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专业培养传承人加强两岸交流 北管之花泉港怒放

2015-11-24 10:09:28 王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北管之花 泉港怒放

在泉港区南铺镇仙境村的北管传习所,少年们正在练习。

东南网11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庄国辉 陈小平 文/图)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一种丝竹音乐,明清时期在江淮一带盛行,后来传播到泉州泉港区,广泛流传于当地。目前,大陆的北管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2006年,泉州北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去年,泉港区又荣获国家“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称号。通过专业教育培养传承人、成立北管传承保护中心、加强海峡两岸北管的交流……目前,泉州北管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正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北管音乐后继有人

每个周末的早上8点半,五年级小学生小美都会准时来到泉港北管传承保护中心学习北管音乐。“暑假学的是乐器演奏,现在开始学唱腔了。”虽然只学了几个月时间,但是小美已经有了四个忠实的铁杆儿粉丝——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每天都要被要求唱上两嗓。”说到粉丝们的狂热,小美一脸的无奈。

教小美唱腔的老师叫郑慧慧,今年21岁,是泉州艺校北管方向5年制高职班毕业生。可在五年前,郑慧慧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北管。“当时初中毕业艺校去招生,说是泉港本土的艺术,这才产生了报考的念头。”经过五年的系统专业训练,如今的郑慧慧在北管乐器演奏、理论知识以及唱腔技巧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准。现在她是泉港区峰伟中心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而每到周末,她就会来到北管研究中心教授北管,她的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40多岁。“这是一门你越了解越喜欢的艺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北管,爱上北管。”郑慧慧说。

48岁的庄炳文是传承中心教授乐器的老师,同时他还是泉港锦祥北管艺术团团长。去年,庄炳文和他的团队表演的北管节目——《采莲歌》和《美人相思》,入选了2015第四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节目,并在网上展播。

“中心有十几位优秀的北管老师,其中不乏代表性传承人,这些老师的报酬由政府统一买单,学员全部免费学习。”泉港北管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陈小平介绍,泉港北管现有职业队、曲艺队、职业剧团、乐社乐团等演艺团体共80多个,总人数超过千人。而更令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小朋友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今年暑期的培训班,传承中心招收了将近200名学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

在泉港,海峡两岸之间的北管交流活动已成为常态。

保护:个人意志到政府决策

年逾古稀的中学退休教师林国春,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搜集和整理泉港北管的资料。“北管在泉港的传承也不是一帆风顺,‘文革’时期就濒临灭绝过。”林国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走乡串巷,靠骑自行车,自带干粮和录音机,调查拜访北管老艺人,进村入户耐心动员,解除其思想顾虑,搜集了一大批珍藏曲谱录制了不少“独门唱腔”,许多珍贵的北管资料被抢救保存下来。“这些老艺人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保护就永远丢失了。”

“在泉港,你可以不懂南音,但不能不知道北管,因为这是泉港特有的文化名片。”泉港文化馆馆长黄嘉辉同样痴迷北管音乐,二十多年来,黄嘉辉深入泉港的每个村落,对尚存在民间的各类北管乐队进行调查、记录和整理,至今已整理出10多万字文稿,创作出多首北管曲作品;同时,他多方筹资,指导创办泉港区北管剧团。黄嘉辉告诉记者,由他编写的《泉港北管演唱教程》即将出版发行,接下来,他将启动《泉港北管演奏教程》的编写工作。

像林国春、黄嘉辉这样痴迷北管音乐的人来说,2014年12月24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天召开的泉港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成立北管传承保护中心被写入泉港区政府工作报告。“这说明北管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已经从个人意志上升到了政府决策。”黄嘉辉说。

抢注“中国北管网”、建立传承保护中心、出版北管系列丛书、举办免费培训班、购买北管演出下乡惠民……泉港区政府一系列的动作让北管这朵音乐“奇葩”在泉港怒放。

交流:根生大陆 花开两岸

北管源于省外,繁衍于泉港,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渗透,演化而成了既保留有发源地——江淮一带民间音乐的风格,又糅进了闽南、莆仙音乐的某些特色,兼有泉港地方特色的新乐种。这一乐种所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近年来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音乐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目光,吸引着众多音乐专家特别是台湾地区北管爱好者纷至沓来,共同探研其历史的渊源和艺术风格。

17世纪时,北管随着泉州人迁台,传到宝岛台湾。北管音乐对台湾音乐和民间风俗影响很深,至今仍常见于迎神赛会、阵头,以及歌仔戏、布袋戏表演。

泉州北管和台湾北管同根同系,被学者喻为大陆北方传统工尺谱体系“母树”上开出的两朵“姊妹花”。近年来,北管备受两岸音乐界人士关注,成为传统音乐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相同的音乐让泉港与台湾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单是今年6月份以来,泉港艺术团两次赴台、台湾团体两次回访,两岸艺术家同奏一首北管乐。台湾的汐止乐英社社长詹光明带领12名馆员前来泉港交流时说,台湾北管源自闽南,又有自己的特色,交流访问通过专场演出,展示台湾北管的独特魅力,又在北管发祥地——泉港汲取更多的艺术养分。

“这也是一个求同存异,相互学习的过程。”陈小平说,两岸北管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比方台湾的北管唱腔是分角色的,而泉港没有。“泉港北管的保护与传承体现在生态保护和传统技艺传授上。闽台北管同树异枝,相同或共通的地方很多,可以互相吸收借鉴,而对两岸北管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探讨,将推动北管音乐向深度发展。”

链接>>>

北管虽是外来形式,但数百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泉州泉港地区。北管在长期的演唱、演奏中,与周边的南曲、高甲、芗剧、莆仙戏等音乐融合渗透,并受闽南、莆仙交汇语系的影响、渗透、同化,逐步成为一种有别于发源地的新乐种。

北管乐队由演唱组和演奏组组成,乐队编制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五六人。演唱组一般有十三四岁的男孩、女孩五六个,演唱时各人手执打击乐器,边唱边打。演奏组至少六个人,多者十余人。

北管乐队中主要沿用了江南丝竹的乐器,参用莆仙、闽南乐器,如笙、扬琴、洞箫、品箫(笛子)、月琴(短杆)、双清、小三弦、提弦(京胡)等。目前,它的特色乐器是尺胡、双清,主奏乐器是提弦、品箫等。乐队对乐器的排列没有什么明显的要求。一般而言,如果人多,月琴、双清、品箫各用一对,其他乐器随意。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