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将文物保护工程拓展为城市文化工程 本报记者 郭雅莹 “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南邻大海,北通中原,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海洋文化传统,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初,就是其东端的重要节点。” 8日,站在一张古代广州地图前,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娓娓介绍广州的地理位置、海洋文化、历史遗存以及文物保护管理。 唐代古航线:“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万公里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遗存证明,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00年来未曾中断。”陆志强说,考古发现的广州秦代造船遗址以及当时墓葬出土的船模和器物都显示,广州人在秦代时期就可以建造出海船只,进行海外贸易。 到隋唐时期,唐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又设“蕃坊司”管理在广州居住的数十万外国人。“当时的人们还开辟了一条超过14000公里的海上航线,途经30多个国家,史称‘广州通海夷道’。”此后,广州海洋贸易一直保持繁荣,直到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仍有“广州十三行”闻名于世。 六处代表性遗存:均成为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悠久的海上交通贸易史不仅让广州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港口城市,所留下的丰富历史遗存也成为广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在这些遗存里,最具代表性的有六处,即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 其中,作为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方祭海神庙,南海神庙内现存的30余方历代石碑中,唐代诗人韩愈所撰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首次提到“海事”一词。 “如今,六处史迹点均已成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不同程度对外开放展示。”陆志强说。 多措并举:守护“海丝”文化遗产 除了打造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以加强展示文物以外,近年来,广州还扎实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陆志强介绍说,《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于今年2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与已经实施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形成保护条例》一起,为“海丝”史迹保驾护航。 此外,广州还编辑出版了包含考古遗存、地面史迹和文献辑要三卷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编制专项保护规划文本,并全面开展文物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转变为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广州‘海丝’史迹在助力社会效益和城市形象的作用日渐提升。”陆志强表示。 |
- 2016-06-08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泉州经验
- 2016-06-07泉州保护发展“海丝”文化 努力让压箱底变成新财富
- 2016-06-07海丝泉州 灿烂遗存
- 2016-06-06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6日至9日在泉州举行
- 2016-05-30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康涛对话中法五城市长推介海丝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