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海丝文化传承保护人和事:泉州法石村民合力找回千年石塔构件

2016-06-11 08:56:39 柳小玲 吕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几十年来,温太平一直坚持文物史迹的保护

东南网6月1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柳小玲 吕波 文/图)位于泉州市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的文兴码头,是泉州18处海丝史迹之一。在文兴码头中,最为宝贵的当属江岸上的“宝箧印经塔”。每天,从这里路过的市民游客,都不忘多看两眼。这座从宋代流传至今的航标石塔,不仅承载了法石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更默默见证了泉州的航海交通史。

70岁的温太平与石塔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加上热爱研究文物,他一直努力帮助复原“宝箧印经塔”。如今,虽然年纪已大,但他仍坚持投身于文物史迹的保护与传承中,负责法石社区的文物收集与资料整理。

温太平只是珍爱泉州海丝文化中的一人。在您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批热衷于海丝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人呢?今起,本报面向全市发出征集令,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与我们一同分享那些保护海丝文化遗产的故事。

石塔见证千年历史 朝拜已成传统

温太平是法石社区圣殿人,如今的文兴码头,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地方。在童年的记忆力里,这个码头,有各地商旅涌入,但更多时,是个离别与归来的地方。

那时,村里很多人会出去捕鱼、当船工、经商,每次从这里出发,码头上总是聚满了送别的家人好友。温太平的父亲便是其中一位。在他4岁时,父亲就去上海经商,每次看着父亲远去只能不舍,何时归来,谁也不清楚,只能每日遥首远望,朝拜宝箧印经塔,祈求父亲平安归来。如今,朝拜石塔已成为法石人的传统习俗。

上中学后,温太平接触到文史知识,开始迷上文物研究。一次,他和母亲在开元寺朝拜时,看见寺里也有和码头一样的石塔,顿生兴趣,心里想着是否可以恢复宝箧印经塔的原貌。在悉心请教泉州文史专家后,他才对石塔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文兴码头是江口码头的一部分,修建于南宋时期。当时,泉州港与亚洲、非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这里作为泉州古城东南郊的水运转运枢纽,港口人流如织,千年历史繁荣昌盛。知道这些后,他更加兴奋了,开始到处收集关于文兴码头、宝箧印经塔的相关资料及编写文本。

文兴码头的宝箧印经塔

合力找回塔身构件 着手进行保护

“石塔原来应有七层,现在只有五层,目前,我们正努力还原它最原始的样貌。”温太平指着图中的石塔说。

之前,因年代久远,石塔受风化剥蚀或人为破坏等,加上人们保护意识不强,才造成重要塔身构件丢失和损坏。近几十年来,他们慢慢意识到保护文物史迹的重要性,开始着手保护,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持现存模样,如果可以,将根据石塔原貌,订制另外两层复原安装。

温太平说,从他懂事以来,法石村民就已找回两层建筑构件。一次是30多年前,村民无意中从海里捞起丢失的重要塔身构件“四面观音”。当时,一村民在码头江边游泳,潜入江底时,被一块大石头磕到。石头有棱有角,规矩成正方。这位村民觉得不对劲,喊来其他村民将其打捞上来。后将石头表面的淤泥洗掉发现,原来这块大石头就是“宝箧印经塔”上的一层构件“四面观音”。村民寻来石塔损坏后仅存的错层石板,根据记忆中石塔的样子,把“四面观音”复原到塔上。

而另一次是约5年前,温太平在码头散步时发现,宝塔上的构件“佛法僧宝”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在江岸边隐蔽处发现了这块构件,立即雇人将石块运送到法石社区。又过了一段时间,这块构件不知为何被运到真武庙作为环境布置,他在庙里看到时,非常气愤,通知文兴宫管理人员运到码头归位安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