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印象泉州承天巷:承天断龙今犹在 名士辈出圣旨藏

2017-01-20 10:13:02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福音堂

百年老教会 数年前换“新颜”

巷东路口,有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福音堂”

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还有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沿着南俊路往承天巷行进,路口的“福音堂”以其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令人眼前一亮。

福音堂于1921年建成。教堂建成之后几经风雨,曾经在1938年夏末秋初遭到日本飞机轰炸,所幸无人员伤亡。后来,教堂一度搬迁至市区其他地方。1947年,教会决定在旧址重建会堂,并由惠安洛阳的会友陈付师负责建造。

六七年前,原本的教堂建筑年久失修,房屋里的木头腐烂,于是主教堂启动重建。2011年5月,福音堂举行重建奠基仪式;建成之后,新教堂的面积扩大了数倍,包括礼拜堂、牧师楼以及各种小型活动室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教会,以星期六为安息日,信徒星期六要休息礼拜,礼拜时要先洗脚,生活习惯与犹太教很相近,但并非犹太教。

【古巷拾遗】

得春堂:清末民初绣铺 千针万线出神奇

承天巷靠近中山路这头,清末民国时期原有一家绣铺,名唤“得春堂”。因出的绣品精巧无比、绣工了得,得春堂是清末民初承天巷内最著名的绣铺。

文史资料显示,得春堂绣铺开设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创始人姓林。当时的刺绣品,大致分为金线绣和绒线类,金线绣包括朝服、戏服、佛服、凉伞、幢幡等,绒线类则包括戏服宫装女帔、木偶戏服、妇女衣裙等。

老专家们说,明清时期,由于泉州地方戏曲繁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大大推动了刺绣业的发展。清末民初,泉州城内的刺绣工约有数百人。抗战前,泉州的刺绣品远销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1942年太平洋战争后,外销中断,刺绣业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