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阳光馒头”何去何从? 石狮民间公益不只需要“法律突围”

2016-10-09 07:51:12 林恩炳 林富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两三家到数百家

“公益井喷”的背后

石狮这座城市从不缺乏爱心,“阳光馒头”是近年来石狮民间公益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来自石狮市委社会工作部(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窗口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份,全市共登记注册161家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包括志愿者协会、教育促进会、村(社区)慈善会(爱心互助会)等。

上述数据还只是有注册登记的数据。在石狮市志愿者联合会下辖的志愿服务组织中,除了登记在册的6家志愿者协会外,还有291支志愿服务队。这些志愿服务队由于条件还不成熟,仅能以“服务队”而非“注册协会”的形式,在市志愿者联合会备案。

从事志愿服务工作13年、现任石狮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的王东育将石狮公益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997年至2008年,半官方性质的石狮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逐渐成熟发展,但以行政推动为主导,民间公益作补充,主要服务方向为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扶助孤寡贫困,从事环保志愿服务等;2008年至2011年,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之后,石狮民间公益逐渐出现,并日益壮大。如,“阳光太太”志愿者协会,由一批“有钱、有闲、有爱”的女个体工商户、女民营企业家自发组成;“海豚”志愿者协会、石狮海泳协会海上救生服务队,是由一批关注海上安全的海泳爱好者自发组成,从志愿者服务队的形式逐步培育升格为协会。

2011年以来,包括石狮在内全国各地的民间公益组织呈现“井喷”态势,其背景在于全国关注的“郭美美事件”以及芦山地震后,民政部首次提倡由公众自主选择救灾捐款的受捐机构,加之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少爱心企业、热心市民纷纷创建或加入公益队伍,或以微信群组织,或以同学群召集,形成全民公益、人人公益的局面。

“石狮作为一个县级城市,登记或未登记、备案或未备案的民间公益组织就有四百多个,这个数量其实相当惊人。”有关人士指出,尽管公益组织的“量”是有了,但“质”的方面却没能跟上,由此带来不少隐忧。

同质化严重,规范性不足

“爱心泛滥”的尴尬

在“公益井喷”之下,以各种名目、名称为标签的民间公益组织不断涌现,成为官方公益的有益补充。不过,因为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未正式注册登记,新闻媒体在使用名称时,往往在“协会”还是“爱心人士”两个称谓之间纠结,或不得不征求民政部门的意见。

石狮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王东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民间公益同质化现象突出,其服务方向扎堆于助老、助困、助学等领域,未形成品牌化、专业化效应,有的组织形式甚至“姐弟档”、“兄弟档”、“夫妻档”为主,组织内部结构不健全,缺乏方向感。而据记者了解,不少民间公益组织的公益价值观也存在偏差,有的仅以“电视上有没有影”、“报纸上有没有名”为目的,虽说社会影响力在扩大,但依旧缺乏公益目标体系构建。同时,不少民间公益组织以小型化为主,不少公益组织尚未形成规模,没有持续性、连贯性的公益活动,更没有持续性的资金来源,往往只是“昙花一现”。

除了规模小、管理难的问题外,目前民间公益仍处初级低效阶段。不仅石狮如此,泉州地区情况也一样。据《泉州晚报》此前报道:泉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赖金土认为,泉州民间公益虽蓬勃发展,但就其组织形式、活动形式而言,仍停留在公益原始阶段——“给钱”。赖金土认为,有些困难不是靠钱能够解决的,“公益,应从‘财布施’上升到‘法布施’”。

公益热情应当支持鼓励,但“爱心泛滥”也带来了尴尬。综合各方采访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民间公益力量“扎堆”于某一群体、某一领域的救济,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二是个别未登记注册或未备案的非法社会组织,擅自以“慈善会”、“志愿者协会”名义筹款募捐或发起活动,由于其资金流向不明、缺乏监管等,暴露出很多问题及恶劣影响,同时违反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影响整个志愿服务力量的公信力;三是公益行动缺乏谋划、动辄公开募捐,也带来了社会“爱心疲劳”。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