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安溪举源村合作社的成功之道:将精致农业进行到底

2015-07-17 09:17:55 薛希惠 赵锦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将精致农业进行到底

——安溪举源村合作社的成功之道

旧茶园经过改造,原来每亩种植1万多株茶树,现在每亩只有3500株。

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薛希惠 赵锦飞 文/图)

阅读提示:

社会扶贫是指我国政府专职扶贫机构以外所有扶贫工作的总称。去年,我国第一次印发社会扶贫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去年是福建省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关键一年,也是社会扶贫的创新之年,如期完成了5万户、20万人的减贫任务。社会扶贫潜力巨大,该如何聚集更多扶贫资源,如何拔穷根,安溪县举源村以合作社为平台,释放社会扶贫潜力,形成公司化运作,走上精致农业之路。

作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7年前,安溪县龙涓乡举源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仅2900多元。时隔8年,举源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多元。

举源村的凤凰涅槃,缘于合作社。而合作社这个平台,聚集了多方社会扶贫资源。以合作社为纽带,形成公司化运作,规模发展,走精致农业之路,让村民在老田头尝到了新甜头。举源村成了第二批省派驻点典型村,合作社发展模式受到安溪茶农的追捧。近日,记者走进举源村,探访合作社的成功之道。

组织能人成立合作社,吸引社会扶贫力量

举源村位于安溪西南部,海拔700多米,距离县城50多公里,人口400多户1700多人,背靠茶山,村民靠山吃山,卖毛茶获得微薄收入,每公斤毛茶三四十元。200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9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如何脱贫致富?2007年,省财政厅干部严小明来到该村挂职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和村干部尝试引进养猪企业、鞋企等,无奈交通不便、成本高企,且山里平地少,企业都打了退堂鼓,大家的心都凉了。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大家喝茶聊天,这才发现路就在眼前。“举源的优势在哪里?在于茶叶。当时附近乡镇如感德镇茶农靠着茶叶过上好日子,而举源村茶叶却走低端路线,守着金山受穷。”严小明说。

“举源村茶叶停留在家庭作坊生产水平上,以珠茶为主,虽然销路不愁,但是粗放式发展,产业层次低,很难致富。”严小明说。

全村人均茶园2亩,每亩产200公斤毛茶,小农生产无法脱贫。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严小明提议成立合作社,以抱团取暖的方式来扭转茶农单打独斗的局面,村委会主任陈传溪与他一拍即合。

但是,销路不愁的茶农固守成见。严小明说,他撮合了3人联盟,让合作社有了“掌舵人”:一是村主任陈传溪,此前在广东做生意,有营销经验,而且他和有实力的村民陈贞中投资50万元建了厂房,兴办加工企业;二是村里走出去的制茶高手刘金龙,由他负责指导村民制茶;三是有10多年种茶经验的陈炳怀,他管理100多亩茶园,为管理茶园带头人。3人都以技术形式入股。首期29户茶农都是3人经过苦口婆心劝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合作社。

有了合作社这个平台,社会扶贫资源闻风而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些专家对茶叶种植进行了指导;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几名专家来到实地,建议发展无公害茶叶,打消了村里要打造有机茶基地的冒进想法,因为有机认证难,不适合基础薄弱的举源村。

驻村干部也带来了扶贫单位的许多资源。原来村里茶山的土路破损严重,雨天泥泞不堪,而且山路陡峭,容易出现意外。严小明从各方筹集来100多万元,建设一条3米宽、5公里多长的水泥路,险路变成了通途。“300亩老茶园被改造,茶园里建起了1600立方米的蓄水池,架起6.5公里喷灌管网。扶贫单位前后为我们村带来了400多万元真金白银,主要用于三农建设。”陈传溪说。

2008年,合作社正式成立。29户茶农统一用药、施肥,由陈炳怀负责指导。村民很怀疑,茶叶能否卖出好价钱?为了消除村民的疑虑,刘金龙采了部分茶叶,尝试制作了50多公斤秋茶,由陈传溪负责销售,结果每公斤卖了四五百元,村里沸腾了。当年,合作社收入130多万元,让成员尝到了甜头。

2009年,合作社发展到58户,收入达到560万元,上门排队购买毛茶的商人越来越多。许多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成员158户,茶园面积5900多亩,茶农户均年收入达10多万元。

省农业厅山海协作与社会扶贫处处长曾国强说,举源村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个人扶贫,利用村里能人组成合作社,选准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多元扶贫力量投向贫困村贫困户,进一步壮大了扶贫工作的力量。

合作社成员在生态茶园锄草。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成员既是工人又是股东

扶贫要有一只“下蛋的鸡”,为贫困户造血。举源合作社正是这只“下蛋的鸡”。

如今走进举源村,楼房比比皆是,依山傍水,人们很难想到,这里曾是贫困村。村民陈建艺前年新盖的楼房崭新耀眼,这是他花了20多万元建的。

2008年,他以20亩茶园加入合作社。现在他在合作社的身份有三个:一是流转土地的村民,每亩每年土地流转金为2000元;二是合作社的工人,负责喷药、锄草等,每日工资为100元至150元;三是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占股2%,茶园的资产超过20多万元,虽然还未分红,但是资产逐渐升值。目前,陈建艺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原来,我只是茶农,毛茶每公斤才卖20多元,年收入只有两万多元。现在每公斤毛茶价格基本保持在200元至500元之间,是原来价格的10多倍,而且多了农业工人、合作社股东的身份,收入更有保障,茶园资产还在不断升值。”陈建艺说。

记者了解到,158户茶农与合作社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他们不仅仅是原料供应商和土地流转方,还以土地入股。以土地面积来计算股份,10亩以内占股1%,10亩到20亩占股2%,30亩到50亩占股3%,50亩以上占股5%。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和统一品牌销售。目前,成员收益来自茶园流转租金,每亩每年为1500元至3000元不等,年工资收入为2万元至3万元,还有股份分红。

对于新加入的成员,合作社以20%的股权比例,参股组建新的合作加工点,加工点由5户至8户新成员组成,所占股份比例为80%,目前已经新建7个茶叶合作加工点,合作社则派出技术力量,以提高茶园管理和制茶技术水平。

陈传溪对记者说,茶叶采摘季节短,一年最多有80天。加工场地少,容易影响茶叶品质。现在有了新建的7座厂房,可以实现茶叶无落地加工。现在合作社的毛茶一半供给知名茶商,一半自己加工,供给全国43家直销店。

龙涓乡乡长谢昆明告诉记者,举源合作社与成员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茶农既是合作社的工人,又是合作社的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收入更有保障。举源合作社是全乡最早成立的茶叶合作社,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它起了示范带头作用,受到附近茶农的追捧,目前全乡已成立130多家茶叶合作社。

合作社引领村民走上了精致农业的道路,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田间管理到产品加工都是标准化操作,走上精致农业之路

举源村的嬗变,得益于合作社带领茶农走上精致农业的发展之路。

走进举源茶山,翠绿欲滴,幻如仙境。5900多亩茶山的每块茶田都有编号,最大的茶田有50亩。这里的工人分成锄草、采摘、修建和病虫害防治4组。

陈炳怀告诉记者,原来每亩种植1万多株茶树,现在对这些低效老茶园进行改造,每亩只有3500株,保证了茶树肥力供应和通风,便于日常茶园作业和管理。而且量身定制茶树肥料,根据县农茶局的“测土配方”建议单,与厂家合作生产配有25%黄豆作为基肥的有机肥料,滋养茶树的同时改良了土壤。“管理成本很高,每公斤毛茶成本达70元。”

此外,举源合作社还开发出“无公害病虫害防治高压喷雾设备”,原来的背式喷药每人每天只能喷药5亩,有了新设备可以喷药50亩,而且用药可控。合作社还请了农业专家,对种植管理、修剪方法、采摘时间进行技术指导。

对原来家庭制茶的模式,制茶高手刘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他要求采摘、运输茶青实行标准化,茶青采摘只能摘一芽两叶,这样工人一天最多只能采摘5公斤多,采摘后10分钟就得晒青,晒青要在下午4时后,摇青时一笼最好45公斤,每个细节都有标准。2009年,合作社还与省农科院、台湾有机农业研究基金会建立“茶叶生产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每一泡茶都有一个条码,消费者可以从源头跟踪茶叶的产区、管理操作细节、采摘时间、农残检测报告等。

“原来茶农从种茶到制茶都是凭经验。合作社成立以后,带来了精致农业的概念,从田间管理到产品加工都是标准化操作。”陈炳怀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了解到,举源合作社将打造茶叶庄园,发展特色民俗旅游,将精致农业进行到底。龙涓乡乡长谢昆明说,粗放型农业带动作用不强,效益低,而精致农业走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路线,因此效益天差地别。在这大山里,资源有限,靠精致农业,举源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记者点评

搭建一个聚合力量的平台

□赵锦飞

一个穷山村,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去年是中国社会扶贫的创新年,《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的出炉,为社会扶贫搭建了新的制度平台,最大程度地释放社会扶贫的活力。

很难想象,举源村若没有扶贫资源的合力,能够摆脱贫困。其中,既有定点扶贫单位的真金白银,又有社会组织智囊团出谋献策,还有乡土能人的聪明才智,多方合力,才让昔日的穷山村凤凰涅槃。

举源村以合作社为平台,注入外力,改变小农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精致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并建立加工厂,发展自己品牌,从而提质增效,让贫困群众拔了穷根。

各地都有不少合作社,但是能够充分整合社会扶贫力量,形成公司化运作,最终走上精致农业之路的毕竟不多。举源村的实践,值得借鉴。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