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年轻的养老市场:独居老人救命铃 如何保障安全

2015-09-08 08:16:44 花蕾 彭思思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独居老人的救命铃

独居老人

东南网9月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花蕾 彭思思 摄影 夏鹏程 编辑 沈桂花 陈世国 视觉 叶炎平 龚长旺)以“独居老人家中猝死”为关键词搜索,跳出来的新闻链接有几十页。更让人心痛的是,鲜红的关键词后,几乎都跟着这样的字眼——“死亡多日无人知”。

在这些悲剧里放入两个坐标轴:2015年8月26日,泉州西郊;2015年5月9日,泉州西街;67岁的李阿伯,85岁的宋阿伯,两位独居老人身亡的情节,近乎重叠成同一个场景。

这种相似,让人刺痛。

3年前,泉州市区新门社区为30多户老人免费安装了平安铃“一键呼救”,受限于市场环境不成熟和资金缺乏,如今已搁浅。去年10月,泉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设居家养老信息呼叫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跃生,去年7月接受《家庭与生活报》采访时,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分析,只有夫妇二人生活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9.28%,一人单过的老年人占12.46%,两类单独生活老年人合计为41.74%。老年人单独居住成为一种重要居住方式。

无疑,独居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一大部分老年人的主动选择,也与不同代际成员对小家庭的偏好推动有关。客观上,独居老年人对照料、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大,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多方面为其排忧解难。

面向独居老人的服务体系如何完善?子女“尽孝”、政府“尽责”、社区“尽情”如何形成合力?在他们发生危险的第一时间,如何保障安全?这些,都是这个社会“老有所养”共同的思考。

独居老人和停用的救命铃

黄阿婆的“救命铃”三年来不舍得用一次,她不知道,其实它已失效

床头,一台电话机造型的仪器闪着蓝光指示灯,一个蓝色“呼叫”按钮旁边,贴着一张已变黄翘起的白纸条,纸条上写着“平安铃呼叫仪”字样。这台呼叫仪,78岁的黄阿婆叫它“救命铃”。

3年前,新门社区为她和30多户老人免费安装了这种平安铃,只需按下“呼叫”按钮,就可以向接线员求助。可至今,她都没舍得用一次。

静静地坐在客厅沙发上,黄阿婆头微微后仰,视线不停地在电视和门口之间跳跃。若是白天,大门会敞开,只插上纱窗门,屋里屋外一目了然。到了晚上,大门一关,她会隔着门听屋外传来的声响。

楼道响起“噔噔噔”的脚步声,声音越来越近,黄阿婆两眼一亮,开始盯着门,可脚步声到了门边又转上了楼,她的眼神瞬时暗淡了下来,注意力重新回到了电视上正在播放的文艺晚会。

黄阿婆和她的老姐妹

黄阿婆独自居住在泉州市区滨海街道新门社区一套三室一厅,这是当年和老伴买的集资房。每天只有在中午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阳光会穿过客厅在卧室地面上投下一块不大不小的亮斑,温暖这个8平方米的房间。这里充满她的回忆:她和爱人曾在这里庆祝过小儿子的出生,子女们也曾为他们庆祝过结婚纪念日。而如今,她要在这里慢慢老去,“要等到我无法行动,才会让子女们来轮流照顾我”。

2000年,黄阿婆的爱人去世,她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没能接受,在之后一年里,体重从160多斤掉到100斤,“老了,减肥反而成功了”,她自我打趣,扯了扯挂在身上明显过于宽松的衣服。

儿子不放心,打算接她同住。黄阿婆嘴上说,孩子们上班,她更孤独。其实她怕自己会给儿子的小家庭带来烦恼,拒绝了儿子邀请。

一个人住三室一厅,黄阿婆挺孤单的。一天,在社区她遇见老姐妹,老姐妹因子女争房产受委屈。家里既然空两间卧室,黄阿婆便让老姐妹到家里暂住。这一暂住,就是8年。

老姐妹比黄阿婆大10多岁,生活上,两人互相扶持。早上,黄阿婆起床时,老姐妹已经把热乎的白粥端上桌。饭后,两人一起溜达到菜市场买菜。黄阿婆知道老姐妹喜欢去老年人活动中心看别人打牌,担心她忘记吃饭。出门时,把装满饭菜的电饭盒塞给老姐妹,嘱咐她插上电热热就能吃。

“我不舒服,她会第一时间发现,照顾我,拿药给我吃。”黄阿婆回忆,有段时间,子女忙于工作,她发高烧没法下床,多亏了老姐妹照顾了她好多天。

七年前,老姐妹生病,被子女们接走。而后老姐妹常趁儿女外出上班,溜回来找她。老姐妹说,孩子要忙工作、忙家庭,哪有空听她唠叨,她不要大房子,只想要个随时随地能说话的伴。去年,老姐妹去世了,“又少了一个伴”,黄阿婆感慨。

不能生拖很久的病

老姐妹搬走后,屋子又空荡荡的。子女比以前走得勤快,时常劝她搬去同住。黄阿婆还是以身体硬朗为由拒绝,其实,她还是顾虑着不想给孩子徒增烦恼。

有段时间,黄阿婆的右眼做白内障切除手术,术后愈合期,她没法做饭,三个子女轮流送饭。这几年,左眼视线也模糊了,她推测这是白内障的征兆。她一直没向孩子提起,“反正右眼能看到,暂时不打算再做手术了,怕耽误孩子的工作。我要好好活着,病了就是麻烦,更不能生拖很久的病”。

说到健康,老年人大学每两周会邀请专家讲授养生知识,黄阿婆一堂课都不落下。听说不断学习能预防老年痴呆,她每天坚持看报纸。新买的一袋洗衣粉,她一字不漏地将包装袋上的汉字大声读出来,遇上生字,抄在纸上拿去问厝边。

她每天把日子安排得满满,有时参加老年人的聚会活动,有时厝边举办歌友会,她也会高歌一曲。她常和厝边讲起过去的事,比如小时候,她是被养母买来做童养媳的,长大后女追男嫁给后来的丈夫。在厝边影响下,她开始中意带花的衣服。她说年轻时衣服永远是黑灰蓝三个颜色,“我现在可不想穿得像个老太婆”,说话时,黄阿婆捋了捋身上的豆绿色短袖,袖口的一圈水钻闪闪发亮。

她讨厌阴雨天,一天到晚只能数雨度日。那样,她觉得生活冗长得可怕:凌晨4点到早上7点钟极其喧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9点之后,人声少了,窗外那棵龙眼树在风中摇摆身姿,像梦境一般枯燥又永无休止;她看得有些困了,就去睡觉。

两年前,她把祖宗的牌位打成一个小铜牌,挂在厨房,早晚供奉。有时也会对墙上的爱人说说话,“我出去会儿,就回来”。祭祀烧纸钱时,风一吹,纸钱原地打转,“他来取钱了”,她呆呆地站在风里,手里还捏着没烧完的纸钱。

这几年,她发现记性越来越差。蒲扇刚还拿在手上,可去厨房看了眼正煮的稀饭,就记不起搁哪儿。衣服前一天明明还在床头,第二天不知怎么到沙发上了。自己中午吃的菜式,到了晚上就时常想不起来了。

暗地里开始准备后事

一个常和阿婆逛街的林红(化名)阿姨说,阿婆见人就爱笑,整日乐呵呵的。阿婆常跟老玩伴们说,“活着就图高兴,要发现好几天没见到我了,就说一声‘呵,黄阿婆走了’,利利索索的”。

乐观的黄阿婆,已经暗地里开始准备后事,她在一家厝边推荐的照相馆照相,说要做“大相”。我们的摄影记者帮她照相时,她反复查看,再三嘱咐要留下几张笑得开心的相片。

以前,黄阿婆把门关得严严实实。有次,孙子来看她,她在厨房里洗碗没听见敲门声,孙子只好离开。错过一次探望,她很懊悔,“我还能活多久呢,看一眼少一眼”。几天后,她让儿子挑了一款分贝高的门铃装上。

又一次,和厝边聊天,听说有老人死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她回家后决定敞开大门,锁上纱窗门。“站在外面能看到里面。”黄阿婆笑了,有时,一个人在家怪孤独的,听着楼道里的脚步声也挺开心的。

3年前,新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为她免费安装平安铃,她想,终于又多了些人关心她。不过,她从没用过平安铃,“不想给社区添麻烦,留着将来紧急时候用”。更多时候,她愿意把手机带在身上,与家人保持每天通话。黄阿婆不知道,这个平安铃项目已经停止,她用与不用,平安铃都只剩下一个摆设了。

海滨街道新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海都记者,平安铃项目开发公司泉州市豪杰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证实项目的确已经停止。

该公司负责人说,当年公司出资20多万元研发,并为社区几十户老人免费安装平安铃,如果项目继续运行下去,每年每户需要缴纳200元费用,但这笔钱收不上来,后续运行资金缺乏是导致项目搁浅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责任问题。该公司负责人坦言,当年曾有老人的子女质疑“我交了钱,你能保证我爸妈的安全吗”?公司负责人和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他们实在无法百分百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据介绍,在项目运行的2年里,共接到20多个电话,只有一个是求助电话,其余全是老人或小孩误按引起的。

她是老人村的“平安铃”

张秀萍(右)在自家设的“居家养老点”成了厝边老人常来的地方

比起放在床边两三年舍不得用的平安铃,金山社区有个活的“平安铃”,厝边老人们常喜欢打给她,一接到电话,即使是三更半夜,她也会带着救急的药出门,因为在老人圈里小有名气,大家都喊她“张大姐”。

这个张大姐,名叫张秀萍,其实也是独居老人,82岁高龄的她,白发苍苍,身材瘦小,却依旧十分矫健。80多岁的王阿婆不大清楚“平安铃”是什么,不过她有个头疼脑热,常常会拨打张秀萍的电话,对她来说,张秀萍就是她的平安铃。

泉州市区海滨街道金山社区,有人把这儿叫做“老人村”,2012年社区的老年人就有1326人,占总人口数的19%,其中70岁以上690人,空巢老人470人,独居老人81人。作为平安铃的试点,当时社区在这里安装了20多部平安铃,不少老人安装平安铃,想着有备无患,不过渐渐地,这一试点没了动静,平安铃也默默地“退休”了。

厝边老人都喜欢找她

这两天牙疼得厉害,王阿婆一早起来发现连头也有些疼了。独居的王阿婆,身体小有不适,不愿意让孩子们跑一趟,总会打电话给近邻张秀萍。“秀萍啊,我这两天牙齿很疼,你能不能来我家看看?”就算只是头疼脑热,王阿婆都得打电话,让张秀萍来看看才放心。“远亲不如近邻。”王阿婆说,就算是叫儿女,他们也得半天才能到身边,而张大姐就住在旁边,有事总是特别依赖她。

电话那边的张秀萍,常年在家里都备着救心丹、感冒药等急救和常用的药物,厝边一个电话,她转身回屋取好药就快快出门去了。

因为早年做过护士,有护理经验,退休后有些老姐妹身体不适,她就热心地帮忙打针、打点滴,渐渐地,她的名声就在社区里传开了。只要能帮忙的,她都会热心帮忙。只要一个电话,张秀萍就会二话不说赶到家里。张秀萍说:“金山社区的老人多,很多都是自己一个人住,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做这些我心里高兴。”

张秀萍记得,几年前的一天夜里,她被枕边的手机吵醒,眯眼一看,凌晨三点多,来电的是一个独居的老厝边。“秀萍,你能不能来看看我,我身体不舒服。”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虚弱,她一听立马穿好衣服,带上一瓶救心丹和一些急救药出门了。

到老厝边家里,她发现老人脸色发白,一直说着心脏难受。张秀萍先让老人服用了救心丹,随后立马拨打了老人子女的电话,急救车也紧跟着赶到。经过及时抢救,老人脱离了危险。

今年年初,一对老夫妻中,妻子得了肝癌,老丈夫没法去照顾,还是张秀萍每天煮着猪肝汤送到医院去,一连送了11天,第12天当她送过去时,才知道人已经走了。

把自家变成“居家养老点”

张秀萍住在金山社区一栋老房子里,大儿子就在同一个小区不远。“我自己一个人住比较自在,吃好吃坏都能自己做主”。因为她有护理经验,厝边老人们都会自发地到家来找她坐坐,聊聊最近身子有哪些头疼脑热。

她家住在一楼,门前的小院子成了厝边老人们的聚集地。每天早晨,她会煮上一大锅地瓜粥,路过的老人们看到她在厨房忙活,就一起来吃饭。不少独居老人,自己做饭自己吃,到张秀萍这儿才有个伴。

上午,十几名南音班的老人就在她家院子里学南音;下午,老人们也赶着来她家打麻将、聊天,“一桌麻将常常不够打哦!”张秀萍常常是站在一旁看着,厝边来了,就搬出桌椅,端来零食茶点,热络地招呼大伙儿。她已经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居家养老点”。

“屋里打麻将的,都是自己住的。”80岁的张秀晟阿婆天天都会到张秀萍家玩,她的子女都买了新房子搬出去了,但她更喜欢住在有老厝边的地方,每周周末再回去与儿女住。

这个有名的“老人村”,老人们自助的活动多。张秀晟阿婆说,她们还给社区自编自唱了《颂金山》:“金山真是好所在,吸引老人离不开。”如果你腿脚还灵便能够出门走动,住在金山社区是十分热闹。因此,很多老人都不愿意跟儿女搬出去,更喜欢住在老房子里。“每天这儿都有盘麻将等着我呢,不会没事做”。

天天开着门等厝边来

和张秀萍阿婆喜欢打开门迎接厝边一样,住泉州市区开元街道红梅社区一老房子四楼的许阿婆,也喜欢把门打开,等着厝边老人们上门唠嗑。

木门打开,铁门虚掩,相熟几十年的老厝边都很清楚,许阿婆腿脚不好,下不了楼,上下楼相熟的老厝边经过,有空就会找她聊天说说话。

78岁的曾阿婆跟许阿婆是老厝边,虽然自己也年纪大了,爬4楼对她来说也不太方便,但知道许阿婆一个人住,自己有空时,就会过来看看她,有时还买些菜带过去。许阿婆说,有人能聊天说话,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许阿婆的老房子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初单位分配的房子,许阿婆是最早入住的一批人之一。当时的三口小家,随着后来老伴去世,儿子成家搬出去了,如今只有许阿婆一个人住。

临近饭点,许阿婆的餐桌上是简单的一盘带鱼和一盘土豆。保姆说,一个人吃饭,许阿婆平时吃的都很简单。她指了指茶几上的药盒,有六七种药堆成一叠,“每天吃药都吃饱了”。四五年前,许阿婆的双腿不大灵便,走路都得靠拐杖,今年年初,她才刚做完心脏手术。

几年前,许阿婆也曾搬去和儿子儿媳住了小半年。儿子儿媳在外开店,每天早出晚归。住得近了,儿女方便照顾,但许阿婆却觉得,那样比一个人自己住更寂寞。早晨一睁眼,孩子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只有阿婆一个人。饭点到了,儿媳妇把饭桶拎去给许阿婆,等她吃完后又回店里忙了。等到晚上孩子们回家,阿婆已经早早休息去了。

孩子们时常在感叹时间过得好快,但是许阿婆的每一天,都是漫长而枯寂的。腿脚走不动,白天孩子们去上班时,她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常望着窗外抹眼泪。住了一阵子,阿婆就吵着要回老房子了。

儿女很不理解:“住在一起有人照顾,儿孙就在身边,为什么还要自己一个人住?”可是老人坚持,“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再住下去,我要得老年痴呆了。”对阿婆的坚持,儿子也没有办法,让她住回了熟悉的老房子,并请一位保姆跟着照料她。

有了保姆,除了能照顾她,白天还能陪着聊天,许阿婆说,“就算不说话,屋子里有一个人一起呆着,也觉得不那么寂寞,只是晚上保姆回家了,就又剩下我一个人了”。

变老的城市和年轻的养老市场

泉州市2014年度老年人口统计

开始探讨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前,先来看看一组日渐“长大”的背景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按联合国的规定,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这个国家就步入了老龄社会。

根据泉州市老龄办发布的泉州市2014年老年人口与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泉州60岁及以上本地户籍的老人有88.6万。泉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商黎霖说,泉州老年人口面临着高龄老人和空巢老年人数多、增速快,农村老年人口集聚增长等特点。

政府购买,专业机构养老

试水养老市场的平安铃项目,受限于市场环境不成熟和资金缺乏,只能搁浅。

去年10月中旬,泉州市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成立,泉州市居家养老信息呼叫平台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之一,首期由政府出资为中心市区(鲤城区、丰泽区)的7000名特定老人提供居家养老信息呼叫服务。

服务内容具体为:发放服务终端手机一部,每月政府购买基础服务每人20元,含手机通话费、定期访问、紧急救援等项目;为其中120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实体援助服务,制定助洁、助餐、助浴、助行、助残、换季、定制等8种服务套餐供选。居家养老信息呼叫平台在丰泽、鲤城、惠安、永春、洛江等地普及,目前正向石狮、安溪等地扩展。

由于泉州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政府的养老服务要做到普惠性,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大部分家庭还是需要通过子女养老。商黎霖说,政府购买服务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对养老最迫切、最需要的群体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主要是独居、失能、空巢、特困等群体。此外,政府购买服务把养老服务交给有经验的专业机构,再由政府监控,更为专业、高效。

养老市场应培育造血功能

在泉州2014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中,“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位列其中,第一年投入250万元,建设居家养老信息呼叫平台,从泉州市区开始试点。今年继续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市政府再投400多万元用于建设平台。

老人手机已经发放一万四千余部,合同为期三年,三年之内由政府购买服务,老人们均能免费使用。三年后,如果还要继续购买服务,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因此,除了依靠政府项目扶持外,这类养老服务企业要持久运行,也要寻找自己的盈利方式。比如在政府购买服务之外,要扩大项目和服务内容,培育自己的造血功能,走向市场化,由子女购买相关养老服务。

商黎霖说,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一方面引导更多企业服务于老年人养老,另一方面也引导市民的自行购买意识。在政府提供的无偿购买服务之外,更多的老人可以低偿享受专业服务。

平台月均10起紧急呼叫

泉州市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副总经理郑国栋介绍,该中心是在泉州市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机构,由泉州市老龄办主管。从去年10月平台运行至今,平均每月有10起紧急事件,共有120多起紧急电话。

他介绍,公司提供7×24小时服务,包括信息化服务(主要指紧急呼叫应答)和实体援助服务(如日常物品整理等);服务用户中,信息化用户16265户,其中2618户享受实体援助服务。服务中心在每个区设了社区服务站点,配置医护人员,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保证在15分钟内赶到现场救治。

在平台搭建前,公司通过社区收集到老人的详细资料,包括子女联系电话、过往病史等。老人拨打热线电话或按下手机界面的“SOS”键,会听到一个女声用闽南语说“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同时,电脑屏幕上会显示来电老人的相关资料,接线员根据每位老人的需求,采取对应措施。

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今年6月3日下午2点30分,平台接到惠安一名87岁老人来电反映“身体不舒服,头晕、胸闷,并且无子女在身边”。工作人员立即启动紧急救援流程,通过平台促发短信将老人的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告知惠安服务站点的紧急救援小组,并与老人家属取得联系。由惠安紧急救援主管带队上门,发觉老人情况异常,当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家属把老人送往惠安县医院。从老人呼叫救援到送到医院,整个过程只花了15分钟时间。

社区养老法律操作性弱

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样的法律条文只具有倡导意义,缺乏操作性。

福建尚民律师事务所吴美蓉律师说,我国目前有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有《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为数不多的效力层级高的法律,并且其中对社区养老的规定只有原则性的一两条,或是只有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原则性规定;其他相关的基本是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其中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很多,但稳定性、强制力和实效性都是很弱的。全国已有31个省市制定实施了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但上述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具体规范,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基本依赖地方性规章政策来操作。

□他山之石

1.新加坡

政府对养老实行大力扶持政策:在养老设施建设上,政府投资占90%以上;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的运作成本提供津贴;实行“双倍退税”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拥有一支占服务人员数量15%的义工队伍,其中有许多具有专业知识,且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

2.美国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四方面:一、家庭保健中心。美国85%的老人在自家养老,家庭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简单日常的生活和护理服务,收费标准出自个人付款及在各种保险计划中开支。二、老人活动中心,提供养老午餐,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三、免费教育。四、志愿者。

3.日本

日本的家庭养老有3种方式:同居式家庭养老、分居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日本社区照顾以“管理员—专业工作人员—照顾员”为工作体系,其中工作人员和照顾员大多是志愿者。除了提供日常起居照顾外,医生、营养师到老人家进行诊疗、用药指导、营养指导等,还包括日间托管服务。

4.杭州

推出独居长者“Homestay(意思是住家)”项目,邀请省级大医院的外地进修医生,免费入住独居长者的私宅。医生不用焦头烂额去租房,长者相当于夜里有一位免费的陪护家庭医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