太平寰宇记》的一段文字:“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景云二年改泉州。”
“状元坊”侧南墙《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则充分展示宋元泉州鼎盛时期海交贸易的繁华景象。壁画为线条素描,阴刻镶金,明朗清新,自然典雅。画面上有大海、云水、波涛、帆影、大石桥、东西塔、石湖塔、清净寺、靠岸的番舶,有市舶官员、中外商人、苦力工人、顾客、歌舞杂耍艺人……男女老少,形态各异,活泼生动。
元妙观三清殿围墙后,留一大活动空间,置八盆大型榕树盆景,点缀环境。其东北、西北墙上,各嵌一幅大型壁画,均为青石浮雕,画面清晰简洁,意境幽深玄远。西北为《子见老子图》,东北为《紫气东来,青牛西出》,作者特于二画空隙处各镌《史记》一段文字。
一直以来,状元街闹中取静的优雅环境,令人心醉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的居民和商家,成了泉州的黄金宝地。居民入住、商铺开张、酒吧兴起,加上元妙观三清殿落成,三百米状元街每天游客行人川流不息,尤其是一家家命名古雅的书画小店,组成一道十分独特又亮丽的风景线。
延伸阅读
黄培松“状元坊”
位于西街开元寺口,为黄培松立,民国初尚存。黄培松,清光绪六年武科状元,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黄培松曾经在广州参与审判并处决黄花岗烈士,愤而发动群众将其状元坊拆毁。
曾从龙“状元井”和曾从龙纪念馆
目前,西街曾井巷中尚存曾从龙“状元井”。后来曾从龙后裔搬至现今晋江安海西垵曾府尾,现在那里也建了曾从龙纪念馆,与曾氏祠堂并在一起。
庄际昌状元祠
位于泮宫内。原名庄羹若祠,祀庄际昌,俗称状元祠。庄际昌状元祠建于明朝末期,邑人念庄际昌之德,于泉州文庙西侧蓝桥巷内建祠祀之。1998年3月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建筑风格简朴,颇具特色,是研究泉州祠宇的重要文物遗迹。祠坐北朝南,大厅为三开间三进深,砖、石、木结构。总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其中有大门及前厅,主厅左右回廊及天井,后落有走廊及天井,祠堂大厅东侧有大门及大埕,并保留石狮一只。
祠堂主厅有对联曰:“品比青阳梅树,玉洁冰坚,不愧大魁天下;学宗洙泗杏坛,升堂入室,证拟仞数宫墙。”赞际昌为官严正、刚直不阿、才华出众。大门呈凹形结构,顶端横一石匾,正面镌刻“庄际昌状元祠”六大字,此匾应为建祠时之原构件。大门两侧石柱镌刻对联:“玉笔发文光千丈,金瓯歌春华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