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瓷雕艺人连紫华:泥土的初心 雕匠的瓷心

2016-07-06 11:46:07 徐锡思 王金淼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连紫华用瓷雕手法复制了宋代木雕《自在持莲观音》

东南网7月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王金淼 文/图)

“艺术创作并不排斥金钱,但不能为了钱放宽要求。泥巴是有灵性的,它会把创作者的内心暴露无遗。”

46岁连紫华的匠心,有一段久远的故事。

1995年4月,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决定将国家一级文物、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达摩”复制作为礼品,送给海内外的贵宾。谁有能力复制?

时年25岁的德化青年连紫华,带着一把竹刀,只身一人进京了。

每天用放大镜和游标卡尺,一寸一寸地观摩挖掘达摩像,两个多月后,他交了作品。经鉴定,跟原作相似度超90%。拿着2000元酬劳回家,连紫华满脑子都是达摩像和一个词——毫厘之差。

“复制时发现一个惊人的细节:达摩头部的头发、眉毛、胡须等各部分的粗细,在放大镜下都是一样的!类似的细节,几乎遍布达摩像全身。这有多难?瓷土烧制后会有约20%的收缩比率,这些细节,要在烧制前预判,在烧制时控制温度。毫厘之差,整体形象就不一样了。”

何朝宗传下的工艺八法“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几乎每个瓷雕艺人都会,也都知道毫厘之差的道理,但很少人能亲历大师禅心的心灵震撼。“在技校学过严格临摹、在车间做过7年实践、自我风格尚浅”,这样的青年遇上了瓷圣何朝宗的一片禅心,便慢慢有了现在的连紫华。

连紫华小小的工作室,常常只有他一人静静忙碌。德化遍地陶瓷,可传统宗教瓷塑这个何派本源人少了,越来越多人转向西洋工艺瓷,古法制瓷技术也逐渐式微。他也带过一些徒弟,但很少人能坚持下来。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他对“仪轨”的把握和找寻:足不出户,就能遍览天下佛像。“传统”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你得知道,古人是怎么做的。“传统佛教瓷雕,必然都有仪轨,必须遵从。”比如故宫的达摩渡海像,肩膀的宽度和胸部的丰润,都有固定的比例和尺寸;头部微垂,角度要精准到不超过0.1度偏差;双臂结于衣袂,五指所在之处,哪怕是1毫米鼓起,也不能省略。

随手拿过竹刀,凝神闭气几秒,缓缓几刀过后,衣纹便飘了起来,这也是他最受推崇的地方。

德化瓷雕的衣纹技法,融合了中国写意和西方写实。“起伏、转折要符合肢体的结构和动态,每条衣纹从上到下剖面的变化、折边和飘举的处理,还要符合衣料的质地和垂感等物理原理。”连紫华说,纱巾和袖口的纹路必然不同,但气息一定要顺,如果纹路不顺畅,气息也会中断。

“工匠更多是技法高超,大师则胜在心法,再进一步,应该就是人们口中的‘巨匠’了吧!”有没有灵性,归根结底来自于创作者的大脑和双手,这也是机器生产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

连紫华最近的再创作,是将国家一级文物、宋代木雕《自在持莲观音》,用瓷雕表现。“木雕做减法,瓷塑做加法,这种转化的审美和细节,难度非常高。”他用了一年,烧了13件,成功的那一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余下有瑕疵的,他不补,自己留着;担心被拿去修补再转手卖,别人出巨资他也不卖。

连紫华的日常创作和工具

连紫华的日常创作和工具

连紫华的日常创作和工具

连紫华的日常创作和工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