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揭秘泉州水下考古:四组队员接力 下潜在30米内

2016-08-06 07:49:52 刘燕婷 陈紫玄 田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工作人员正在安装声呐设备

考古时间:每天下水仅两三小时

“福建的这条考古船,已经算得上是国内顶配级的了!”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队员王亦晨,在船尾忙着组装潜水设备,他看着海都记者由衷地说,“我最期待来福建考古了!要是换在其他省份,只能租到小渔船,船上连个遮阳的地方都没有,所有人都是在甲板上暴晒一整天不说,还要边工作。”他指着队员们说,你看看,大家的肤色可都堪比渔民。

30岁的王亦晨是个“京片子”,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在国内不同地方的海域参与考古。“上次来福建,是一个月前,在平潭参与‘东箭屿一号’的考古。”王亦晨已经做了6年的水下考古,经验丰富。他说,声呐探测不受天气水文的影响,但是考古队员下水却和天气、潮汐关系密切。

“每天只有平潮时候才能下水,这时候水流不大,下水才能确保队员的安全。所谓平潮,就是没有涨潮,没有退潮,一天里适合下水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王亦晨说,每天出海前,领队都要预先查看当地潮汐表。

下潜深度:这次考古下潜在30米内

水下考古需要团队的分工合作,一般情况2个人为一组,同时下水,而且为了防止走散还要各自手执入水绳。“2至3个小时的水下考察,需要分四组接力。”王亦晨说,泉州这次的水下考古,下潜深度都在30米内,一组水下队员,大概可在水下作业近1小时。

水下考古不似陆地,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潜水下去后能见度极低,“一个月前的平潭探查,下潜到水下23米,能见度不足20厘米,几乎跟盲人一般摸着绳子过去。”王亦晨觉得这种情况也很有趣,他和另一名队员几乎只能沿着入水绳下潜,这是前一组队员将绳子绑在沉船或插于海底的钢钎上的,使其成为导向绳。在漆黑冰冷的海底,这根绳子就像“盲道”一般指引着下水的考古队员,大家扶着绳子行动,如果脱离了搜索绳,就可能陷入危险。“在探查结束后回来时,能见度突然变成了1米,我才发现这一路摸过来的脚下,全是瓷器,就像发现了个新世界一般。”

队员揭秘:全国仅120名水下考古人员

王亦晨告诉记者,现在全国有水下考古资质的人不多,而要将一名考古专业的人训练成入门级的水下考古队员,需要花费大概10万元的培训费。“中国水下考古在这20多年的发展里,国家文物局共开办了7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参与培训的都是全国各地选拔的专业人才。至今全国约有120人具有水下考古资质,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能在水下一线工作的不足一半。福建的考古工作,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王亦晨说,因为人少,每次考古遇到的大都是熟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