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家开始
除了5岁女儿薛子锌玩乐的玩具屋,妈妈高淑清在家里客厅一角放了一墙的书柜,这是属于女儿的私人书架
东南网3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黄晓蓉 韩婧 林天真 摄影 黄谨 编辑 郑莲 视觉 方立祺)
晋江一中推行的“家庭书屋”概念,走进了今年的全国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提案建议,在全国推广晋江一中“家庭书屋”经验,即提倡一张书桌,一个书架,一盏台灯,一批藏书,给家庭建一个知识库。
书香家庭的建设,对书香城市的打造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家庭阅读硬件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还有家庭阅读风气的营造。
不同家庭在意识到阅读重要性和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路上,都难以避免遇到各种阻碍。
国内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李一慢认为,每个阅读台阶,都有不同的阅读策略,学前是亲子共读引发兴趣,小学是海量阅读奠定基础,中学是休闲阅读张弛有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浪漫的、快乐的、以绘本为主要读物的亲子共读,这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佳时期,也是让父母重新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最佳时期。但全民阅读,应该从家庭阅读和少儿阅读开始。因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本期《海都深读》,关注家庭阅读培养的个案,阅读身边的故事,或许你能找到你们家亲子阅读的影子,或折射出一个城市的阅读现状。
也有文章提及,泉州,是一座需要捡拾和阅读的城市。
那么,想要更好地认识它,不妨从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出发,也许,这是对一座城市最好的认知方式。
小女初长成 老爸的伴读感叹
自从女儿上了高中住校后,阴老师只有周末才见到女儿。
上周,女儿专程打电话跟老爸探讨余光中的散文。“女儿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余光中的散文怎么怎么好”,那个周末,他鼓励女儿把对余光中散文的感触写出来,他编辑好,发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这样愉快的父女读书时光越来越少,他特别珍惜。“女儿长大得好快啊,我真希望她不要长大,还是那个跟我去图书馆玩耍的小丫头”。
阴老师是华侨大学的副教授,因为热爱读书,工作之余,他在大学里开了一家陶然书吧,不时举办读书会,鼓励大学生多读书多交流。他对女儿阅读引导,很小就开始。“在贝贝还不怎么会说话时,我经常带她去当时的刺桐花书城、越洋书城、风雅颂书局。带她去倒不是为了让她看书,书吧有吃有玩,在吃和玩中,她开始去翻翻小朋友的书,开始对书有概念了。
真正的阅读指导始于女儿三年级,认字多了,也开始学写作了。阴老师要求女儿每年读100本书,那时开始订阅《儿童文学》,一年24本,贝贝房间书架上的书,开始慢慢多起来。贝贝初中毕业,她读过的书已经有1000本以上了。
阴老师记得,初一下学期时,有一次贝贝一边吃饭一边看一本课外书,外婆嚷道“还不赶快去做功课,老读这些没用的书”,没想到女儿回话,“我就不用读一些愉悦我自己的书吗”。“我当时很尴尬,我压根没教过她这么说,但我鼓励她读书,我心里是乐的。”
初二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讲到《橄榄树》让大家谈感受,正好问到贝贝,她其实三毛的书都看过了,把全班震惊了。
而阴老师理解的读书有3个层次,“第一,为需要而读;第二,为提升自身素质而读;第三,为愉悦自己而读。对孩子的引导,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引导,到了一定层次,就可以朝着第三层次去引导,但是做好第二阶段后,再引导就比较轻松了。”
显然,不知不觉中,他女儿贝贝的读书已经达到第三个阶段了。喜欢的书就可以做到废寝忘食。“很难讲读书给你带来什么不同。它是一种滋润心灵的东西,像中药一样。每隔一段时间,不管多忙,我都要扔下手头事,读读文学,看看电影,不然总会觉得很乏,我的女儿现在也是这种状态。”
阴老师没想到,上了高一,贝贝的读书时间大打折扣。“我觉得现有的教育模式下,高中阶段真正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是有难度的。特别是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怎么有时间去阅读感兴趣的书呢?现在的高中生基本12点以后睡觉,早上6点就起床。上课轮流打瞌睡。他们班规定,想睡就自己站起来听课。很无奈,高考的指挥棒,学生和老师不得不围着考试转,每周考试,每科成绩排名。”
阴老师很是痛苦,“应该把孩子放回到教育该有的状态,开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如果我们的竞争,只是朝着应试而努力,要比别人拔尖而努力,有才华的孩子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
贝贝跟老爸分享过一首她特别喜欢的诗歌《塔》,阴老师却从中读出了女儿心中的那份孤独。“我还是鼓励她内心能保持这块读书的空间,也许这阶段被学业占领了,等她到了大学,可以继续捡起来,这是我失落中的一点希望。”
家有4书房 孩子们的悦读时光
阅读会传染,在晋江一中上高一的小青和妈妈,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看书
一走进陈小青的家中,映入眼帘的便是两侧墙壁上贴满的奖状。左侧是姐姐的,右侧是弟弟的。
100多平方米的家中,藏着4个书房。不仅3个卧室都有书桌书柜,客厅旁的阳台,也隔成书房,都堆满了书。“3年前搬新家时,为了给孩子弄个好点的阅读环境。当时孩子有提要求,我们家长也有意愿。”陈妈妈说。
小青的书房,书架上的书早已满了,连飘窗上新买的书架也都放满了各类书。“还有不少书放不下,只能装箱。”晚上,妈妈有时会跟她一起坐在飘窗上看书。“有时各看各的,有时就看同一本,会一起讨论。”
若是下雨天,小青则更喜欢一个人坐在窗边,静静看书。这很契合这书房的名字,“听雨阁”。小青是晋江一中高一学生,学校开展“我的书房,我的故事”活动后,她更加爱看书了,喜欢看一些社科类的书。
“其实我以前是不爱看书的,说来不好意思,还是受了弟弟的影响。”小青的弟弟11岁,但很小就爱看书。“以前去超市,他都会自己跑到图书的柜台就不走了。我们买完东西,他都要坚持看完那本书才肯走。”陈妈妈说,以前晚上一回到家,弟弟总在房间看书,而小青却不爱看书。
如今,姐弟俩会经常相约一起去图书馆,除了自己借书,还会帮妈妈也借一本。
去年双十一,姐弟俩竟一次性买了100多本书。“完全没地方放啊,有些只好先放箱子里。”陈妈妈笑着说,他们夫妻俩学历都不高,所以要阅读才能开阔眼界。“很多从生活中体会不到的,在阅读中能学到。”
“阅读消解了我跟女儿的隔阂,增进了亲子关系。”不过,阅读给陈妈妈感受最深的,还是增进了一家人的亲子感情。“儿子从小开始,我每天晚上就会在睡前跟他一起读故事书。”到儿子3岁后,有次陈妈妈生病了,跟他说:“妈妈感冒了,你晚上自己看书。”没想到,他竟然拿了书,“坐在我的床头一直给我讲故事。讲完了,还问我有没有好一点。当时我高兴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8年览群书 女儿的刚柔认知
要是家里的书不够看,妈妈便会带着镱涵去厦门的图书馆找书
“两只白猫从烟囱掉下来,一只脏成黑猫,一只没弄脏,哪只猫会先去洗干净?”
“妈妈不知道,你能告诉我答案吗?”
“书上说,干净的猫会先洗,因为它看到另一只猫脏成黑猫,以为自己也一样脏。”
“原来是这样啊!”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错的,两只白猫都从烟囱掉下来,另一只怎么会一点都没弄脏呢,这不科学。”
当记者和余妈妈在客厅聊天时,11岁的镱涵捧着一本《犹太人的智慧》质疑着,想听听我们的看法。余妈妈笑着说,你的质疑是对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镱涵与妈妈的房间,隔着条走廊,她们的书架彼此独立,平常看书,在家各自找块舒适的地,互不打扰。除非,镱涵百思不得其解时。
镱涵3岁时,只要镱涵在,余妈妈从不看电视。亲子阅读时间,余妈妈总是放下手头的事,放首轻音乐,陪着镱涵翻看色彩艳丽的绘本。“这个过程不能急,你自己得先静下来。”
“你能告诉我,这幅图在说什么悄悄话吗?”余妈妈总是引导着镱涵发散思维、编排自己的故事。如果镱涵不想说,余妈妈这才会念给她听。在余妈妈的坚持陪读下,幼儿园阶段,镱涵就看了几百本绘本,泉州找不到新绘本,周末她们就去厦门图书馆找。
到了大班,余妈妈发现,镱涵对色彩和绘画特别敏感,她常常跳出妈妈对颜色搭配的认知,大胆地把红和绿、紫与黄等撞击性强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却也绚丽多彩。现在读4年级的她,常常捧回各大绘画比赛的金奖。大家评价她的画,色彩鲜艳又富有意境与想象力。
镱涵说,她的绘画天赋,是妈妈用几年的坚持、陪她一起读绘本,还有母爱换来的。
当同龄的朋友在看《丁丁历险记》时,镱涵已经在看《哈佛凌晨四点半》、《为什么是毛泽东》、《林清玄散文集》等书。镱涵看的书很杂,喜欢好几本交叉着,一个月下来要看十几本。11岁的她,阁楼上已堆满一袋袋藏书,保守估计得有上千本。
有的书虽然看不懂,但书里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片段镱涵却能感同身受。今年寒假,她去西藏旅游,遇到位8岁的小女孩,一个人走了一年的路,从家乡一路朝圣到布达拉宫,额头都磕出血了,还是三步一跪拜地往前。“看到这一幕,我呆住了,想起了林清玄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我当时看不懂,这时想来,说的不就是像眼前这小妹妹一样的人吗?”
镱涵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让她成为内心柔软却有力量的姑娘。去年暑假在泸沽湖旅游时,她看到当地小朋友的铅笔短得都快握不住了还在用,一回到泉州,就买了书、笔和本子寄过去;去尼泊尔的火车上,突遇大雪封山,车上只剩小半瓶水,她把水喂给发烧的妈妈,自己默默地忍受着心跳到160的强烈高原反应……
“读书的苦,是你认识世界的路。”镱涵很喜欢妈妈送给她的这句话。学校的作业,外加绘画、钢琴、书法培训班,她忙得像个小陀螺,但她每天都自觉挤出1~2个小时看书。
身为小学语文老师的余妈妈说,她从小培养镱涵读书,并不是希望她成为谁。但她慢慢发现,女儿跟以前不一样了。在西湖边,女儿会折一片竹叶,衔在嘴里作吹箫状,好一副天真烂漫的模样;泛舟泸沽湖上,女儿在湖中打捞上一朵花说,这是“水性杨花”,眼前的女儿聪明又灵动。
镱涵说,通过书,她知道清朝是个很浪漫的朝代,因为有位温情的男子叫纳兰容若,他写下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她读哲学好思辨,她认为每个人说出口的话都有自己的灵魂,也因此,小小年纪便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她看很多历史、地理书,只为更好地融入一座城市,她做的旅游攻略,重人文轻风景,她总是喜欢先去找这个城市最大的图书馆。
上周六下午两点采访结束,镱涵和余妈妈又出发去厦门图书馆找书了。
□声音
泉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工作科黄科长说,泉州是有耕读传统的,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学习上的投入。而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特别是建家庭书屋。
再者,泉州的外来人口比较多,不少外来家庭居住条件差、家庭收入低,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添置家庭书桌、台灯和藏书,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一大笔开支。所以,家庭书屋,不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广,只能加强宣传,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去做。而目前泉州家庭书屋的情况,教育部门也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而家庭书屋的出现有何意义,抑或有待补充发展?这些声音里,也许有不同的收获。
“学生须懂得深度阅读和思考,家庭阅读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晋江一中校长陈燎
现在所处的时代需要树立大教育观,而不只是学习成绩。“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也要注重引导孩子,去懂得深度阅读和思考。这是一个人关键的能力。”培养阅读习惯,是修身养性的好方式,能开发孩子深度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升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未来社会更关注孩子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多阅读才会有创造性。
建立家庭书房,不仅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应该做的,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同样也需要做。“通过阅读,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扶贫。”晋江一中倡导学生建立家庭书房后,学校做好方案的顶层设计,多做宣传,并通过分阶段、层次来推进。现在,90%以上的学生或大或小,都建立了书房。下一步,学校将常态化保持对家庭阅读的提倡。这学期,他们还计划在家长会上,让家长一起来讲“我的书房我的故事”。
“阅读要根据不同地方采取不同模式”
——泉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专委会副主任傅志雄,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家庭书屋”模式出发点是很好的,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还是可行的,在推动阅读上,作为一种模式,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目前还不适合在全国推广,西部贫困的地方,学校条件比较差,更不用说家庭阅读了。一块书桌、一盏台灯是可以做得到,但是要有一个书架,一批藏书,推广难度还是比较大。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种阅读推广方式,比如每个小学都覆盖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或者在乡村建农家书屋,辐射到周围村民和学龄孩子。而在东部发达城市,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提倡家庭书屋。阅读要根据不同地方,采取不同模式,现在不少民间公益组织推广阅读公益,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因为它惠及面不只是一个家庭,更是一群人。
另外,关于“家庭书屋”的叫法,我觉得称“家庭书房”可能会更好。“屋”和“房”听起来好像一样,但是书房是一间,书屋的规模则更大,单独一个屋子,有一定面向社会开放的场所。有的书店,也称为书屋;书屋还有学堂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