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二孩 泉州地区未收到正式文件前按原政策执行
东南网10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淑清 曾小琴 杨阳 郑靓)“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传出,立刻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微博及微信“朋友圈”,相关话题和讨论呈现出“刷屏”的态势。很多市民也陷入到生或不生的矛盾中,尤其是什么时候生、养不养得起等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和探讨。海都记者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并走访了多位不同年龄层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昨天,泉州市卫计委政策法规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提出到政策落实,还要一段时间,泉州何时实施目前尚未有定论,需要等省里的正式文件下达。而在未收到正式文件之前,泉州仍按照原来的生育政策执行。
70后
想生但有心无力 王女士(育有一子,20岁)
王女士是一名人民教师,丈夫是公务员,他们的儿子今年已经20岁了。听到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她既欣喜又无奈地说道:“有心无力啊!”王女士说,她其实也很想生,但考虑到年龄、身体和工作状态等问题,这个念头也就一点点打消了。
但对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她认为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值得响应。
要与大宝充分沟通 李女士(育有二孩,大女儿11岁,小儿子2岁多)
38岁的李女士对自己怀二宝的经历记忆犹新。她表示,想要二宝的爸爸妈妈们,最好先跟大宝沟通,引导他们也欢迎二宝的到来。
李女士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因工作忙等原因,生下大娃后他们一直不敢要二孩。眼看大女儿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独立,双方父母又时不时动员他们再添个娃。于是,三年前李女士又怀上了。大人们都很开心,但她明显感觉到女儿常有不悦的表情。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女儿常找各种借口要她抱。这时,她只好耐心跟女儿讲道理,比如“妈妈肚子大了再抱你会摔倒”之类。老公也及时伸出援手,只要孩子一提要抱,就告诉她以后她会多个玩伴,这样大宝就不会觉得自己被冷落,也不会担心父母的爱被分走。
二宝出生后,李女士夫妻担心女儿会想不通,便带她去旅游了五天。之后,还刻意让女儿参与二宝的照料中,让她慢慢接受有个弟弟的事实,而且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弟弟。
80后
压力大也想生 小陈(有孕在身)
小陈是个身怀六甲的准妈妈,还沉浸在孕育新生儿喜悦中的她没想到,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来得这么快。小陈和丈夫都不是独生子女,此前经常感叹不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只能生一个。现在终于盼到好消息,自然很是欣喜。
不过小陈也表示,考虑到买房压力大,以及不久后将要出生的小朋友,她的二孩计划不会这么快实施。她希望等大宝大一点、经济压力小一点的时候再生二孩,到时候老大也可以帮忙照顾老二。“养两个的经济压力一定比养一个大,但即使压力大,未来我也想生,希望孩子以后有个伴,不会孤独。”
全家都盼,自己顾虑 庄女士(育有一子,9岁)
之前单独二孩政策出来时,庄女士的婆婆就常在她耳边唠叨,“要是全面放开,最好再添个娃”。当时她不太在意,觉得生二娃跟自己无关,因为他们夫妻不符合政策。何况,在她眼中,孩子生下来是要对他负责的,得多花时间陪伴,得提供好的食居环境和各种就学条件。
这次,陈女士的老公也表达了想再要个孩子的想法。昨晚,她特地跟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做了一番攀谈。谁料,儿子回答得很干脆:“要呀!”她接着问,“可是妈妈要是再生个孩子,以后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看书,带你去玩,因为妈妈除了上班,回家就得带弟弟或妹妹呀”。
“那可以让奶奶帮忙带呀!”孩子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但至少是不排斥。于是,陈女士又说,弟弟妹妹肯定喜欢妈妈陪他们呀……其实,这些也是陈女士纠结的问题。今年已36岁的她,真决定要二胎,她的工作想必就不能那么全力以赴,而这些现实问题就摆在她眼前。
90后
压力大,不敢生 阿鸿(育有一子,2个月大)
阿鸿住城东街道,现在是一名全职妈妈。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目前都是依靠当厨师的丈夫。对全面放开二孩,阿鸿的公婆十分高兴,在他们看来,多生一个,家里人丁就更兴旺。但阿鸿却有些抗拒。她觉得,生二孩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但他们这种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一定会喘不过气来的。一想到孩子现在的花销、未来上学的费用,还有蹭蹭往上涨的物价,她对于生二孩有些却步。如果未来经济条件和各方面都能够好些,她才会考虑生二孩。
生,坚决要俩 小刘(已婚,正打算要孩子)
小刘刚结婚不久,正期待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孕育出属于她和老公爱的结晶。小刘老公从小成长在传统的闽南家庭中,对于全面二孩政策自是拍手称好。
小刘老公家做生意,家庭环境相对宽裕,从小和弟弟一起长大,一起分担家中事务,这也让他的童年和现在都不孤独。因此,从还没结婚时小刘老公就盼着可以全面放开二孩。当然,小刘也很赞同,而且态度明确:生,必须生两个!
□相关新闻
母婴类跨境电商
上调明年业务计划
海都讯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来后,部分主打母婴类产品的跨境电商企业立即上调明年的业务计划,有的提升了50%。而一些并非以母婴类产品为主打的企业,也开始筹备进入这个行业。
“29日晚上,我们公司通宵都在开会。”福州片区跨境电商O2O体验馆的叶经理称,开会的主题就是调整2016年的业绩目标,作为福州最大母婴类产品跨境电商企业之一,该公司本来预计明年在奶粉、纸尿裤、辅食等品种上比今年的业务量翻一倍,受到“全面二孩”消息影响,公司决定明年的任务量在今年基础上再涨1.5倍。
叶经理告诉记者,母婴类跨境电商业务销量问题不大,但进口渠道却受到制约。“全面二孩”政策后,全国各地的进口商都有可能增加定量,因此需要“先下手为强”。这么早就调高明年的目标,正是市场竞争所需要的。
互联网保险公司
升级二胎专款保险
海都讯 “生还是不生,‘家庭会议’还没开完,一刷微信,已经有朋友向我推销‘二胎保’了。”据市民王女士介绍,该保险产品说明称,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因发生妊娠并发症,或因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出现重症需住院及手术等情况时,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而除了“二胎专款”外,该险种的另一个特点为,它是一款互联网保险产品,通过网上投保、支付、即时核保并出具电子保单。
对于“二胎保”的横空出世,福建保险学会理事阚小冬教授认为,它是“母婴险”、“孕产险”等常规险种的“变身”,“只是将被保险人限定为二胎产妇,保险责任也相对小了”。
相关新闻>>>
我国将要实施二孩政策了,你生还是不生?
核心提示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那么,该政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市民怎么看待?生还是不生?高龄产妇在备孕二孩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应该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如何解决好大孩的心理问题?昨日,记者就此进行深入采访调查。
本报记者 吴志明 黄雅珊
反响篇 应该会再生一个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泉州市民会如何选择?生还是不生?先来听听几位市民的说法。
“总算等到这一天”
讲述人:何先生,39岁,事业单位职员,育有一个5周岁女儿
“总算等到这一天,我们应该会再生一个。”市民何先生夫妇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的女儿已经5周岁,在幼儿园上大班。“觉得我女儿平时太孤单了,整天缠着我们要陪她玩,要么叫我们带她去找同学,要么一个人和布娃娃说话。看到别人家里有两个孩子,就羡慕得不得了,追问为什么不帮她再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何先生说,每次带女儿去找小伙伴玩,女儿都哭着不肯回家,因为在家里“太无聊了”。
女儿对小伙伴的渴望深深触动了何先生夫妇,再加上两人小时候都是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因此他们考虑再生一个孩子和女儿做伴。
“很想生,但不敢冒险了”
讲述人:林女士,41岁,事业单位职员,儿子已读初中
“很想生,但若早两三年放开,一定再生一个,现在身体不允许,不敢冒险了。”市民林女士的回答有些无奈。她告诉记者,前几年她母亲不小心摔断腿,住院时,她们四个兄妹轮流到医院看护母亲,那时候她就强烈地感觉到兄弟姐妹多的好处,毕竟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当时她就特别想再生一个,可是之前不符合政策,只好作罢。
如今面对这迟来的“福利”,林女士表示自己已41周岁,属于高龄产妇,平时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丈夫不想让她冒这个险,两人达成共识,不会再生,好好培养儿子。
“要生,但需要做一番准备”
讲述人:黄女士,30岁,事业单位职员,育有一个1岁儿子
得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黄女士在激动之余,也认真考虑何时生育二孩问题。因为生完一孩后,她最大的困扰就是没人帮忙照顾儿子。她和丈夫都要上班,婆婆身体不适,她妈妈要照顾孙子,从她休完产假上班后,儿子“居无定所”。
“二孩是要生的,但是谁来照顾孩子,经济条件是否允许,还需要做一番准备。”黄女士表示。
“再苦再累也要生”
讲述人:周女士,33岁,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育有一个3岁女儿
“终于等到政策了!”周女士表示,再苦再累也要再生一个孩子。就算她没有生二孩的意愿,她的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也会让她再生一个,“老人家觉得家里人多才热闹!”
周女士说,她有兄弟姐妹,有时看着女儿孤零零地在玩玩具,心里就酸酸的,有心为女儿添一个弟弟或妹妹,却不忍放弃体面的工作。“对我而言,政策出来得不算太晚,我还生得动。”她笑言。
心理篇
夫妇做好准备 别忘关爱大孩
生二孩前要经过多方考虑,否则胎儿容易出现多种状况,尤其心理方面的准备不能少。那么,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女方
及时转换角色 保持心情舒畅
泉州心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家首批心理督导师徐雪娜表示,首先是女方的心理准备。不少女性目前已经是七八岁甚至十几岁孩子的母亲,很多已经重返职场并在单位担任相应职务,生二孩就意味着必须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家庭上,有的甚至不得不面临着事业的中断甚至终止。同时还得再次忍受各种“折磨”,包括妊娠反应、照顾两个孩子的辛苦、睡眠不足,再加上和老公二人世界的减少,以及跟婆婆之间关系的协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每一个准备生二孩的女性都应该考虑。如果决定生二孩,一定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来迎接这些挑战,平稳好自己的情绪,事先安排好工作、家庭经济事宜等。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将养育孩子当成负担和包袱,而应看成是参与、陪伴一个新生命的成长。
男方
多关心妻子 适当调整社交
男方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女方生育过程中,男方势必要承担经济重担。同时,女方备孕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烦躁、焦虑等情绪,做丈夫的就要从各方面多关心妻子,比如主动多分担一些家务,多向妻子表达爱意,多夸妻子的艰辛和不容易,这些充满爱意的表达能抵消妻子一天的劳累。同时营造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对全家人都好。此外,男方也意味着将投入更多精力到家庭中,应提前对自己的工作、社交做出相应调整。
大孩
营造参与感 多表达关爱
徐雪娜表示,除了大人要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大孩的心理工作也至关重要。她建议,首先可以给大孩营造一种参与感,不要让他(她)感觉被排斥在这件事外,从妈妈怀孕开始,就要告诉大孩,自己即将有新的小伙伴,让他(她)参与进来,一起期待新生命的降临。
爸爸妈妈还应该多找一些机会表达对大孩的爱,不管家庭成员发生怎样的变化,妈妈爸爸的爱是不变的,不能让他(她)觉得有了弟弟或妹妹后,自己受到冷落。徐雪娜建议,可提前给大孩做延迟满足训练,避免溺爱,即让他(她)知道需要等待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即延迟满足),知道有时他的要求会被拒绝,并且从小就学会尊重父母的权利,这样的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他的弟弟妹妹。还可以多讲讲一些身边好朋友和弟弟妹妹相处的幸福瞬间,激发孩子对弟弟妹妹的期待。
经济篇
培养一个孩子至大学毕业约需40万元
“全面二孩”政策出来后,有些夫妇犹豫生或不生的一大原因是养孩子成本太高,他们的第一个小孩正在读小学或初中,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等占去了至少一个人的工资,再生一个孩子,家庭的开销将成倍增加。
记者采访了有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几位市民,在不考虑通胀以及购买学区房的情况下,以他们目前在孩子身上的花销,大概算了一笔账。
孕期至婴儿阶段:5万元
张女士,30岁,有一个刚满周岁的儿子。她孕前花了产检费2000元、营养费3000元、生宝宝3000元、孕妇装2000元,总共1万元左右。对她而言,儿子出生后,才真正觉得钱“哗哗”地往外流。起先奶粉每罐250元左右,后来查出儿子竟然对牛奶蛋白过敏,经推荐买了氨基酸奶粉,一罐300多元,一个月要吃1000多元,一年就要一两万元,加之尿布、衣服和辅食等费用,一年1万元是必不可少的。她说,孩子周岁后,奶粉吃得比较少了,但是营养素也得跟上,加上买玩具等。“宝宝上幼儿园前,大概要花销5万元吧。”
幼儿阶段:6万元
吴女士,28岁,有一个在私立幼儿园上小班的女儿。每学期学费5000元,上一兴趣班900元,包含饮食、出行和衣服等的生活费,一年约要8000元,三年幼儿生活至少需要6万元,“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学费相差每学期2000元左右,三年下来,相差1万元左右。”
小学阶段:10万元
陈女士,39岁,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她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不贵,但儿子上了三个兴趣班,一年下来得花1万元。此外,儿子在校的生活费一年要3000元左右。为了让儿子多长见识,周末出游或是一年一次长途旅游也不可少,每年得花1万元左右,所以,六年下来也要12万元。“我们带儿子出游比较多,有的家庭少一点,总的费用六年也要8万元至10万元吧。”
中学阶段:10万元
谢女士,40岁,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她说,孩子学杂费每年1000元,生活费和服装费每学期5000元,辅导班每年1万元左右,“杂七杂八加起来,三年初中生活需要5万元。”
黄女士,44岁,有一个女儿在上高中。她说,孩子每学期学费1200元,每月在校生活费1000元,在家各种生活开销每年5000元,三年下来也得5万元。
大学阶段:10万元
黄先生,48岁,女儿在江苏读大一。他说,女儿每学年学费5000元,伙食费每个月1000元,买衣服、买电子产品等各种开销一年需要1万元,加上交通费,四年下来需要10万元左右。
如此算来,在泉州的父母们,从迎接孩子出生,至供其到大学毕业,就得为其花销40万元左右。
生理篇
高龄经产妇要做好身体评估
泉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李丽春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将带来一大批“70后”高龄经产妇。这些产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李丽春进行分析提醒。
高龄产妇风险多
临床上把年龄超过35岁的产妇归为高龄产妇,23岁—28岁是最佳怀孕年龄。对于年纪偏大的妈妈,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下降,因此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风险。对于孩子来说,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的几率增加,胎儿出现畸形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李丽春介绍,泉州每年会出现一两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多是妊娠期并发症,比如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心脏病等。相对于年纪轻的孕妇,高龄产妇患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加。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新陈代谢下降,高龄经产妇需更加关注自己的体重。在妊娠期应注意均衡地摄入营养素,做好体重管理,不要超重,“肥胖会影响心肺功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或心脏病的风险。”
剖宫产第二胎分娩要全程监控
李丽春说,如果第一胎剖宫产,就会对第二次生产产生影响。还未生育的女性,若想生二胎,第一胎能自然分娩的,要尽量自然分娩。
一般临床上建议,剖宫产两年以后可以再怀孕,但是要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经历过剖宫产的子宫属于瘢痕子宫,出现前置胎盘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一种特别容易导致出血的妊娠并发症。妇产科把“剖宫产瘢痕妊娠”列为危重疾病,有引起子宫破裂和无法控制的阴道大出血的风险,危及产妇生命。根据北京协和医学院妇科的数据,头胎是剖宫产的,二胎瘢痕妊娠的比例达到了15.2%。
第一胎是剖宫产,第二胎也得剖吗?理论上不是的,只要子宫恢复得好,胎儿体重控制好,产妇也可以自然分娩。但是,临床上第一胎剖宫产的产妇第二胎自然分娩需要严密地全程监控,为了保险起见,最终选择剖宫产的比例占绝大多数。
不良孕产史需做好监测
第一次分娩时存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分娩过畸形儿、多次自然流产等情况的话,虽然第二次怀孕、分娩这些情况不一定会出现,但是风险依然存在,所以孕期一定要做好血压、血糖监测、定期孕检,不可疏忽大意。
做好身体评估降低妊娠风险
基于二孩妈妈有以上风险,李丽春建议,女性有再怀孕的意愿,应至少提前3个月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和评估,重点评估三大方面:
全身情况:全身情况的评估,心、肺、肝、肾功能是否适合怀孕,体质和营养状况好不好;了解基础血压、血糖等情况。了解家族和遗传病史、既往史,看夫妻双方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生育。
妇科疾病:生殖系统的评估,卵巢功能如何,有没有妇科系统的疾病;特别是宫颈,如果第一次生产是剖宫产,那要着重评估子宫疤痕的情况。这也是经产妇和初产妇的主要区别之一。
生活、工作状态:如果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处在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都要改变;以前生过畸形儿或有遗传性疾病,再怀孕,还可能再发,需要产前咨询。
如果女性通过评估发现有问题存在,可能要请产科、内科、外科、妇科、产前诊断甚至生殖辅助的专家一起会诊,解决问题后才能妊娠。
影响篇
能更好地增进家庭幸福和谐
泉州师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方传安认为,此次“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出台,会对我国产生长远的影响。从短期来说,能更好地满足一些家庭对于孩子的数量需求,减轻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让其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学会礼让、互助,能更好地增进家庭幸福和谐。从长远来看,对国家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改善一部分家庭的结构以及增加人口红利都将有极大好处。在未来更长远的时间里,还将对劳动力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力等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但他同时表示,生二孩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考验,特别是对于那些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他们可能无法体会到有兄弟姐妹的那种感受,因此要不要生二孩,他们的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他们还需要考虑经济上、教育上的压力。因此,通过全面二孩政策,能否让我国跳出低生育率的陷阱,有待时间的检验,因为此前“单独二孩”政策推出一年多后,不少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意愿并不强,生育率并不高。
对于今后家庭结构由“421”变成“422”,将减轻年轻父母赡养老人的负担的说法,方传安表示并不完全认同。他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人生活上、精神上等方面的赡养水平也必须提高,因此从经济上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减轻。
方传安表示,为了避免出现扎堆生二孩的现象,政府有必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动,比如采取生育年限的间隔限制,以免因过于集中给将来的入托、入学及就业造成拥挤。
同时新政实施后,三五年可见到效果,出生人口的增长将对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造成一定压力,因此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公共资源建设的投入,比如孩子多了,学校学位、医院床位就要相应增加,同时要加强公共福利体系建设。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新闻>>>
生不生“二宝”?大家有话说
早报记者 郭晓冰/文 郑晓芳/图表
这两天大家的朋友圈一定被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刷屏了吧?有人调侃:“‘你生么’已经成了现在见面的问候语。”可以生了,但是生还是不生,大家都有自己的考量。对此东南早报官方微信发起微信调查: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你生还是不生?
【生不生】
“坚决生”与“不生”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截至昨日下午6时,共有844名市民参与早报的微信调查,投票结果显示:30%的投票者表示“坚决生”,33%的表示“不生”。剩下未做出决定的,有15%在“纠结”,22%选择“看看再说”。
大家主要考虑几方面内容:钱袋子准备好了么?知道生二孩意味着什么,想好怎么面对“老大”了么?你的身体准备好了么?
正如读者朋友“@凉心暖男”的留言:“(听到这个消息)喜忧参半,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要生得考虑三个方面:财力,双方人力,再加个体力。”
【为何不生】
“经济原因,养不起”认同者过半
“生还是不生”这个决定不好做,但有一部分人已经决定不生。在“为什么不生”的原因调查中,55%的人选择“经济原因,养不起”;21%的表示“年龄原因,偏大”;小部分人(6%)是“健康原因,不合适”,也有人(18%)是由于“家庭原因,没人带”。
“生得起,养得起么?”有市民这样说。有人做了个汇总,粗略列出从孕前到孩子上大学期间各个阶段的花费,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标准,多养一个孩子需要68万—230万元。“相当于多买一套房,想生二孩的现在开始抓紧赚奶粉钱吧。”
除了经济原因,年龄问题也让很多人备感心酸:“都37岁了,还可以生么?”有读者这样问,相信有这个顾虑的不在少数。有读者说:“政策放开,‘70后’很纠结,这些人的观念新旧交叉,年龄又大了,生与不生,左右为难。”另一位读者朋友发了个“哭脸”的表情说:“‘65-70后’,再生一个就可以一边带孙一边带小儿子了。”
【想要几个娃】
“如果可以,要两个”占70%
虽然不少人感叹:“多生一个负担不起啊,一个就好。”但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你想要几个孩子?70%的投票者表示想要两个,11%的想要三个。在另一个投票中,16%的人希望第二胎可以生双胞胎,二孩变三孩;当然也有人不想,39%的人表示“两个都有压力了,三个更养不起”。其余的44%则表示随缘。
“如果可以”这几个字给了大家很大的想象空间,“以前是政策不允许,现在呢?收入、精力、年龄都是问题”。有市民感慨道,“‘如果可以’真是一个美好的词啊!”如果可以的话,是不是有很多人想要儿女成双,想要老有所养,想要手足相知相伴、携手成长?
数据
昨日记者从福建省卫计委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省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14年末达到3806万人。受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出生人口数从2010年的48.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9.7万人。从出生孩次构成来看,一孩出生明显减少,二孩出生显著增加,一孩率从2010年的64.5%降到2014年的51.7%,二孩率从31.5%升到45.2%,一孩与二孩的对比关系从3∶1转变成接近1∶1。 (晓冰 劲松)
大宝和小宝的故事
二孩母亲:“小宝比大宝更懂分享”
早报记者 陈玲红
家住鲤城的妈妈陈真从不后悔生了二胎,相反地,她觉得“二孩不会那么自私,更懂分享”。
我有的吃,你就有;你睡,我不闹;你不在,我等你……这不是情人间的行为,是一个2周岁的弟弟对6岁姐姐的照顾。
陈真家的大宝今年6岁了,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家里人都叫她“花花”。两年前,弟弟苗苗出生。对于弟弟她倒是不排斥,但也说不上多上心。
不过妈妈倒是看出姐弟俩的区别:“苗苗满眼都是姐姐,说夸张点,疼姐姐就像疼情人一样,可是姐姐呢,总是想不到他。”
要说这苗苗有多疼姐姐呢?说起来你可能都不信。“两个人吃东西,姐姐吃得快,吃完后会摊开手说:‘没了。’他吃到嘴里的都会拿出来,再掰一半给姐姐。”
可是说来也怪,2岁的弟弟对姐姐这么贴心,6岁的姐姐眼里却常常没有这个弟弟。
“她爱吃的东西,她不会主动想到弟弟,一般都是她吃到不爱吃了,才会说要给弟弟。哪怕弟弟在一边,看得眼睛都直了。”
“她和小区的小朋友去玩,有时候都不让弟弟跟,弟弟还总爱一个人边哭边颠着屁股跟在后面跑。”
“她也不是不喜欢弟弟,因为邻居有个人说要把弟弟抱过去几天,她很伤心啊,哭了好久。”
“我觉得她是习惯了,从小所有的东西都是她一个人的,没有分享的意识。”陈真说,对此一家人总是借各种机会教育她,但她“总是忘了”。在陈真看来,花花也是喜欢弟弟,平时在家两人也玩得挺好,但她的眼里就不常有弟弟,没有分享的习惯。而弟弟则相反,一出生就有姐姐的存在,或许也是这样,所有东西都有和姐姐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双胞胎家庭故事
“有了双胞胎,就不想太多了”
普遍二孩全面放开,这对陈先生本人来说,意义不是太大了,因为他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
10多年前,陈先生的双胞胎女儿呱呱坠地,全家那个高兴劲甭提了。“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陈先生说,两个孩子的花费比只有一个孩子多得多,夫妻俩拼命打拼,家庭的经济才逐渐好转。让陈先生欣慰的是,当时父母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持,帮忙照顾两个宝贝。“要是我们夫妻俩自己带,肯定累坏了。”
如今孩子已上初三,她们结伴而出,结伴回家,陈先生基本不用接送她们上下学。此时陈先生幸福满满的,因为对比身边很多只有一个孩子的朋友,他觉得自己有双倍的幸福。“有了双胞胎,就不想太多了。”
妈妈的故事
能否赶上政策落地
意外怀孕者很纠结
市民刘阿姨这两天可高兴了,因为她女儿已怀孕五个多月,现在可以放心生了。
“女儿意外怀孕了,希望赶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落地。”刘阿姨说,女儿已经32岁,预产期是明年3月中旬,应该能名正言顺地生二孩。
昨日记者从福建省卫计委了解到,放开二孩政策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后再组织实施,所以政策落实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据媒体报道,以“单独二孩”政策的推出为参照系,全面放开二孩要落地,至少要经历4个关键程序:第1关:中共中央的决定;第2关:国务院制定调整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第3关:各地实施方案报批;第4关:地方人大修订计生条例。
回顾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各地政策的落地出现时间差。如2014年1月,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率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3月至6月多数省份集中实施,其中福建省是在2014年3月29日正式落地,间隔近4个月,直到9月政策才全面落地。
育龄妇女取环再孕
做出决定也不容易
很多育龄妇女都经历生育第一胎后要上环,防止再孕。而现在放开二孩,她们也在考虑是否要“解放自己”再生。
“孩子早两年就吵着想要个弟弟或妹妹,但考虑抚养压力,一直拖到现在。”张女士现在有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由于家里老人无法帮忙照看孩子,张女士只好辞职做全职主妇。
张女士和丈夫早年也考虑生二胎,但夫妻都不是独生子女,一直拖着。而现在真的放开,张女士心里虽想,但也有不少顾虑。“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带,两个孩子负担大,而且一大一小两孩子年龄差距大,抚养方式不同,会更吃力。”张女士说,取环虽容易,但真的要生就是个大问题。
“医生说取环后至少也要调理几个月才能受孕。”郑女士说,放环本身是一个小手术,在子宫腔内放进一个异物,很多妇女上环后身体会不适应。郑女士上环后出现阴道出血、持续月经量过多的不良反应,还引发妇科炎症。医生告诉她取环后要等待一段时间,调养好身体才能再受孕,给子宫内膜一个恢复的时间,也利于优生。
心理引导
小学生更能接受二宝? 医生说年龄不是问题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市区一些小学生家长和幼儿园学生家长,发现10个小学生家长中有9个表示大宝可以接受二宝的到来,只有约7个幼儿园的家长表示肯定,难道小学生比幼儿园小朋友更能接受分宠的弟妹?
豆豆是鲤城区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今年6岁。从豆豆妈怀孕到现在,家人一直在解决豆豆接受二宝的问题,但效果不是很好。
“也是我们辅导不对,一开始就告诉他,二宝来了,他要对他好,晚上要陪他睡,玩具要分给他。后来问心理咨询师,才知道这么早说这些是不对的。”豆豆妈说,后来再说起二宝,大家都很谨慎,“只敢说爸爸妈妈最爱的还是你”。
和豆豆不一样,9岁的燃燃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弟弟的到来,他非常期盼,在医院里第一次见到弟弟,他便开玩笑说:“我是一代,你是升级的二代。”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认为,等孩子大一点,接受能力好些,再生二孩或许情况会好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戚京认为,接不接受与年龄并没有绝对关系,关键还在于“家长的智慧引导”。
“从陪伴的角度讲,年龄越接近越好,这和小朋友都不喜欢比自己小的人玩是一个道理。”戚京认为家长不能指望孩子大了就会懂事,接受二宝,其实小学生中不接受二宝的也大有人在。
戚京提醒家长不要过早和孩子讲二宝可能分宠的细节,比如你要把玩具、零食分给他,妈妈晚上要陪他睡等。“孩子内心如果接纳他,他自然会和他分享。”她认为即使孩子出生后,要以商量的口吻教他学会分享,用“你愿不愿意啊”“你要不要”之类的话慢慢诱导。 (陈玲红)
早报记者 许奕梅 赖劲松
(来源: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