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惠女文化展风华 早有创客立潮头

2015-10-10 10:50:34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惠女文化展风华 早有创客立潮头

——惠女文化创客成创业创新生力军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在基地记录惠安女 (张汉宗 供)

核心提示

如今,“创客”已经成为火遍全国的热词,有创意、敢行动的创客群体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生力量。当传统文化与创客的创意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文化创客”的诞生,赋予了文创领域创业创新的无限想象。

在惠安,一群热爱惠女文化、热衷传播惠女文化的草根文化创客们,通过打造一个个惠女文化创客空间,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努力为惠女文化添砖加瓦。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地4家惠女主题创客空间,感受文化创客空间里涌动的创意和热情,解读惠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模式。

□本报记者 殷斯麒 通讯员 骆艺玲 邱旭伟

张汉宗

以摄影感恩母亲致敬惠女

大岞港湾蜿蜒处,一幢红砖外墙的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正是闻名遐迩的惠安女艺术创作基地。走进厅堂,满墙的惠安女题材摄影作品映入眼帘,这里也被称作“惠女风情摇篮 艺术创作之家”。

这座惠安女艺术创作基地的创办者叫张汉宗, 他本是一位厨师,持有国家高级厨师证书,先后受聘于武夷山、厦门等地的餐饮酒店,收入颇丰。上世纪90年代,故土难离的他回家开起了饭店,同样生意火爆。

有了让人羡慕职业的他为何会走上摄影创作之路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汉宗介绍,是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是无数个像他母亲那样默默奉献的惠安女,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在他看来,用镜头定格惠女真实感人的每一瞬间是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

黄斗笠,花头巾,蓝上衣,黑筒裤,银腰带在阳光下闪烁光芒。海天之间,母亲及一帮姐妹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常常萦绕于汉宗的脑海中。单薄的肩膀,扁平的竹担,展览馆里的黑白胶照凝固了母亲和家乡妇女建造惠女水库的无畏身影;熹微晨光中,给父亲准备的早餐和干粮,翻修如新的渔网,集市上刚卸下的新鲜的鱼货,凝结着母亲辛勤流下的汗水。摄影让他对惠女的深厚感情有了表达的媒介。

正是怀着这样一份“惠女情结”,他将自家的楼房打造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创作基地,迎接天南地北慕名而来创作惠安女主题作品的艺术家们。“家在惠安大岞村,朋自远方裹风尘。美味佳肴品不尽,惠女民俗入镜来。”这是到过惠安女艺术创作基地的艺术家、旅行者们的真切感受。如今基地成立已近15年,成为远近闻名的弘扬惠女精神文化传播基地。慕名而来的访客驻足其间,领略惠女淳朴而奇特的民俗风情,体验渔民生产、生活劳动情景,观看海上日升月出,欣赏海岛渔村的美丽风光。对于未来发展之路,汉宗信心满满。摄影、美食、惠女民俗这些他都精通,有信心能让来此的客人“吃得放心、拍得顺心、住得安心”,他要努力搭建一个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为宣传、弘扬惠女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制作惠安女服饰 (陈志宏 摄)

李丽英

要让惠女服饰代代传承

被誉为“原生态惠安女风情区”的小岞镇位于惠安县东部的小岞半岛上,这里三面环海,风景秀丽。尤其是那尚未被现代文明所侵蚀、保存完好的惠女风情和独特的民俗,深受艺术家、旅行者的喜爱。

福建惠安黄斗笠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丽英,也是小岞镇惠女创作基地、惠安女服饰研发中心的主力。作为一名原汁原味的惠安女,从小耳濡目染,对惠女服饰和惠女精神更是有一种深深的感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也有自己的困惑,“惠女服饰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精致美观,但随着时代变迁愿意穿惠女服饰的人日益减少,不少人对惠女服饰文化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为了推广惠女文化,让大家了解到真实的服饰文化,她创办了这个惠女创作基地。惠女婚嫁习俗渐渐淡化这一现象引发她的担忧,去年8月,她组织再现惠女传统婚庆民俗的场景。制作寓意团圆甜蜜的米丸,新娘接受“绞脸”、“上头”、在头顶系红绸球,新娘在伴娘、花童的簇拥下,一手拿手绢,一手撑红伞,跨过点燃的炭炉……在李丽英的精心准备下,这一幕幕原汁原味地再现。她还想雇人做一顶轿子,“以前,小岞惠女出嫁都是坐轿的”。目前,她正四处了解当时轿子的款式,力争再现传统。

惠女民俗风情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惠女服饰的保护推广。而要实现这个目的,要求服饰在保持原有形态的基础上能解决舒适性、便捷性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在这方面她进行了前沿地探索。 “贝只髻”、“螺棕头”、“城内葱”、“贴背”……很多人不熟悉的惠安女服饰文化,李丽英却如数家珍。为了做出传统的惠安女服饰,她收购了不少旧时惠女服装来研究,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可追溯到清末。同时,遍访当地90多岁的老奶奶,了解她们记忆中的惠女服饰的样式,并和收集到的旧服装相互印证,汲取精髓。“对服饰的改良,并非创新,而是返璞归真,回归传统。”李丽英透露,已投入20多万元在惠女服装的研发生产上。“研发服装,首先要做出样本,然后到广东、涵江挑选布料并染色,再进行裁剪、绣花、缝纽扣等。”在她的带动下,村里不少惠安女自发来跟她学习制作服饰,“我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给更多年轻人,让她们将惠女服饰文化发扬光大。”

福到惠女 (曾梅霞 摄)

曾梅霞

把惠女民俗推向海内外

她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经营着惠女客栈,创建了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平时,忙着策划旅游项目,完善客栈和民俗风情园的建设。一接到旅游团,要组织惠女模特,一大早带领游客拍风景、拍民俗,还要准备膳食……每年上万人次游客的接待量,让她一直忙碌着。

她就是曾梅霞,一个视传播惠女文化为己任的80后惠安女。以自己对本土文化的挚爱,热情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媒体和美术、摄影采风团队,身兼模特、向导、摄影数职,干得红红火火,深受大家喜爱。

如今,她创办的“惠安女民俗创作基地”成了当地一个地标,吸引了海内外摄影协会团体、各大艺术院校写生者、驴友、背包客、自驾游客等纷至沓来。随着访客越来越多,曾梅霞开设惠女客栈的念头便萌生了。2008年底,她将街口的三间空房简单布置成客房,希望把客栈打造成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惠女文化的窗口,也能成为游客们温馨的家。“玉磬传音”、“滴水弹琴”、“白鹤升天”……在惠女客栈里,各间客房的名称就是大岞八景的名称,这让人对这里平添了一份向往和期待。厅里则摆满了与惠安女有关的物件,家具、服饰、蓑衣、照片,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每一个细节都凸显了她的用心和努力,以及对惠安女文化的深深自信。

民俗风情园区中,还有坐落于海边的饭店和咖啡馆,深得许多年轻旅客的喜爱。基地里还定期举办一些惠女主题活动,每个月第二周的周五周六都会集中展现惠安女下海、种地、扛石、补网、绣花等劳动场景,提供多种劳动方式让游客体验、拍摄、作画,而聘用的惠女模特也是原汁原味的当地惠安妇女,“大家闲暇时间来做做模特,既展示了惠安女子的风采,又增加了收入,带动村里妇女二次创业,一举两得。”曾梅霞骄傲地说。

2012年至今,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共接待海内外游客、摄影家、书画家及写生团体多达10万余人次。“未来的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应建设成集惠女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让喜欢惠安女文化的海内外游客来此即可体验惠女服饰,领略惠女风情,以此更好地传播惠女文化。”曾梅霞说,她希望建设一个大型的惠安女博物馆,陈列出更多的原生态的惠安女物品,让大家深入了解惠安女这一群体,将惠女文化发扬光大。

著名画家张道兴在惠女风情写生基地采风(张川河 供)

张川河

在惠女文化发祥地坚守梦想

泉州文庙广场上有个“惠风堂”,这座传统的闽南建筑里收藏了两三千幅关于惠女风情主题的名家书法绘画作品,它的主人正是惠安崇武人张川河。

“我深沉地热爱惠女文化,对我来说,惠女正是如我母亲、姐姐、爱人那样贤惠温婉的群体,这种母亲文化从小就在我心里扎了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女文化的“断层”现象开始凸显,“传统的惠女服饰文化、惠女劳作文化并不被年青一代的惠女们认同,她们更愿意追随大众文化,惠女文化断裂消退的迹象令人担忧。”

创办惠女风情写生基地源于对惠女文化消退的担忧。张川河介绍说,2006年春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施工立面雕刻的时候,他陪两位画家到崇武写生。到海边时,他们对张川河说,要是海边有个画室就好了。这话在张川河的心中激起了涟漪,崇武位于海角一隅,早年文化较落后,能拿起笔写写文章的很少,让张川河很揪心。“如有机会,把高端的文化艺术带到家乡来,让更多艺术家将惠女文化传播出去,这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想到这儿,张川河再也呆不住了,他把朋友停业多年的养殖基地和酒楼饭馆租过来,翻修改造成写生基地。消息很快在圈里传开了。于是,写生的画家来了,美术院校的教授带着学生来了……

“写生基地接待的人越来越多,带动了整体区域的经济发展。”张川河说,艺术家来写生,会请村里的惠安女来做风景模特。很多大学生写生之余,与孩子们交流,鼓励他们学习。而更多的惠女们,也意识到外界对于惠女文化的珍视,慢慢唤起当地惠女保护文化的意识。

2007年起,外地曾有人多次邀请张川河去开设惠女文化基地,并提供了优渥条件。“如果出于经济的考虑我应该去,但是如果秉承着保护和传承惠女文化的初衷,我想,还是要在惠女文化的发祥地坚守梦想。”张川河说,出于对家乡的深情、对惠女的敬仰,他从未想过远离惠女发祥地。离开惠女生长的地方谈惠女文化,便是无源之水,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

“惠安女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今后惠女风情基地将打造成一个集美术博物馆、惠女展览、艺术酒店为一体的惠女文化展示空间,立体全面地展现惠女风情。”保护惠女文化之路仍然漫长,但张川河未曾动摇过。

笑脸如花 (哈克 摄)

不忘初衷 必有回响

说起惠女,总会想起舒婷诗中描绘的“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闽南地区,惠女这个独特而又有魅力的女性群体,既是风景,也是传奇,更是闽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避免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和消退,是摆在每一座城市面前的时代命题。近年来,惠安县委、县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县范围内加大对惠女文化系统性保护的力度。在民间,一大批视“惠女文化”如“母亲文化”的草根创客达人,争相打造一个个惠女文化创作空间,不遗余力展示并丰富惠女文化内涵。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发力,旨在将惠女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张汉宗的选择、曾梅霞的热忱、李丽英的深耕、张川河的坚守,都令人动容,他们身体力行地为惠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的人透过窗口看到了惠女文化的精彩,呼唤起更大范围保护惠女文化的意识。正是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坚守初衷的文化创客,才让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并焕发时代活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任重道远,却已然在路上。

(殷斯麒)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