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了我们的信息
10月底,泉州的交房旺季。然而,不少业主交房的喜悦却被连日的骚扰电话冲淡了。装修设计公司、装潢材料公司、家具公司……每天营销电话轰炸,业主们不堪其扰,甚至看到陌生号码都不敢接听了。
为何个人信息会被广泛散布,进而成为牟利的工具?到底是谁泄露了业主个人信息?我们又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早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交房季电话轰炸 业主不堪其扰
10月底,泉州有好几个新楼盘开始交房了。原本这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没想到却给业主们带来了困扰。从9月起至今,就有业主陆陆续续接到了各家装修公司、家具公司的骚扰电话。
每天电话信息轰炸 休息日也不放过
“一天起码要接5个,都是装修公司和家具公司打来的。现在看到座机电话我都不敢接了,直接拉到来电黑名单里。最近几天,他们变聪明了,开始用手机打,害得我连陌生手机号也不敢接了。而且他们连休息时间都打,太讨厌了。”市民李先生说。
无独有偶,市民洪先生购买的一个楼盘房子也将交房,他也不断接到来自装修公司的骚扰电话,“我问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他们说是经理给的。这一个多月来,实在是接烦了,现在一有装修公司打来我就骂人或者直接挂断”。
可装修公司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实让洪先生没想到,虽然他的态度“粗暴”,但装修公司没有被吓退,而是从打电话变成了发信息。
洪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条信息。“洪先生您好,相信您近段时间应该接到不少装修、建材的电话,造成不小的困扰,在此我谨代表装修建材界的同行们向您说声抱歉,行业竞争激烈还请您多多海涵!考虑到不再致电打扰到您,我这边以短信的形式联系您,但愿不会造成您的困扰,我是xx装饰xxx,做家装设计及装修的,公司地址……”
类似的信息,李先生每天也会接到一两条。在李先生所购楼盘的业主群里,每天都有多位业主抱怨自己又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了。不仅是电话,大家的微信也逃不了,一些装修公司员工混进了业主群里,不断地添加各业主私人微信。
业主质疑开发商 售楼人员齐喊冤
“到底谁泄露了我们的信息?是房地产公司吗?”李先生很苦恼。他说,很多业主向房地产公司反映了这一情况,询问是否其泄露了业主信息。但房地产公司连连喊冤,表示绝对不可能泄露信息。
“每天都有人在群里猜测到底是在买房的哪个环节里泄露了信息。有人猜是房产公司,有人猜是售楼人员私下行为,也有人觉得搞不好是办理银行贷款时泄露的。好多人问了售楼人员,但他们都说自己是有职业道德的,肯定没泄露。”洪先生说。
这样轰炸式的电话骚扰,已经影响到了业主们的正常生活。“如果有重要的电话是陌生号码打来的,我因为怀疑是骚扰电话不接错过了怎么办?”市民傅小姐说。连续一个月被骚扰,她看到陌生电话就条件反射地挂掉并拉进黑名单,前几天一个重要客户用座机电话联系她,也被拉进了黑名单,让她错过重要的业务信息。
“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阻止装修公司的疯狂轰炸?”傅小姐很无奈。
深喉:物业泄露信息 名单多次倒卖
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楼盘交房前,业主频频接到装修公司、家具公司、材料公司来电其实是“业内潜规则”了,大部分有购房经验的业主经历过。
“一般情况下,销售人员不可能卖客户名单。业主名单一份也就卖七八百元,你想想,卖一套房子的抽成是多少?卖一份名单的收入又是多少?银行一般也不可能泄露客户信息,信息保密是基本的职业道德。银行的普通员工也不可能拿到整份新楼盘业主的个人信息,你遇到过他们天天给你打电话推销理财产品吗?”业内人士说。
他表示,真正泄露业主个人信息的可能是物业公司。交房前,物业公司入驻楼盘,自然也有了完整的业主信息。这时候,一些物业工作人员就会将信息卖给多家装修公司,“赚点零花钱”。
“物业公司现在是把你的信息卖给装修公司和家具公司,以后还可能卖给房产中介。”业内人士说,自己五年前在厦门购买了一套房子,今年厦门房价大涨,他频频接到了来自厦门各家房产中介的电话,问他卖不卖房。
“几乎每天会有中介打来,他们甚至知道我并不常住在那儿。因为平常都在泉州,所以我隔几个月才会到厦门交一次物业费,只有物业公司才能这么清楚我的行踪。现在我不用看新闻都能知道每天厦门房价的变化了。”他笑着说道。
相关个例
离职人员带走客户信息 车主天天被电话骚扰
“您好,请问是李小姐吗?您的爱车已经在x月x日就到保养时间了,我是泉州南环路xxxx的客服,请问您需要预约保养吗?”今年以来,市民李小姐不断地接到来自一家陌生修车行的电话。这家修车行的客服人员不仅知道她的姓名、车牌号,甚至连车辆需要保养的具体时间都一清二楚。购车三年多,李小姐从未在该品牌汽车4S店外的车行和修车店进行车辆维修及保养,车辆的具体保养信息只有4S店和自己知晓,如此详细的资料怎么会被泄露到其他车行去呢?
“这家修车行的地址离4S店很近,甚至连店名也和4S店听起来有点类似。连续几天接到电话后,我一度以为是4S店的老板新开了一家修车行,为了将车辆保养生意分流到新店去才不断打电话来。我问客服为什么天天给我打电话,到底哪里来的电话,她们从不正面回答,只是说打扰了,以后不会再打来,可是隔一天又打来了。”李小姐非常生气。
忍无可忍之下,她向品牌4S店的工作人员投诉,质疑其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可是,工作人员也傻眼了,连连解释这家修车行和4S店并没有任何关系,并表示会立刻向管理人员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4S店发现近段时间有工作人员离职,可能带走了客户信息,并且将信息卖给了新开的修车行。
“他们还是持续不断地打来,直到有一次我说我报警了,他们才真的把我的电话从营销通信录里删掉,这下世界终于清净了。”李小姐很无奈。虽然不再受骚扰,可是她很为自己的个人信息担忧,也希望那些持有自己个人信息的商家能够加强内部管理,别让客户的隐私轻易就流出,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甚至可能带来财产损失。
黑客软件偷信息 1万条仅售7.5元
通过相关公司泄露业主信息曾发生过,但这并不是信息泄露的唯一渠道。早报记者调查发现,甚至有网上黑客研发出“逆天”的业主采集软件,偷取的信息详细程度令人咋舌。
央视调查
10万考生“被卖” 一条信息3分钱
今年8月28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央视记者伪装成收购学生信息的人,在知名搜索引擎中输入“求购个人信息”后,出现了大量出售个人信息的QQ群。
当时,有兜售者声称可以提供某省10万名高三考生的个人信息,学生姓名、住址、电话和高考分数一应俱全,并开出300元1万条的报价,算起来每个考生的个人信息只值3分钱。个人信息唾手可得,而且价格低廉。
两个月过去了,早报记者调查发现,个人信息买卖如今已不敢如此明目张胆,而是转到“地下”。近日,记者在百度上搜索“信息买卖”、“个人信息”等关键词,跳出的只是一些相关防范提醒的报道和案件,而在QQ群、淘宝、论坛等渠道,也未发现公开兜售信息的人。知情人士阿生告诉记者,现在网安部门对信息售卖打击很严,很多关键词都被屏蔽了,信息贩子也不敢如此猖狂地在网上发布消息。
深喉爆料
信息买卖转“地下” 中介人偷偷出售
“虽然不敢明目张胆,但还是有人偷偷卖。”阿生告诉记者,他们现在都在一些微信群内零星发布一些较为隐晦的广告,避开“信息买卖”这些关键词,若遇到有兴趣的人,就会让其添加微信私聊,而不是以群聊的方式。而信息的价格,跟之前的价格并无差异。
阿生说,信息的流出,除了“内鬼”作祟外,还有一些网络黑客,利用黑客软件发现一些网站的漏洞,从而窃取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售卖出去呢?“要发展下线,中介人。”阿生说,下线一般都是一些有需要的人,有利益挂钩的人,比如房产公司泄露的信息,一般是给了装修公司、建材公司等,装修公司利用完这些信息后,又转卖给其他人。而有的人拿着这些信息,只是为了行业竞争推销产品,而有的人则利用这些信用干着诈骗等不法勾当。“卖信息的人不会管你要做什么,只要给钱他就卖。”阿生说。
黑客软件卖信息 详细程度令人咋舌
阿生告诉记者,如今还有网络公司开发出“业主采集软件”,以充值的形式贩卖各种信息。
记者根据阿生的指引下载安装了该软件,以游客的身份登录。软件内,全国各地的各种个人信息都有,记者选择“福建泉州”,便跳出20条泉州各小区业主的信息,包括业主姓名、电话号码、小区名称、户型、楼层、地址等,详细程度令人咋舌。该款软件还可以轻易地查找来自泉州的车主数据、市民的淘宝数据等,连企业名录都能一览无余。
刷出20条信息后,该软件就自动停止搜索了,并跳出一个窗口,显示“免费用户获取20条信息,如需获取更多,请充值后使用。”
该软件自称是一款强大的在线搜索提取互联网业主人群信息的软件,不断更新业主数据,并宣称数据全部为真实房主数据,准确率达95%以上。购买者根据需求可灵活购买,一个月299元,3个月599元,1年1499元。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1499元,保守估计,查找200万数据量,1万条业主信息才卖7.5元。
泄露公民信息 最高可判刑7年
骚扰电话、电信诈骗令人防不胜防,不过天网恢恢,越来越完善的法律法规将对此类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惩处。据了解,今后如果商家泄露客户信息、乱打推销电话等,客户有望获得赔偿,而且可能设置不低于500元的最低赔偿额度。此外根据相关法律,泄露信息情节严重者最高可被判刑7年。
工商:建议对泄露个人信息设最低赔偿
记者近日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日前结束了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该征求意见稿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之一。
征求意见稿明确,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和管理制度,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未经消费者明确同意或请求,经营者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或拨打商业性推销电话。
“我们刚刚接到了一起关于乱打电话推销的投诉。一家英语机构不断地给市民打营销电话,因不堪其扰,这位市民拨打了12315投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简单进行调解,劝阻该机构不要再进行频繁的电话营销。但是因为该机构拨打电话对市民并未造成财产损失,工商部门无法依据相关规定对机构进行处罚,或者要求机构对市民进行赔偿。”鲤城区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工商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消费者遭遇电话推销骚扰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投诉后却难以对骚扰方进行处罚。“一是举证难,二是监管难,每当消费者被骚扰时,不管是工商还是公安,都很难严厉处罚骚扰方,起不到震慑作用。”工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条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设置了针对性的条款,也重申了对有关违法行为要按消法相关条款进行处罚,这很有必要。他建议,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等行为,应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还应激活民事赔偿责任机制,经营者应赔偿消费者的实际损失,同时还可以参照消法对消费欺诈的规定,设定最低赔偿不得低于500元。
法院:泄露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判刑7年
近日,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泉州市人民检察院、泉州市公安局联合发布《关于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其中明确,将严厉打击泄露和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据了解,2015年8月份,刑法修正案九将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最高刑罚,从三年调整为七年。《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该款的规定处罚。”
此外,针对一些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增加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致使刑事犯罪证据灭失,严重妨害司法机关追究罪犯的,追究刑事责任。”
(记者李菁 傅恒 通讯员杨思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