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子削木,厚薄仅毫厘之差
东南网9月1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王金淼 文/图)“咚!”拿起仿古木花格,高炳星闭上左眼,右眼只留下一条缝,瞄了一会儿,挥起手里的羊角锤,敲下了最后一锤。
时针指向11:40,他早已汗流浃背,拿起矿泉水瓶,猛灌了小半瓶,然后穿上脱下的鞋子,拿着木花格,交给组委会。“没有电动工具,效率自然上不去。要是用上电锯这些东西,10个都能做好了。”高炳星擦了把汗,结束了从8点就开始的活计。
放在平时,是看不到他这么疲倦的,干活都是悠哉悠哉的。“现在城里几乎都没木匠了,最多就是装修请的木作。我们这些做古建筑的,一般都在乡下的村里,修古大厝或者寺庙。”作为泉州市选拔的优秀选手,不久前,高炳星参加了2016年福建省住建行业古建木工岗位技能竞赛,这是一场纯手工较量:禁止携带任何电动工具入场。
刨子削木条,肉眼观察是否刨得直
严丝合缝
力量就出来了
木工铅笔,各种型号的锯子、刨子、斧子、羊角锤、三分凿子、劈凿、鱼尾钳、磨石、外圆刨、档头等工具,以及挂尺、角度尺、直角尺、方尺、三角尺、卷尺等测量工作,一件件从工具包里掏出来,很多被磨得发光发亮。“这些工具,有些我18岁就开始用了,非常顺手。”高炳星拿起一把小的斧头,当锤子使用“咚咚咚”敲起来,又不时用斧锋修掉毛刺。
“你看,我的右手明显比左手有力气,老茧多很多。”今年53岁的高炳星,跟木头打交道已经35年,普通的指甲刀,已经没有办法打理这些老茧,幸好有“老伙计”:各种刀、凿、斧,磨的时候,顺便削掉老茧,如果感觉像切豆腐,就够锋利了。
都说朽木不可雕,因为在木匠眼里,木头都是有生命的。“你看,两块木条连接在一起,不用铁钉、不用木榫,拼接完成还不能把榫头锯掉,这样才能完全咬合,严丝合缝,力量就出来了。”高炳星拿起刨子,轻轻推了两把,吹了一口气,木屑飞起,锤子轻轻敲打,榫头就滑进去了,但是要再拔出来,就得费很大的力气——经过巧手木匠的刀削斧凿,木头“活”了起来,彼此融合,才会进去容易出来难。
测量画线,确定下刀部位
让不同木头融合一体
现在,很多工序都已经可以用电动工具,例如大型木料切割或打孔,但是关键之处还得靠木匠的双手。“比如说斗拱,机器可以按照图纸,严格地切割出来,但是安装的时候,没有工人就不行。”在建造修缮古大厝、宫庙的时候,高炳星要行走在大梁之上,手里拿着锤子或凿子,根据目力观察,在关键的地方来一下,“这种机器就做不来,因为我们人是活的,能够观察现场的细微变化,纠正拼装后不适合的地方。”
这种纠正要精确到毫米。例如,平时我们按压桌子、椅子、床铺,如果听到“嘎吱嘎吱”的声音,就知道坏了。“这种情况,在拼装家具,尤其是用了大量金属配件的,特别容易出现,因为木头跟木头之间,是靠金属连接的,没有共生的力量。那些纯木头的,你见过这种情况吗?一个好的木匠,就是在加工的时候,把不同木头的力量融合成一体。”
好的木匠,要在加工时就发现问题,不能等到发出声响。不过,现在好的木匠,越来越少了。18岁那年,高炳星在南安市柳城街道当学徒,一起干活的非常多,但后来慢慢都转行了,他也曾一度花了几年干别的,后来觉得还是当木匠顺手,“也不是好赚,就是稳定,总有人要装修,会做家具就饿不死,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做得久了,技术就上来了。”他发现,身边的工匠朋友都是50岁以上的,也不用互相抢活,因为就算每个人每天干满24小时,活还是干不完。
应邀担任本次大赛裁判长的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天宇,也很感慨“好木匠稀缺”,不过他对前景还是看好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受到重视,各种旅游景点古建筑需求量也很大。这意味着,这门手艺能赚钱!这就不用担心会断了,总是会有人去钻研的,因为技术越好,赚钱越多!”他说,木匠是手艺活,最重要的就是动手能力,这也是国家经常举办各级比赛的原因,挖掘好木匠。
锯条虽粗,但小小的榫头在高炳星手里不算难事
几根长木条,最终无缝嵌接成这个木花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