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还记得,威远楼后面曾有一座烈士纪念碑
古城变迁录
在历次泉州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中,我们看到了五个圆圈,画出了泉州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初的丰州古城,在晋江流域中游,在图中只是一个小圆点。从三国至唐朝约500年间,泉州以这里为中心。公元8世纪初,泉州从丰州迁治现在的古城。这两个圆圈不相交,新城比丰州古城大了许多。
泉州自唐代建城,到民国拆城,横亘1300多年。曾经的内外城门有11个,从唐到宋元,建城、修筑30多次。
内为子城,从北顺时针,分别是泉山门、迎春门、丽正门和肃清门。外围罗城,具有防御功能,唐末五代时有七个,即仁风门(东)、义成门(西)、镇南门(南)、朝天门(北),还有通淮门(东南)、临漳门(西南)、通津门(新南门)。元代七门调整,废弃通津门,又在临漳门和德济门间新增南熏门,俗称水门。
明清500年间,泉州城址变化不大,从停滞逐渐走向拆毁。所幸,我们偶尔路过复建的临漳门、朝天门、泉山门,还有不那么起眼的“丽正门遗址”、“肃清门遗址”石碑,俯瞰玻璃覆盖下的德济门遗址,依然可以凭吊古城曾经的辉煌岁月。
古城历史悠久,牌坊众多,这是旧时代表扬人用的。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适合拿来当众人典范者,就有机会拥有一座牌坊。清道光年间《晋江县志》记载,泉州古城内外先后有牌坊399座。然而,许多牌坊在过往被拆,甚至拆去筑了水坝、旱厕、猪圈。
泉州市原副市长周焜民曾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哈特考察南建筑博物馆。当哈特看到那些发黄的老照片显现出牌坊林立的景象时,十分惋惜地感叹:“如果牌坊保存至今,我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毫无疑义的。”
1997年,借东街拓改之机,泉州规划了状元街,自东而西依旧样复建7座牌坊。牌坊上镌刻着有王十朋、朱熹等泉州名宦名士所撰的坊额坊联,还有曾从龙、梁克家、庄际昌、吴鲁等历代泉州状元姓名,彰显着泉州历史上的人文鼎盛。
泉州城市总规,到1988年版、1995年版和2008年版,城市规划的3个圆圈越圈越大。20世纪初,泉州城区面积只有6.8平方公里。而2013年末,泉州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已达188.5平方公里。100多年间,泉州市区的块头长了快30倍。随着城市的发展,地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立交、快速通道、跨海大桥不断刷新着泉州人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多的城市综合体崛起。
拥有丰厚历史积淀的泉州,正在展现鲜活的城市生命力。历史的辉煌属于先人,当下的人们正努力建设着更美好的城市。在尽可能保留先人遗迹和老城市坐标的同时,泉州正在快速变化中,不断寻找着自己的时代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