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活化海丝基因风生水起 泉州古城保护要留形留神留人

2017-01-09 09:49:17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活化海丝基因风生水起 古城保护要留形留神留人

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实施千年古港复兴计划,进一步活化“海丝”基因,保护“海丝”文化遗产,做好牵头“海丝”申遗工作。坚持古城提质,实施整体性保护、微扰动改造、低冲击更新、家园式管理,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古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层次感

■记者 张素萍 麦彬彬 王柏峰 文/图

回眸2016,“海丝申遗”+古城“穿越徒步”,奏响一曲激荡人心的泉州交响曲。

针对泉州牵头的海丝申遗,泉州市人大代表、晋江市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建议,既要保护海丝遗迹文物,也要挖掘弘扬海丝遗迹所包含的精神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商贸传统,还要大处落笔、长远规划,“一个中心多点布局”,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全市“多点开发、风生水起”的局面。

古城保护则将继往开来,实施古城保护发展“126计划”,即以构建古城保护发展规划体系为统领,以文化创意和社区营造为推手,大力实施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园共造、古城业态活化“六大工程”,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做到留形、留神、留人。

正在修缮的泉州东西塔

海丝申遗

现状回访

领衔海丝申遗 市民盼早日成功

去年以来,泉州联合广州、宁波、南京等城市共同签署《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中国城市联盟章程》《关于保护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去年8月底,国家文物局公布共31个遗产点列入首批海丝申遗点,其中泉州有14个,申遗点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近一半。

不少市民都盼海丝申遗早日成功。今年1月1日凌晨零点,早报金牌读者陈建国参加“助力海丝申遗·新年撞钟祈福”活动,他还特地打了横幅——“衷心祝愿泉州牵头的海丝申遗成功!”

目前,泉州海丝遗产点的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记者获悉,目前泉州已经编制12处海丝文物修缮方案、获批施工;编制12个遗产点环境整治方案;设于泉州海交馆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展示总中心进展顺利,整个展陈设计方案预计于2017年2月1日前完成,布展于2017年5月1日前完成……

【代表委员】

保护海丝遗迹 挖掘文化传统

“泉州将全力打造海丝重要门户城市,这是振奋人心的大事。泉州的海丝遗存遍布各县(市、区),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泉州市人大代表、晋江市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说,保护遗迹并不是为了封存历史。在岁月长河中,海丝遗迹所包含的非常有价值的人文精神、和谐理念及生活方式等,包括文化传统、商贸传统,都需要在保护中挖掘弘扬。

“一个中心多点布局”

遗迹保护应长远规划

唐春晓建议,对海丝遗存的保护和现代城镇建设,应更注重工作统筹,注重着眼长远,注重系统规划。“目前泉州层面保护的重点落在首期14个海丝遗产申报点上,综合考虑了价值、布局、现状、财力等因素。但还有不少价值较高的点有待纳入,应同步谋划第二批、第三批保护目录,并有路线图、计划表,协同各地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

“眼下,泉州各地海丝申遗意愿强烈,保护自觉性高。”唐春晓说,比如安平桥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下一步将继续提升运营管理服务工作;龙山寺正展开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前期工作,今年将正式启动推进该项目。

“希望泉州层面强化统筹规划布局,引导各县(市、区)协调联动,形成全市‘多点发力、风生水起’的局面。”唐春晓表示,可以“一个中心,多点布局”,从大处落笔,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比如共享政策、专家、人才、信息等资源,把海丝文化建设大格局落实到各地激活民资民智民力参与文化保护发展、策划生产文旅项目的生动实践中。”

建造文化平台和家园

提升海丝泉州国际声誉

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结合当前“海丝泉州”工作推进要求,以及“一带一路”政策支撑,在《关于进一步提升海丝泉州国际声誉的提案》中建议:第一,通过形成一套经典著作、形成一类视觉符号、形成一部系列视频,开启清晰视窗,让世界了解泉州;第二,通过将华侨文化打造成多元文化交流节、将海峡文化打造成大陆台湾新纽带,打造文化家园,让泉州走向世界;第三,建设各文化平台,让世界青睐泉州。

老西街的年味

【部门回应】

邀专家评审海丝史迹 将编制首批保护名录

2016年12月初,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这是泉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报请批准的首部实体性法规,意味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获立法保护。

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介绍,泉州还将对各相关海丝史迹进行梳理,并组织海丝专家委员会对各县申报的海丝史迹进行统一评定,结合海丝申报世遗工作编制推荐公布第一批《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送审稿)。

与此同时,泉州文化部门将会同当地规划等部门,对《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规定列入保护名录的三类海丝史迹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并根据各史迹相应等级报请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摸清海丝史迹底子 每年分期修缮文物

泉州海丝申遗办介绍,今年起,泉州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海丝史迹普查行动,摸清泉州海丝史迹底子。届时,各县将抽调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文博干部,对本辖区各文物点开展地毯式田野调查,对与海丝有关遗址、遗迹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做好全面普查登记工作,为推动保护工作提供更为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泉州市文广新局将与各相关单位签订《海丝史迹保护管理责任书》,着力构建县、镇、村三级海丝史迹保护管理体系。建立海丝史迹修缮项目库,每年分期分批对列入海丝史迹保护名录的文物本体进行修缮。

修缮后的泉州西街116号宋宅后座洋楼

古城保护

现状回访

原有住户搬离 古城活力缺失?

“希望古城破旧房屋能做基础性装修,租金方面给予优惠”;“原有住户搬离,我觉得原生态的人文居住环境会破坏掉。如果想保留整个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要配套跟上”……每年,关于泉州古城保护的呼声总是不绝于耳。

泉州人谢志坚在承天巷开了家客栈,“古城保护要留住的是城市的精神而不是躯壳”。谢志坚举例说,西街沿街立面没有太多保护价值,并已经严重制约西街的发展,当务之急是立即进行统一的立面整体改造,并对目前的营业业态进行干涉,重新规划,打造一条以泉州特色为主的小吃特产街。

据介绍,由于各种原因,古城许多古民居被出租,变为外来人口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致使原先的宅院不堪重负,而且随着原有住户的离去,古城原有的传统文化氛围也随之被现代的商业氛围所取代,从而失去古城生活的原真性。

【代表委员】

复原古城精神文化

提升古城生活环境品质

“古城居民的生活是古城的生命之源,如果没有了古城生活的原真性,古城将成为一个生命的空壳。”泉州市政协委员吴梅菁说。

吴梅菁建议,古城文化复兴在注重古城经济效益发展模式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非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的保护,避免古城成为丧失精神文化灵魂,而仅仅徒有古城外表的商业大卖场。她建议,在古城经济效益发展模式的制定中,对古城过度商业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考量。

据了解,目前古城房屋老化,市政设施严重不足,生活环境恶劣,电力电讯线路乱拉乱设,违章房屋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古城的景观质量和环境质量,也迫使原有住户离开古城。对此,吴梅菁建议提升古城生活环境品质,为居民提供一种共享性质的生存体验场所。

适当减少古城居住人口

腾出空间发展古城配套

泉州市人大代表、鲤城区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党委书记吴建川建议,保护区规划后,将保护区内的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搬至新区,腾出来的空间用于发展古城配套设施,这对古城的保护性发展尤为重要。

此外,他还建议应适当减少古城居住人口。他认为,当下,古城居住人口过多,造成嘈杂、交通拥堵等现象,这对古城发展十分不利,而且严重影响了游客到古城游玩的心情。适当减少古城居住人口,腾出空间给游客,不仅能推进古城保护,而且还能推动新区的开发。

【部门回应】

贯彻“126计划” 活化古城业态

“未来五年,泉州实施古城保护发展‘126计划’,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做到留形、留神、留人。”泉州市古城办相关人士说。

泉州市古城办介绍,未来五年,泉州实施古城保护发展“126计划”,即以构建古城保护发展规划体系为统领,以文化创意和社区营造为推手,大力实施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园共造、古城业态活化“六大工程”,以“低冲击”式的有机更新,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古城,提升古城形象,增强城市功能,做到留形、留神、留人、活化古城文化和业态,激发古城活力。

此外,2017年重点以城南片区作为古城成片保护利用的突破口,以老范志古大厝项目作为古城文物保护、文化挖掘的突破口,以金鱼巷微改造、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作为古城街巷改造的突破口,以华侨新村作为社区营造工作的突破口,从中充分挖掘培育古城业态,发挥引导示范效应,活化古城业态。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使古城核心区风貌得到基本保护和恢复,古城危旧房修缮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古城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民众自发性参与家园共造、自我管理的机制基本建立,社区自治、共建共享成为常态;古城商业业态经多轮引导、筛选,分布更加合理,文创产品更加丰富,成为非遗展示创新、传承的新平台,成为海丝城市旅游新亮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