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石狮永宁人安岱为革命更名改姓 离休后发挥余热

2015-08-12 15:30:0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安岱 (石狮市党史研究室供图)

核心提示

安岱,原名施纯亮,是石狮市永宁镇杆头村人。1920年出生的他,童年时在老家念私塾,12岁时跟着父亲到菲律宾。6年之后,安岱离开菲律宾,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为了战斗需要,安岱不断更换名字,直到1940年改为安岱之后,没有再改动。战争中多次立功的他,在离休后仍然发挥余热,笔耕不辍,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和高尚品质。

□本报记者 石伟琴 实习生 丁洁

受进步思想影响 回国走上抗战道路

原泉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泉州华侨历史协会顾问郑炳山告诉记者,安岱除了有施纯亮这个原名之外,还用过司子亭、安代成、陈里、施火炎、施纯谅等名字,这些名字有的是父母为他命名的,有的是老师为他更改的,有的是组织上叫他使用的,有的则是他自己起的。

安岱出生后在家乡石狮念私塾,1932年随父亲到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市,在那里生活了6年。在这6年的读书经历中,安岱先后从百阁小学、菲律宾华侨南洋中学的进步教师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从此走上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道路。“当时南洋中学有一批进步的青年教师,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安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歌咏、演出、募捐等活动,还与同学创办了《黎明周报》等刊物。”郑炳山介绍。

为了更好地参加抗日运动,安岱与同学张道时、吴一舟等相约回国,到延安参加抗日运动。“安岱认为他们是革命青年,必须走正确的革命道路,而延安是革命的大本营,是训练革命青年的大熔炉。”郑炳山说,1938年2月安岱离开菲律宾抵达香港,经过广州、武汉、郑州、西安,克服种种困难,历时三个月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参加粉碎日寇战斗 将文艺送到前线

到达延安之后,安岱先被安排至陕北公学学习,当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初陕北公学结业后,安岱被分配至八路军115师独立第一游击支队,在机关做文印等工作。同年9月,被党组织派到山西阎锡山地方武装乡宁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当政治工作员(党内任支部书记)。因秘密工作需要更改姓名,名字由施纯亮改为安代成。

郑炳山介绍,安岱在乡宁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因武装队伍编入山西新军政治保卫队第二支队,他便也跟着到第二支队,任连政治指导员(党内仍任支部书记)。“安岱的公开身份是阎锡山的民族革命青年团支部书记,参加过粉碎日寇对晋西南地区冬季‘大扫荡’的几次战斗。”郑炳山说。

1939年3月,安岱被派赴延安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6月份他又再度到华北,分配到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刚组建的《七月剧团》任政治指导员。”郑炳山说,安岱与剧团人员共同努力,将文艺送到前线,送到战士和群众中去。“他还亲自参加编写剧本和演出节目,如活报剧《汪精卫的梦》、《流亡曲》,话剧《上前线》、《三粒子弹》等等。”

参加战斗数十次 离休撰写革命文章

1940年初,安岱奉命调到新四军六支队工作。到豫皖苏边区党委组织部报到时,因工作需要将名字改为安岱,此后数十年再也没有改动过。几十年来,他在外都用安岱这个名字,只有在给故乡写信、写文章或其他需要说明的时候,才会在安岱之后加个括弧,写上真实姓名施纯亮三个字。

在新四军六支队,安岱先后担任过连队指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等职务,参加过抗日的多次战斗。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安岱因认真学习、表现突出,荣获“学习英雄”奖章。1942年,他被调到旅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后到营任文化教员。1943年冬被调回团和县总队政治处宣传股当股长。参加“三十三天反扫荡”,粉碎日军对淮北盱凤嘉地区“大扫荡”和解放灵璧、时村等战斗二三十次。

1975年离休后,安岱仍发挥余热,写些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和回忆录,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和高尚品质。2008年,安岱同志病逝于南京。

(本文参考资料:1.庄晏成主编《泉州华侨与新四军文集》。2.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部分资料)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