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璋家族在永春家喻户晓,这是家族的部分成员
东南网11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夏雨晴/文 黄启鹏/图)感动理由:一根教鞭可以挥进多少个人生?一百多年前,永春县乡贤陈璋先生建起镇上的第一所小学时,这个答案便留给了他的子孙,至今尚未落定。
六代人,77名教师,累积教龄1700多年,十多万名学生——这个来自永春县的教育世家,从此便再未离开过祖先交付于他们的三尺讲台。他们培养的无数英才中,中国著名核试验专家、“两弹一星”功臣林俊德,曾是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如今,每年清明,永春县实验小学的“陈璋纪念室”里,遍布各地从教的陈璋的子孙都会在此重聚,面对先祖遗像,轻轻念起那句“家对笔架山,代代出教师”的祖训。
一代乡贤清苦办学,育得百年老校
光线明亮的开放式书房里,十余名“陈家教师”一边翻阅着家中的旧相片,一边笑谈着过去教书的趣事,书房墙上黑底烫金的“教育世家”牌匾,让这个充满墨香的屋子里,又多了几许厚重。这样的场景,时常会在这个家中上演。
75岁老人陈经文是陈璋的孙子,也是陈家从教人员中的第三代,退休前是德化小学的教师。“我们家族和教育的渊源,要从我的祖父陈璋先生说起。”
陈经文说,祖父陈璋1877年生于书香门第,清光绪年间考中“贡元”,任命四川知县。辛亥革命爆发后,因不愿当官,便回到家乡永春县五里街镇经商。当时的五里街镇商贸繁华,教育资源却显得落后。“邻边几个镇都有小学,唯独五里街镇没有,这让祖父很是介怀。”1911年,陈璋在翁公祠独资创办了金峰公学,担任首任校长。
由于正逢风云变幻的时局,金峰公学也随之不断更名,且几度陷入经费困难的窘境,险些停办。军阀横征暴敛之时,陈璋依旧咬牙每月从家中挤出300银元(相当于三万多元)支撑着学校,并动员胞妹资助。1926年,学生增多,学校规模要扩大,陈璋又走访、发动商会和华侨集资两万多元,并召集乡贤献出公田建了两层新校舍。“为了办学,祖父一家人过得都很清贫,有时他想喝点酒,也只舍得买点花生米下酒,但只要办学经费缺欠,他二话不说垫付。”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永春县人民政府接管。由于长期经手办学经费,1951年,有人怀疑陈璋在集资建校舍时贪污,组织清账组清查,结果却发现陈璋将华侨朋友、胞妹寄给他的过节费也都用在了建校和办学上。而如今,这座已改名为永春县实验小学的百年老校,教学楼还保留着“金峰”之名,纪念着这位用大半生支撑办学的乡贤。
一代乡贤陈璋
质朴的“教育”诠释,根植子孙脑海
陈经文说,13岁前,他都与祖父同睡,祖父总在睡前对他说:“我们家对着笔架山,代代出教师,不但自己要好好读书,长大后还要让别人家的小孩也读好书。”这样质朴的关于教育二字的诠释,一直根植在陈经文脑中,多年后,包括他在内的子孙们,都将教育当作他们的“家族产业”经营着、传承着。只是这份传承,需要的是永不枯竭的奉献。
早年间,因教师资源缺乏,不少老师都要下乡支教,有些教师几乎大半辈子都要留在乡村中,与家人分隔两地。陈经文的外甥和外甥媳妇洪一强、林诗玲夫妻俩深刻地记得,曾经,他俩教书的学校相距三十多公里,在交通工具并不发达的时代,两人近一个月才能团聚一次,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家族中比比皆是。天天教着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很难见上一面,有时候也觉着苦和委屈。”
陈经文的二姐陈金汝也是如此,但长年的乡下支教,让她发现乡村中孩子知识面较窄,对知识的吸收有时比城里的孩子要慢。几经钻研,她发明了“启发式教学法”,用实物、故事勾起孩子们的兴趣。“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教育方式算是非常先进的,当时不少老师来学习。”陈金汝的女儿洪玲兰说道。后来,洪玲兰也成为一名教师,母亲手把手将详细的教学方法传授于她,同时传授的,还有疼爱学生的“教心”。
1928年在陈璋号召下建起的校舍,位于现“金峰教学楼“所在处
学生中有“两弹一星”功臣,曾是“感动中国”人物
“一代代人的坚持,其实比一个人的坚持要难得多,所以他们特别值得敬佩。”永春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一名老师望着“金峰教学楼”对记者说道。
截至目前,陈璋家族中已有六代、77人从教,教龄累计达1700多年。其中大学教师11人,中学教师25人,小学教师29人,幼师12人,还包含了13名校长、3名幼儿园园长,还有一人曾在美国从教。整个大家族中,有一个家庭被评为泉州市“教育世家”,一个被评为省“优秀教育世家”。陈经文说,粗粗算来,他们家族教出的学生起码超过了十万,学生中英才无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著名核试验专家、“两弹一星”功臣林俊德,就是陈璋曾经的学生。
不过,谈及几代人坚持从教的原因,众人却各有体悟。洪一强等人说,因为父母都是老师的关系,照顾不过来,年幼时他们便被父母带到课堂上,这让他们早早地就在心中种下了做教师的情怀。林诗玲说,每逢课间,儿子还总爱拿着她的教鞭,指着黑板上的汉字,对下面比自己年龄都大的学生说:“你们读!读!”
而20岁的陈丹凤作为从教的第六代,父母从未刻意引导她走上教师之路,“但可能是那种情怀已经深入到家庭氛围中,我从小就觉得教书育人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而当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才体会到,这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责任,值得传承和守护。”
不过,不论从教的初衷为何,每当逢年过节,看着门里门外前来探望的学生们,听着手机因问候信息响个不停,满足与宽慰的情绪便会充满整个家族。不自觉地,他们便会牵起儿孙们的小手,讲起那些三尺讲台前的动人故事。
致敬榜
第一代
陈璋
第二代
陈拔茅 陈连茹 王算英
陈玉媛 邱大雅
第三代
陈元荣 陈金汝 洪景润
陈经文 陈珊胡 苏其南
王华莉 陈钢生 陈大丽
陈尽生 吕曙光 魏淑美
魏淑丽 洪寅士 邱瑞棋
严 醇 邱瑞禄 邱瑞礼
颜秀珠 邱瑞祯 孙 超
第四代
陈兢克 陈晖晖 陈并立
张文炽 张文彬 陈超群
陈超育 王志琨 洪一彬
吕绿萍 洪一强 林诗玲
洪美娜 陈振胜 洪玲兰
陈耿华 叶建红 陈碧芳
陈晓静 童文博 苏耀皎
苏红娇 郑建文 郑燕敏
吕健鹏 陈小敏 沈少萍
邱丹红 黄巍琦 杨惠清
第五代
张辉洲 陈巧玲 张雅红
辛承炜 黄 艺 陈夏莹
王晓燕 郑爱彬 洪 梅
叶巧兰 陈榕民 黄 捷
陈志宏 林志庆 林 璇
陈燕虹 周泽海 朱云庆
第六代
廖莉莉 陈丹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