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柯
东南网6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黄谨 文/图)63岁的郭柯柯是退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泉州市区大坪山上大坪社区的郭姓回族人。喜欢研究文史的他,除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课后的时间里,最喜欢的消遣方式是在大坪山的荒山野岭里徒步“寻宝”。
2004年的夏天,他在大坪山的云谷寺旁发现了一块清光绪年间立下的禁示碑,印证了安溪人邓回曾随郑和下西洋的史料记载,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这块石碑后被征集入泉州市博物馆,成了馆内唯一一块可印证郑和下西洋曾途经泉州的实物碑文。
他曾细细研究过大坪山上的文物史迹
郭柯柯是名文史爱好者,特别爱研究大坪山文史。他说,父亲曾是中学的地理老师,收集了好些地理、历史的书籍,童年郭柯柯最爱翻看父亲的这些藏书。
受书籍和父亲的影响,郭柯柯自小就对文史兴趣浓厚,并有着跃跃欲试的考古欲。“以前教师的薪资水平一般,扣去养家糊口的钱,剩下的没多少。出不了远门,所以我的文史研究便只能从本土开始。”大坪山成了他天然的实践地,山上的墓志铭、碑文等文物史迹,每个他都一一拓下,带回家详细研究,也时不时往家里搬一些被泥沙裹挟的石头、破碗片,这不免被老婆嫌弃“不讲卫生”。
发现明代邓回墓葬禁示碑
2004年的夏天,他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郑和下西洋曾在泉州招收船工》的报道。里头提到,安溪县湖头镇发现的《邓氏族谱》,里头写道:“二世祖讳回公,从郑和太监过西洋号曰过番,葬云谷室,配未详,生一男讳铜公。”邓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
“云谷室”是以往对大坪山的一个称呼之一,而“邓回”的名字,更是让郭柯柯觉得熟悉不已。“我一定在大坪山上见到过相关的碑刻!”他说自己当时看完报道,就将家中所有的拓片拿出来一个个寻找。终于他发现了一篇邓回墓葬禁示碑文。
这块禁示碑位于云谷寺旁,他放下拓片立马赶去探看。这碑长122厘米,宽50厘米。碑文用楷体所写,刻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碑文上刻有:“二世祖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讳回公封茔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东门外三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等内容,与《邓氏族谱》记载的内容相吻合。
该石碑保存在泉州博物馆(网络图)
石碑印证郑和曾途经泉州并招工
这让郭柯柯非常振奋,“除了有史料记载,这可是有实物碑文相佐证的。”他赶紧通知当时的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让专家们来鉴定这碑刻。
“根据禁示碑文内容,这是当时的县令应邓回后人的要求设立。这墓地以往可能常有村民在这里放羊放牛,为避免墓葬遭到一些人为破坏及牛羊任意伤毁,所以才设立的。”郭柯柯认为,邓回曾任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随郑和下西洋时,很可能不单单是一名普通的船工,而是一名有一定职位的官员。
陈建中说,这块碑文的发现,可证明《邓氏族谱》真实可信,从而更有力地证明当时郑和确实在泉州招募过船工。“这让郑和下西洋曾路过泉州,除了保留在灵山圣墓的碑刻有体现外,其他实物及文献资料记载非常少。这块碑文,为研究郑和与泉州的关系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郭柯柯发现的这块禁示碑,现被收藏在泉州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