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城与门:揭开朝天门、临漳门、 泉山门重建秘史

2015-10-13 08:33:31 曾小琴 吴月芳 刘淑清 黄谨 谢明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古城城与门

古城的最内,是子城城墙,建于唐朝、五代。罗城,是包围子城的外城,唐末、五代开辟7个城门。南宋、元代扩城,叫新罗城。明朝,新罗城上开新门小东门(制图参考《泉州古城区图典》)

东南网10月13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小琴 吴月芳 刘淑清 摄影 黄谨 谢明飞 编辑 沈桂花 陈世国 视觉 龚长旺 肖美瑞)

“鲤城要壮大城市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谋划古城复兴,优化城市管理,保护开发好古城核心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完善提升中心市区功能。”在日前举行的2015年全市工作检查中,泉州市市长康涛就鲤城下一步发展,作了针对性点评。

今年9月初,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的一次方案评审会,让泉州古城、城门复建等话题,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横亘1300多年岁月长河的泉州古城,在1982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1~2004年间,朝天门、临漳门、泉山门先后复建。

历史上的泉州古城,是府、县治所,明后期及清实行铺境制,城内以城墙为基本范围,还有附廓,城区分“隅”,“隅”下分“铺”,“铺”下分“境”,铺境文化积淀丰富多彩。

泉州是闽南地区最早设置行政建制的州府,泉州古城区是省、市两级确定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园区。当下,一个立足于古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努力发展古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规划,渐次展开。

本期海都深读,我们将借助现有史料和专业学者,梳理1000多年的古城成长脉络,竭力再现古城年代岁月;带着所有人的好奇、疑惑,探访已复建的三座古城门,拜访那些参与复建的人,一起来一场久远又真实的复建揭秘,看看它们的现状,展望古城的未来。

成于斯,长于斯,古城泉州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温柔岁月?

朝天门、临漳门、 泉山门重建秘史

朝天门

踏访泉山门、朝天门、临漳门这三座城门,您便可与泉州唐五代、宋元、明清三段历史撞个满怀。这三座城门结合本世纪初新门街、北门街改造,是当年市委、市政府的集体决策。尽管建设时间仅10多年,但却是“依史有据、存古存真”的百分百的古建筑,复建中完全按传统的做法,遵循传统的规制,大量采用旧石等旧材料。

三座城门的复建,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也让今朝后人有幸目睹这些气宇轩昂的古城楼风采。诚如负责这三座城门复建方案设计人员何志榕所言,“古迹的复建,实际上是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载体,三座城门的复建,使得‘泉州历史文化名城’这几个字,有了相应的标志,否则就是有‘名’无‘城’”。

连日来,海都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三座城门,多方采访了当年各城门的建设人员、方案设计人员、指挥部人员等,揭开这三座城门的复建秘史。

朝天门:艰难的“第一次”

翠色掩映的飞檐翘角,和车水马龙的现代街道一起,构成一幅犹如穿越时空的泉州古城景观。

76岁的曾老先生,在初秋的午后,循着手中的地图,找到了朝天门。他站在爬满绿色藤蔓的朝天门门洞中,在洞内并不算明朗的光线里,静静地仰望着。这位来自厦门的古稀老人,特地来泉州观光,想要一探古城建设的脉络。止步于门洞之中,他说,他想听听,城墙里藏了多少关于这座古城的故事。

据记载,朝天门始建于五代南唐。是当年的清源节度使留从效拓建罗城的时候创建的,历代均有修葺的记录,直至20世纪20年代被拆毁。2002年时,泉州市人民政府依照宋元旧制重建。万事开头难,作为泉州第一个进行复建的古城门,朝天门的建设过程,难的就是“第一次”。

年近古稀的黄传泰,是当年复建朝天门的项目经理。如今,已经退出一线的他,对当年朝天门建设工程的几次停工,依然记忆犹新。

黄传泰回忆,他们工程队中标的时间是2000年的夏天,因为是第一个进行复建的城门,市民的关注度很高。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对于城门应该如何复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在你来我往的观点交锋中,出现不少意见相左的情况,方位和朝向问题成了最大的争议点,“造成有些混乱的局面,让朝天门建设进度一度搁浅”。

时间久远,且无详细资料可考,黄传泰记得,工程停下了半年左右。为了更近距离地接触古城墙,使大家的意见更为统一,当年的建设班子以及相关的专家,开始了外出实地考察。苏州、杭州、南京等地,他们几乎都走遍了。最后经过反复讨论,并通过事先“搭竹架墙”征求方位意见的方式,朝天门拱门的朝向问题才算最终敲定下来,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朝天门的拱门一侧通往清源山方向,一侧通往北门街方向。

城门城墙要做得古香古色,石材的选择是关键。为了确保朝天门的“韵味”,所有建造的石材,几乎都是老旧的石头。这些石材从惠安、南安、晋江各地搜寻而来,成为朝天门的墙体主体。但是在修建拱门部分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各地所收集来的旧石料,并没有可以制造拱门的材料,必须重新购买和定制。由于拱门石材的制造工艺比较特别,需要量身定做,在等待石材完备的这一过程,朝天门的建设又暂停了一段时间。

黄传泰说,除了拱门之外,整个朝天门几乎都是用老旧石材打造的,与仿古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关于朝天门和市民争鸣的故事:“工艺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第一个’”。

临漳门

临漳门:“样本先行”每一步

“你看,那是爷爷以前参与建造的城门哦。”说到临漳门,年过半百,期待着当爷爷的林亚利,已经开始想着今后怎么和孙子说起这段故事。距离临漳门建成,已经有十余年之久,林亚利开始翻找着记忆。

2002年11月1日,临漳门开工建设,依明清旧制建设,建筑的主体为木石结构。新的花岗岩与历经岁月洗礼的花岗岩,有着很大的区别。林亚利说,当年为了让建设好的城门显示出岁月的痕迹。同样是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城范围内开展了“大搜索”,向民间征集旧石料。同时,也在洛阳镇以及周边,购进质量最优质的花岗岩加以补充。

收集来的石料被最大限度地融进墙体之中。如今,从临漳门的城门漫步而过,脚下的石板路,几乎都是当年搜集来的旧石块。旧石料大小参差不齐,加之花岗岩硬度又高,建设中对工艺要求很高,甚至连石块与石块之间的间隙,都要精细地把握。“糖水灰作为黏合剂,石块之间的缝隙不过几毫米而已,一点含糊不得。”

“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建设者本身,对于城墙的历史了解没那么全面,但是这个关于历史的城墙工程又一点含糊不得”。说到当年参与建设临漳门的最大感触,林亚利说,更多的不是体力上的劳累,而是精神压力。

为尽量减少出现偏差,在建设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步骤,林亚利和兄弟们采取“样本先行”的方法。下一个步骤应该怎么做,先做出一个小型的样本,让专家先行确认并提出意见,确保符合要求了,再进行实体操作。甚至细致到木头雕花的花色应该如何选取,师傅们也会去查找一些资料,摸索出明清木雕的特色。

城门主体逐渐完成了,但新旧石料的掺杂,让墙体的颜色变得有些“特别”,为了寻求做旧的方法,林亚利去拜访各种有经验的师傅,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不断地再尝试,才最终达到符合预期的效果。

汗水倏倏地滚落,更迭了一轮寒暑,从2002年的冬天开工,到2003年年底竣工,临漳门的建设一共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参与到整个工程建设的师傅,达到近百人之多。工程验收那天,很多专家从各地赶来,周边的老百姓也十分欣喜,放着鞭炮,摆着供品,犹如过节一般热闹。这个场景,尽管过去十几年,但林亚利仍能够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来。

泉山门

泉山门:千里寻砖路

与临漳门和朝天门的车水马龙和鲜花绿植红花环绕相比,泉山门显得有点落寞。

城门紧锁,木门上的红漆斑驳掉落。拧开已经有些生锈的大铁锁,门洞中扬起了厚厚的尘埃。拾级而上,登上城楼,眼前的破落更是与其庄严的外表有些格格不入:被炭火熏黑的墙体、随处可见的垃圾、遍地的鸽子粪便。走进城楼内部,角落中铺放着流浪者的铺盖卷,还有一地的绿色玻璃碎碴子。

泉山门建设方的工作人员与我们同行,面对眼前的景象,他在一旁唏嘘不已。“建设完成至今,仍未完成移交,你看,就连城门钥匙,还在我们手上呢”。无人管养的尴尬,让泉山门只能依靠当年的建设方来定期清理,“我们定期安排人过来清理,没想到又成这个样子了”。

泉山门位于市区威远楼和中山公园北侧,朝天门以南,北门街西侧,2003年7月开工,2005年2月竣工,是继朝天门、临漳门之后,泉州的第三座复建古城门。

蒋钦全是当年建设泉山门的主要施工负责人。与朝天门、临漳门不同,泉山门的墙体,采用青砖垒砌。为了寻获适合建造城墙的砖石,建设团队们辗转去了不少地方。闽南当地多为红砖,烧制青砖的砖窑相对较少。当时,为了寻访符合建设要求的砖厂,究竟走了多少地方,他们都记不得了,从大泉州地区,一直找到了闽侯县。

选取合适的砖块,除了颜色之外,还要考虑硬度。寻访过程中,他们用硬物一块块敲打着砖块,并用手指头摸索这砖块的棱角。“如果敲击砖块是清脆的咚咚声,那就说明烧得够透,而如果砖块摸起来扎手,就说明硬度很够”。回忆着当年的买砖故事,蒋钦全和当年负责建设工艺的张宏程,搬出了建造泉山门的石块和木头刻的模子。那一年,共定制了30多万块青砖。

石块块头不小,长40cm、宽20cm,厚度有7.5cm左右。而木头模子上,用繁体字刻着“癸未泉山门修城砖”等字样,用以给砖块印上“身份证”。这些砖块的大小和模印的制作,是参照一块古砖石的尺寸加以定做的。

泉山门复建前,还向民间征集文物线索。文史专家吴文良在数十年前,曾捡到泉山门城砖一方,其子吴幼熊将其献出。吴幼熊说,该方墙砖上刻有字样,但已经有些模糊,残余的文字为“衙子城砖使立”。吴幼熊说,发现墙砖的年代有些久远,他记得父亲曾经说过是在现泉山门所在地的龙眼树下发现的。如今,该块墙砖被砌进了泉山门的门洞中,并专门嵌上钢化玻璃加以保护。“我父亲所拾得的墙砖,能够再以城墙的一部分构建融入到城墙中,我想这是最好不过的纪念”,吴幼熊如是说。

然而,很多市民并不能一睹这块旧墙砖的原貌,它静静地被锁于门洞之中,期待着有一天,尘封的大门被开启。而开启的这一过程,我们还需要等待多久?2014年泉州两会期间,泉州市人大代表陈建通提交关于先行开放泉山门的建议,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笃恒也提交提案,力促三座古城门开放(朝天门、临漳门仅开放门洞,城楼没有开放)。

泉山门城砖,被砌入复建的城门门洞中

【对话】 古城门如何“存古存真”复建?

三座古城门的复建,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海都记者采访了负责这三座城门规划设计、原泉州市市政园林古建筑设计院院长何志榕。

海都记者:泉州提出要复建城门,是基于什么考虑?泉州历史上有众多城门,为何选择这三座城门复建?

何志榕:泉州三座城门的设计建设大概在2001~2004年间,朝天门先建,隔年建临漳门,泉山门是最后建设的。三座城门建设的大背景是泉州古城的改造,因上世纪20年代泉州开始拆城以后,旧有的街市格局逐步改变,城门原址逐渐被占用,后来也只有在旧城改造的这个契机里,能留下复建三座城门的空间。

选择这三座城门复建,一是因为它们代表着泉州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二是在当时旧城改造中应运而生的时机。在三座城门复建当时,因天后宫前的旧城改造,意外地发掘了德济门,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德济门遗址广场。在后续的西街局部改造中(大概是2007~2008年间),还提出了复建肃清门及义成门的想法,因条件不成熟而没有实施。

海都记者:提出复建三座城门的设想是怎么样的?是仿古还是加入现代元素?是按原比例建设还是有扩大规模?

何志榕:当时市委、市政府在旧城改造的规划中,就预设了城门的项目并留足了建设空间。当时提出了“依史有据,存古存真”的城门设计建设原则,在查阅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朝天门按宋元规制设计,临漳门按明清规制设计,泉山门按唐五代规制设计”。尺度及坐向基本按历史记载,临漳门因周边环境空旷,所以为视觉效果,尺度稍有放大。大部分人对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认知不太准确,古建筑可以是古代留下来的建筑,也可以是现在建的,但要是严格按古代的规制、古代的施工方法及传统的材料建造的建筑。而仿古建筑是指利用新材料仿造的古建筑。而这三座城门,则是“依史有据,存古存真的百分百的古建筑,完全按传统的做法,遵循传统的规制,建造中大量采用旧材料(旧石)的建筑”。

海都记者:拟复建的城门所在的周边建筑环境如何?规划建设上是否有碰到难题,又是如何攻破的?

何志榕:建设时也是波折不断。朝天门建设时,采用了大量的不规则旧石组砌,因初次操作,工人经验不足,相关的人员又对组砌效果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组砌初期相当缓慢,直到取得共识以后,才加快进度。此外,对城门墙收分及八字形门洞或圆拱门洞也有不同的看法,后来在当时周焜民副市长的建议下,我本人及业主单位代表向北京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老先生讨教,最终明确收分按“营造法式”的规定执行,门拱参考北京元代的居庸关做法,即现在的八字形拱。

而临漳门施工时,最大的难题在基础处理。因城门落在淤泥中,我们请来了华侨大学土木系的马时冬教授帮忙处理,采用了较省钱的水泥搅拌桩形式,因地质勘察不准确,实际淤泥含有大量的石块,使得水泥搅拌桩机械不能操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最终把含石块的淤泥全部清理,重新换土,才得以解决。

另外,临漳门前的水系,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施工时发现了一段,相当古朴的驳岸挡墙,经文物专家辨认,确定是宋代遗物,我们立即变更了设计,保留了这段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泉山门采用唐五代风格设计,当时泉州没有设计师可作,业主特地从西安请来了唐风设计师,但他对结构基础设计不内行,采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违背了“存古存真”的原则,造价又相当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我接手了泉山门的设计,城门楼木结构采用了西安的图纸,而底座城墙及基础则变更设计,以此降低了不少工程造价。

海都记者:复建这三座城门有何意义?

何志榕:这三座城门恢复了古城历史风貌,传承了古建筑(特别是城门城墙)技术,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从业者,我自己就是伴随着设计城门而成长的“古建筑设计师”。此外,有人对古迹的复建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一堆假古董。在我看来,古建筑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不做他不做,总有一天,遗产就会丢失,所以古迹的复建实际上是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载体。当然,我也反对粗糙、不负责任、不讲原则的随意性建设。可以说,这三座城门的复建于泉州来说更有特殊意义,泉州的多元文化自不必说,就“历史文化名城”这几个字就该有相应的标志,否则有这“名”,却没有这个“城”。

锦鲤泉州 一跃千年

东岳山上望泉州古城

“泉城仁风门外,有座山名叫凤山”、“距泉州城南门外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乡里”……

小时候,茶余饭后豆棚瓜架下,大人们讲的泉州掌故,通常都是这样开场的。

泉州现存的文史资料显示,自唐代建城,到民国拆城,泉州古城横亘1300多年岁月长河。曾经的内外城门新旧称呼,算起来竟有十多个。从唐朝、五代,一直到宋元,建城、修城、拓城、增高、加筑,总共有30多次。因为年代久远,早年文史学者还有著名的罗城和子城谁先谁后之争,因此而留下许多论述。

泉州子城:报时的四鼓楼

古城的最内,是子城城墙,建于唐朝、五代,即618年至960年。从北边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是泉山门、迎(行)春门、崇阳(丽正)门和肃清门。子城的城门也作为鼓楼,以报时辰,俗称“四鼓楼”。

泉山门如今已复建在中山北路中山公园旁。早期地图中显示,迎春门所在的位置在如今的东街状元街清白源井不远处。明清时候有重修,并留下记载。

崇阳门在现今承天寺巷口,和中山路交接的地方。你抬头,可以看到“丽正门”三个大字的石匾镶在墙上。墙壁下立有一石碑:崇阳门楼遗址。碑上还写道:崇阳门楼,俗称南鼓楼。唐代泉州子城四门之一。清初重建,改称丽正门。

肃清门遗址如今被开辟为小广场,在原来的西街菜市场处。肃清门亦称西鼓楼,抗战时为避日寇空袭而拆毁。

罗城:“城门头”与“小东门”

罗城,是包围子城的外城,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防御意义的城门。

唐末五代时,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开辟了7个城门,俗称“七城门头”,即仁风门(东)、义成门(西)、镇南门(南)、朝天门(北),还有通淮门(东南)、临漳门(西南)、通津门(新南门)。

元代,在泉州为官的新疆人偰玉立扩城,叫新罗城。泉州虽仍有七门,但位置有所调整。还增设德济门,近邻现在的天后宫。

明朝时,泉州又在新罗城开了一个新门,叫小东门。因古泉州地形状似鲤鱼,小东门正对东湖,像鲤鱼吐珠。小东门的位置,大约在今儿童医院附近。

留于20世纪初的泉州古城墙影像

考古:城墙上可以跑马

明清五百年中,泉州城址变化不大,但逐渐走向拆毁。

据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的《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记述,20世纪初罗城蜿蜒30里,城墙高1丈8尺,差不多是6米高,而七座巍峨的古城门依然存在。

1926年,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考古部导师陈万里到泉州考古,记录下古城尚且完整的面貌,只是南门已拆毁一角。当时城上可以跑马、城下壕堑水波荡漾。登上城门,刺桐城风景尽收眼底。

后来人们开城辟路,或因战事之需,逐渐摈弃城壕,许多城门和城墙在上世纪30年代末不复存在。

旧照:与梁思成有关

高高的城门,已经成了过去,只有零星照片保存。这些来之不易的照片,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与建筑大师梁思成有关。

原来1926年和陈万里一同到泉州考古的,还有一位德国学者艾锷风,他用相机进行记录。艾锷风希望加入梁思成的中国营造法社,需要提交各地关于古城城门和城墙的照片。艾锷风通过在泉州的采风,将照片递交到了梁思成那里。

《泉州古城街坊摭谭》照片提供者之一,是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骆沙舟。他介绍,梁思成将中国大量的古城门、城墙照片制作成微缩胶片,时常带到国外讲学。在抗战期间,梁思成将胶片原件储存在国内一家银行的地下室。没想到地下室抵御了外侵者的觊觎,却抵不过洪水浸泡,最终原件被毁。几经周折,微缩胶片又回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保存在梁思成第二位夫人林洙手中。为了编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骆沙舟等人专程到北京,为泉州找回了珍贵的城门城墙旧照。

备注:

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

再复建三座古城门大畅想

朝天门,内外两个世界,感觉一出城门就像穿越到了现代

一次《泉州文化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方案审查会,让古城门字眼再度进入广大市民及媒体的视线。会上,方案设计人员大胆设想,再复建三座古城门:通淮、通津、仁风,以增强古城的可感知性。

诚然,临漳门、泉山门、朝天门的复建,让广大泉州人,真真切切地触摸到这座古城昔日的繁华胜景,感受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蕴。

那么,通淮、通津、仁风三座古城门,在今天泉州城的哪里?是否有复建的可能?海都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规划初想:复建三城门

本月初,泉州市规划局组织召开的《泉州市文化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技术审查会,在提到中心城区文化产业空间体系及发展策略上,与会设计人员提出,部分复建城门,以增强古城的可感知性。

对此,该规划方案设计人员建议,复建通津门、仁风门和通淮门,进一步增强城区界限,同时成为古城的历史感受线。与此同时,设计人员会上还提出,基于目前周边环境的因素,如复建存有施工难度,可以以纪念性建筑标明城墙位置,并设置城墙博物馆等设施,或以灯光和夜景照明暗示城墙边界。

“古城门的复建,能强化古城骨架,使泉州古城从均质化的模糊历史界限,转变为更易被感知的清晰古城结构,可增强古城的可感知性”,设计人员举例称,北京明城墙修复,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的1.5公里,城墙的恢复迅速提升古城的边界感。

“如果古城墙现有周边建筑因素,导致施工有难度,那也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展示”,设计人员以德国柏林墙为例称,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德国首都柏林沿着柏林墙原址走向设置了一条“灯光边界”,摆放了8000只发光氦气球,总长约15公里。

原三城门周边

现已建筑成群

那么,该设计人员所提的通津门、仁风门和通淮门,又在泉州城的哪里?现状周边环境如何?

泉州市文史专家杨清江,曾多次参与泉州古城踏勘。他介绍,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外城,即罗城进行加固,开辟了7个城门,其中就包括上述所提的东门仁风门、东南门通淮门、西南门通津门。

其中,仁风门最早建在二郎巷口偏西的东街上,又称泉州东门,是泉州城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后来随着城市扩张,该城门迁至现崇福路。“至于仁风名号,我们认为是五代留从效扩城时取‘夫天之道也,东仁而首,西义而成’之意命名的”。而今,昔日固守城池的仁风门已不见踪影,现场留有的是两侧密集的建筑、道路。

通津门又地处何处?杨清江介绍,通津门就处于现今的五建宿舍。据史料记载,通津门在古城西南,初筑城时为水门,仅通舟楫(以后南面成陆,航道淤塞,方架设桥梁交通城外)。对此,杨老师解释,通津门当时其实只是一个闸门,用于船只通行,便于与城外人员、货物等联系的水上通行。这道水闸也随着城市变迁,由最早的水门巷附近,又称小水门,后曾迁到现有的五建宿舍,同时因航道堵塞,原有的水路架起桥梁,闸门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而通淮门,也称东南门、旧通淮门,古称涂门。“通淮”顾名思义,乃“通”水入“淮”之意,即凿清渠引淡水冲刷、灌溉“淮田”。现有文字所记载的,均指涂门之通淮门。如今繁华闹市城区,早已难觅涂门身影。杨清江介绍,该城门则数次易址。“最早处在现在泉州五中的登仙桥巷,后曾移至现有的洙泗桥、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地。

再复建三城门

普遍认为还不成熟

据悉,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泉州古城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大规模的街道拓宽改造,如打锡街、涂门街、东街、南俊巷、新门街、北门街、天后路等;二是修护性的保护与整治,如中山路、青龙巷、聚宝街、万寿路和西街等。

据《泉州古城街坊摭谭》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大泉州”的规划构想开始浮现。那时全国有股“旧城改造”之风,泉州适逢其时。继1992年泉秀街西展对义全街的改造,1995年动迁涂门街,拓宽道路。1996年又拓改东街;1997年动迁新门街;1998年南俊路、2001年北门街、2002年五堡街,改造中尽量地保存原来的城市肌理,体现“闽中红城”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延续历史文脉。

临漳门、朝天门、泉山门得以复建,走访中,受访的专家、学者及当年参与施工建设者,均提到是“当时的古城改造为复建提供了空间与场地”。而现今,不管是通津门、通淮门,还是仁风门,受访者均认为,受周边已建建筑、道路的影响,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据悉,历届市委、市政府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己责,不仅制定了古城保护控制详规,而且成立了名城保护总指挥部,确定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和重点。泉州市规划部门相关人员介绍,复建上述三座城门,仅是规划方案设计人员的一种设想,真正能否纳入规划并付诸行动,不是简单的事,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甚至要成为专题研究。要寻找史料、做足充分论证,最关键的是,要有空间与尺度让这些城门得以恢复原来的景致。泉州已制定了古城修编规划,城门如要复建,则要有规划控制范围,要有可复建的空间。就目前古城情况而言,可以说,真正要实施诚如设计人员所说的,难度挺大的。

可采用现代手法

展现城门遗迹

古城门当年的修建,目的在于防御敌军的侵入,而如今更多是要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见证。复建任何一座城门,只有建在原地址、按照原形制、遵照原结构、采取原工艺、使用原级别材料,才能通过复建,让后人感受这座古城昔日的文化遗产所在。

更好地保护古城,防止丧失历史文脉和风貌,泉州于1995年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指挥部,还特意请来文物部门、文史专家先行做文物、古物、古建筑包括遗址的调查。1996年9月,《泉州古城址踏勘与研究》课题组实施古城踏勘,分不同内容不同线路先后组织5次集体踏勘考察调查活动。

泉州规划人士介绍,对于复建城门,业界有种声音,认为那是仿古建筑。现在实际上很多城市都已不提倡复建城门,国内外有些城市已有一些做法,就是借助一些装饰品,如灯光等,圈定原来城门城墙的遗迹范围,以供市民欣赏。

“复建条件不允许的话,展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原泉州市古建筑设计院院长何志榕介绍,当年他们承接西街肃清门广场设计时,原本也提议要恢复肃清门城门,但是后来考虑到周边交通及空间不足等因素,于是采用现代的手法,即建个肃清门广场并通过配建一睹城墙,来提炼昔日这里曾是肃清门城门遗址的意境。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