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哀乐》编曲罗浪病逝 咱厝痛失音乐奇才
2015-07-15 10:44:53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1949年10月1日,伴着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29岁的罗浪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团长,指挥200多名队员奏响了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

他是开国大典上军乐队总指挥,曾为《解放军进行曲》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经典乐曲改编和配曲

□早报记者 颜雅婷 陈玲红 王柏峰 通讯员 张晴雯 文\图

7月12日,德化籍著名艺术家罗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7月17日上午9时将在北京八宝山告别厅兰厅举办告别仪式。

1949年10月1日,伴着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29岁的罗浪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团长,指挥200多名队员奏响了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

罗浪先生是中国音乐界传奇人物,他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经典乐曲改编和配曲,其中影响最广的作品是1945年改编创作的《哀乐》,成为60多年来全国广泛使用的葬礼配乐,每天全国殡仪馆为两三万名逝者播放《哀乐》。

一生成就:创作歌曲200余首 改编《哀乐》成葬礼配乐

在音乐创作方面,罗老可谓硕果累累,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至今共有歌曲、大合唱及歌剧歌曲等200余首。

《狼牙山谣》《五壮士之歌》《从军曲》《英雄赞》《子弟兵进行曲》《冲破黎明的黑暗》《献花曲》……这些歌曲是当时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其中部分选辑于《抗日战争歌曲集》,1950年已录制成唱片。

新中国成立后,罗浪又创作和改编了数十首军乐曲和礼乐曲,如《东方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哀乐》等。他还为话剧《子弟兵与老百姓》《戎冠秀》,为电影《晋察冀新闻》一、二、三号,为《百万雄师渡长江》等创作乐曲、指挥录音。在军事教育电影方面,领导拍摄民兵教育片《地道战》《地雷战》及《单兵教练》《班进攻》等百余部军事教育片。

除《解放军进行曲》《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英雄赞》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外,《哀乐》是罗老影响最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网络上关于《哀乐》的创作有多种说法,昨日记者就此事特意采访罗浪的女儿罗静,还原罗浪改编创作《哀乐》的过程。

罗静介绍,《哀乐》是父亲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调两度改编而成的。“第一次改编是1945年在解放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需要这样一首曲子。”罗静说,当时父亲就根据采风来的民间乐曲改编成《哀乐》演奏。新中国成立前,9月30日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父亲就将此前改编的《哀乐》进一步改编完善,在奠基仪式上演奏,并被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

“我曾听父亲说过,在解放张家口进城时,看到很多死难的烈士遗体还保持搏斗的姿态,他就觉得哀乐不仅仅是哀悼,还应该表达缅怀并牢记英雄丰功伟绩的情感。”罗静说,父亲在创作时,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大调手法,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哀而不伤,悲而壮美”。

罗杰讲述兄长的点滴故事

戎马生涯数十年 曾参加狼牙山战役

其实罗浪并非单纯的文艺工作者,他也曾屡次荷枪实弹冲锋陷阵,战斗于沙场之上。

罗浪幼年曾随父南渡马来亚,少年时期回国求学。他禀赋聪敏,活泼奔放,富于感情,嗜好音乐,喜爱文艺,1936年从永春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上海暨南大学附中高中部。“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又大举南侵东南亚,罗浪的母亲郑金凤和两个8岁以下的小妹,都惨死在法西斯日军的枪弹屠刀之下。

1938年秋,罗浪毅然奔赴延安。在战争紧要关头,罗浪出生入死,转战沙场。他曾从军于杨成武领导下的晋察冀第一军分区,驻扎在易县、徐水、涞源一带,曾参加著名的狼牙山战役。

“当初我是跟着部队往前冲,半路的时候,杨司令员带着我们往树林里钻,他让第六班一直把敌人引上山去,我们从树林里头钻出来,钻出来以后绕了圈,过了山,过了山以后过了水沟,就绕道到狼牙山的下面……”据罗浪生前回忆,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成武外,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中有好多福建人,也有不少德化人,所以狼牙山牺牲的战士中也有福建人。后来罗浪创作了壮烈慷慨的《狼牙山谣》《五壮士之歌》。

1949年罗浪担任新中国开国大典联合军乐队总指挥

演奏国歌第一人 组建联合军乐团

在开国大典上,罗浪指挥200多人的联合军乐团,第一次把中华民族最雄壮的旋律——《义勇军进行曲》播入亿万人民的心田,那段记忆早已镌刻在罗浪的心灵深处——

“开国大典万事俱备的时候,出现一个棘手的问题:阅兵式上演奏什么乐曲呢?有人主张采用旧军队的阅兵曲,即德国的乐曲,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全部采用苏联乐曲。当时我年轻气盛,提出第三种方案,要用改编的革命歌曲。”罗浪生前曾向记者追忆过那段往事,“新中国自己的庆典,为什么不用我们自己的乐曲呢?”

使用改编革命歌曲的方案得到支持后,罗浪和联合军乐团大伙儿一起努力,改编了一套以解放区流行革命歌曲为主,穿插《骑兵进行曲》《炮兵进行曲》《战车进行曲》的开国大典军乐曲。

而联合军乐团,却是在1949年7月才正式组建的。那时罗浪怎么也没想到,他组建的这支军乐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参加开国大典的演奏。直到1949年8月,罗浪才知道这支联合军乐团将要参加开国庆典,自己将要举起的是开国大典上那支重若千钧的指挥旗。“当时真是打心底里骄傲,精气神全提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典礼司仪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现在开始。”之后,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毛泽东宣布的声音一落,罗浪就等待司仪发命令指挥军乐队演奏国歌,司仪却只提到了鸣礼炮、升国旗,而没有宣布奏国歌。罗浪临机处置,按预先规定程序指挥奏起了国歌。

“当我指挥乐团奏响国歌后,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群情激昂。从这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从此站起来的堂堂中国人的自豪!”罗浪说,“当一个个方队踏着我们演奏的旋律走过时,那种激动而自豪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那一天让我终生难忘!”

故土德化潘祠村

故土情深:心系家乡山水 细品儿女回乡拍的照片

“父亲最后一次回德化,应该是1993年。”罗静告诉记者,父亲自18岁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就很少再回家乡德化。在她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仅在1952年、1970年、1993年回到过家乡。“父亲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但他心里是挂念家乡的。”

罗静7个兄弟姐妹自小就听父亲介绍家乡德化的山山水水,后来几度回家乡,都是带着父亲的记忆去寻找那一山一水。“我还爬过戴云山呢。”罗静说,在父亲的记忆中,老家雷峰镇就在戴云山脚下。2009年罗静退休后,回德化住了好几天,还用相机拍下家乡的新景。“回北京后,每张照片父亲都端详许久,寻找记忆中的模样,他说:‘家乡现在很漂亮,变化很大。’”罗静说。

最喜故乡来客 每周必看家乡报纸

罗浪先生生前最高兴的事就是接待家乡来的客人,“父亲90岁以前,每年都要参加北京的德化同乡会。”罗静还记得早些年,每年春节刚过,她和几个姐妹要轮流陪同父亲参加德化同乡会,“会上听到家乡人说德化的发展、变化,父亲觉得欣慰”。

直到前些年,随着老人年岁渐增,行动不便,身体也不太好,他才没有参加同乡会活动。“每年同乡会期间,老乡都会到家中探望父亲,跟他说说这一年家乡的变化。”罗静说,父亲十分关心家乡德化,每周从德化寄到北京的《瓷都德化报》和《福建日报》,父亲都认真阅读,“他总说家乡美”。

罗浪与女儿一起看照片,回忆故乡往事

病中半昏迷时 家乡人用乡音唤醒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让罗静遗憾的是,兄弟姐妹都不会说家乡话,而父亲是那么渴望听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地瓜腔”。

罗静说,每逢家乡有客人到家中探望,父亲总要用闽南话和对方聊天。几年前有个德化小姑娘到北京上大学,课余常到家中看望父亲,用闽南话和父亲聊天,让父亲十分高兴。直到前不久罗浪因病住院,处于半昏迷状态时,这个毕业后留京的姑娘到病房探望,“她一进来就用闽南话和父亲打招呼,接着用闽南话唱歌,昏迷中的父亲听到熟悉的乡音,竟睁开了眼睛……”

遗憾的是,这声声乡音,已唤不回罗老。7月12日,罗浪因病在京离世,享年95岁。

记者采访罗浪的弟弟罗杰

弟弟罗杰讲述:哥哥帮实现军人梦 一张信封能用两次

“他是我的兄长,更是我的偶像。他用他的工资资助了我30年,替我实现了军人梦。”昨天晚上在德化县城,记者见到罗浪同父异母的弟弟罗杰。65岁的罗杰与罗浪相差31岁,与罗浪的第四个孩子罗京同龄。

每月寄20元30年不间断 兄长罗浪的话最管用

昨日一早7时多,65岁的罗杰打开邮箱看到罗京发来的邮件:“我老爸,走了。”罗杰的眼眶红了,颤巍巍地敲了几个字回了过去。虽然只是早上的事,但他已经记不得自己写了什么。65岁的罗杰曾被查出患有喉癌,说话嘶哑很吃力,但说起哥哥罗浪的事情,他仍滔滔不绝。

其实罗杰出生时,罗浪已经31岁了,且一直生活在北京,而罗杰与父亲一直生活在德化。虽然与哥哥共同生活的时间屈指可数,但自打罗杰记事起,他便知道自己有个年轻有为的哥哥。

“‘文革’前,他每月的工资是240多元,他一家有9口人,但他每月都寄20元给我父亲,寄了30年。”罗杰说,从1951年到1980年父亲去世,从未间断过。当时他只觉得这个哥哥本事大,能照顾到远在家乡的他们一家人。

“可能是一种崇拜,有一种无形的威严,小时候他的话对我最管用。”罗杰还记得,他还是小学生时爱下棋,姐姐担心他不好好学习,便写信给罗浪,因为“只有罗浪最治得了他”。果不其然,罗浪一言胜千言。

逢年过节,罗浪总要从北京寄来一家人的照片,并在照片背面写上“新年快乐”等祝福语。直到电话便利后,他们才开始通话。不过三四年前,他们的通话也少了。“我跟他开玩笑,他是聋子,我是哑巴。”罗杰说,有时为了听听声音,说两句,多数是通过罗京,以邮件形式联系。

1993年,罗浪回德化故乡留影

一封电报圆弟弟军人梦 反面写信封二次利用

也许是从小长在心里的荣誉感,让罗杰也有了军人梦。1969年,终于有了参军的机会,罗杰报了名,但被拒绝了。“他们说我家里父亲太老了,无人照顾,不能参军。”罗杰不死心,第二年继续报名。不过他变聪明了,他写信向罗浪求救。很快地,罗浪发来电报:“可参军,父生活另安排。”一封电报,让罗杰实现了多年的军人梦。

罗杰还记得,在部队期间,罗浪写过来的信,信封都是二次利用的。“信封用完一次,拆开翻出反面,再黏合,再用。”受哥哥启发,后来罗杰与哥哥的通信,信封也都是重新利用。

“对哥哥来说,比较遗憾的事,可能就是没能为父亲修一座纪念碑。”罗杰说,罗浪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求便利,因此他一直未能完成为父亲修一座纪念碑的愿望。

据罗杰介绍,他们的父亲罗信尔是德化县首届侨联主席,抗日期间在南洋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是马六甲华侨赈灾委员会负责人,其间发表许多诗作。父亲去世后,罗浪一直想在家乡为他修一座纪念碑。与兄弟几人商量,可惜兄弟几个看了几次,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

相关链接

泉籍知名音乐人

吴文季(1918-1966),男,1918年3月31日生于福建省惠安县洛阳古镇,中国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世界十大民歌之一《康定情歌》的采集者和改编者。

1938年夏,吴文季刚满20岁,为寻找抗日救国道路,毅然弃教前往武汉,几经周折考入“战干团”。1941年吴文季考取重庆中训团音干班,在四川学习期间,他采集、整理、改编《康定情歌》,成为唱遍中国、享誉世界的一首民歌。

李焕之(1919-2000),原名李昭彩,又名李钟焕,祖籍泉州晋江池店,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有《春节组曲》、《社会主义好》、《晋江之歌》、《白鹭女神之歌》等。

李焕之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品有《牧羊哀歌》(郭沫若作词)、《黄花曲》(蒋光慈作词)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