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晋江东石镇嘉应庙:代帝引鸩殉节 浮石凝忠义

2017-01-13 10:56:1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南宋时,魏氏三代忠良,其中魏天忠代帝引鸩,留下千古佳话;代表忠义之魂的浮石,意外落户东石,更添一段传奇;两岸共奉三公爷信仰,亦有“数宫灯”民俗流传

东石嘉应庙 浮石凝忠义

嘉应庙山门精雕细琢

本报讯(记者 吴拏云 文/图)如果说我们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那么也就有五千年的忠义相随。“有忠有义、不离不弃”,这样的演绎,在历史的进程当中,时刻都在上演。晋江东石镇嘉应庙里,就有一段代帝引鸩殉节的故事,那也是远自800年前的一曲悲壮之歌。

仙迹境内 奉祀三公爷

晋江东石古时分为三境:西尾境、鳌头境、仙迹境,每境皆有其“当境”神祇,也就是“境主公”。西尾奉祀妈祖娘,鳌头奉祀帝君公,而仙迹境奉祀的是“三公爷”。

“三公爷”又被称为“九龙三公”,其原身便是宋代魏府三代忠良魏了翁、魏国佐、魏天忠。这“九龙三公”的称号可不一般,据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追封给这魏氏三代忠良的“谥号”。奉祀“三公爷”的宫宇叫“嘉应庙”,也称为三公宫,位于今晋江市东石镇的龙江东路(东石旧街)街尾。

据嘉应庙董事会成员介绍,嘉应庙坐北朝南,其山门则朝向东南。庙宇为三开间,上下两落,前殿为重檐歇山顶,后殿为单檐硬山顶,仿木石构架,红砖外墙。靠近参观,发现庙宇建筑华美,前后两殿的正脊、戗脊上堆塑着用彩瓷片雕成的双龙抢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色彩斑斓。庙宇与山门之间,用围墙圈出一片宽大的石埕,围墙内外镶嵌众多碑刻。山门雄伟壮丽,正中石匾额是世界佛教僧伽会前副主席瑞今法师所题的“仙洲古地”,石刻门柱联曰:“龙翔江海绕晴光,华夏山川一统;宫隐仙洲襟皓月,闽台香火同源。”隐隐感觉本地嘉应庙与台湾,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嘉应庙主殿正中祀有魏公坐像

引鸩殉节 忠烈世人赞

嘉应庙前殿大门上悬挂的“嘉应庙”石匾额同样出自瑞今法师之手,东西墙上浮雕、影雕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庙门口两边有盘龙大柱和一对高1米多的石狮子,宏伟气派。后殿保存着一只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苏户敬献的石香炉,该炉座浮雕莲瓣,炉体高1.48米,重1600多斤,真是难得一见。殿内墙上嵌有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重修的碑刻一方。大殿正中是神龛,内有三公爷塑像。龛上高悬着“神威显赫”匾额。

初见“三公爷”神像,为其形态所震撼。神像体态魁伟,英气凛人。正中的魏公(魏天忠)坐像,身披金色缎袍,黑脸长髯,双目圆睁,不怒而威。左右两尊则满面红光,颔首低眉,似若有所思。据晋江市东石嘉应庙董事会秘书长蔡尤资介绍,这魏天忠是饮鸩而亡的,故其脸颊发黑。东石当地八旬老人蔡尤灿表示,魏氏三代忠良皆有故事,但魏天忠的故事最是悲壮感人,在东石也流传最广。

魏了翁是四川蒲江人氏,宋端平元年(1234年),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与泉州人曾从龙同朝为官,二人并领督府。魏了翁推崇朱熹理学,穷经学古,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师友雅言》等。了翁之子魏国佐,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曾任福建漳州推官,宋度宗败退时,封为云黔两广五军都统制,率军抵抗蒙古军队。

魏国佐之子魏天忠,宋端宗景炎年间授为御史。在元军的攻打下,南宋都城陷落,魏天忠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一路保护幼主逃至泉州。闽广招抚使蒲寿庚倒戈,追杀南宋君臣,魏天忠与陆秀夫护着端宗等皇族逃往泉安乡(今晋江市安海镇),又转银同(今厦门市同安区),再走金门(今金门岛)、小金门(今烈屿),最后奔至漳州漳浦县白水营(今龙海县白水乡),在那里遭元军将领阿剌罕带兵围堵。元军遣使迫端宗服毒自尽。为了迷惑元军,争取逃亡时间,魏天忠挺身而出,请来宋帝的龙袍穿在自己身上,代帝饮鸩而亡。据说他死后全身发黑,两眼圆睁,立而不仆。时人感其忠烈,厚礼葬其于九龙溪畔虎头山,为其营建“魏公墓”,其墓穴名为“虎眼穴”,内有一块天然“虎眼”石。

迨至元朝覆灭,明太祖登基,太祖感念魏府三代忠良,特追封其三代为“九龙三公”谥号,并敕建“昭明宫”祠祀享。原昭明宫有一联文:“虎穴山中留胜迹,龙溪界上著英灵”。

“嘉应庙”石匾出自瑞今法师之手

浮石钟灵 丹心照万古

说来也奇,据东石当地传说,明初某日,山洪暴发,把“魏公墓”冲毁,“虎眼穴”的“虎眼”石随波逐流飘至东石海面,恰遇东苏二世祖顺德公往海中放缯,意外收得此石。洪武廿三年(1390年),东石乡人集资,由东宅黄氏献地,建庙奉祀灵石,该庙历经3年方才竣工。

蔡尤灿告诉记者,洪武廿七年(1394年),东石人聘名师塑魏公(魏天忠)坐像,将浮石置于神像胸腹之中,神像两眼晶莹且能自由转动,栩栩如生。后因该庙“有求必应,应者必灵”,故命名为“嘉应庙”。嘉应庙在明、清两代,几历修缮,上世纪末又依旧制复建,始得今之宇庭。“今天我们看到的魏公像,其胸腹之中,那块代表忠义之魂的浮石依然还在。”

“浮云蔽日几春秋,石砾丹心负国忧。钟复两淮千古志,灵光三节万年留。”这是明崇祯进士、湖南长沙府推官、晋江塔头人蔡江门为嘉应庙所作的“浮石钟灵”冠头诗。在嘉应庙内还镌录着众多古代名宦名将为“浮石钟灵”传说所作的题壁诗,这其中就包括明代文渊阁大学土黄景昉、南京军机蔡日升、南澳总兵蔡光宗,以及郑成功、施琅等人。可想而知,当年“浮石钟灵”传说对于世人的震撼力,有多么巨大。魏氏三代忠良的故事,在这些历史名人的笔下,也更添潮响之音。

围墙内外镌刻很多题壁诗

提挂宫灯 闽台话情浓

台湾嘉义县布袋镇有句谚语:“布袋嘴真不通,祭祖祭三公。”三公爷信仰如今在台湾嘉义县内,也呈遍地开花之势。

据蔡尤资介绍,明末,有不少东石人跟随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清代,又有不少东石人渡台谋生并定居,后来他们的子孙繁衍在台湾东石(与祖居地同名)、布袋嘴、桥仔头、海埔等村庄。“这些渡台而去的东石乡亲,不忘祖家神祇,带去三公爷的香火,在聚居地塑像建庙奉祀,所以现在台湾有不少嘉应庙的分炉。”海峡两岸的乡亲还把农历五月初四(魏天忠殉节日)作为九龙三公的生日,每年一到这天,两岸乡民都要进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数宫灯是晋江东石习俗,每年元宵佳节,凡是新婚的青年,都必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去。在台湾布袋嘴等地,也依照故乡的习俗,建起三公宫(嘉应庙),在宫内提挂宫灯。如今,台胞春节回乡祭祖、度元宵时,也爱到晋江东石嘉应庙内去数宫灯,边赏宫灯,边与亲人互报闽台两地子孙发展状况,其乐融融。

明代石香炉炉座浮雕莲瓣

庙内有九龙三公宫碑志

蔡尤灿老人细述三公爷的传奇故事

三公爷巡境所用的轿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