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安溪官桥上苑村:退却洪水保村庄 五郎信仰从此留

2017-04-21 14:37:11 杨江参 田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圣旨石碑隐匿山间 传为五郎化身地”追踪

退却洪水保村庄 五郎信仰从此留

安溪官桥上苑村“尪公庙”,数百年来供奉杨五郎,并由此衍生出放火狮、攻炮城等民俗活动

当年洪水冲来的香炉,如今供奉在村民家中

东南网4月2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杨江参 田米 文/图)昨日,泉州市区后城街“祖师宫”的故事(详见本报昨日A12版报道),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关注。一大早,就有安溪的读者来电,分享安溪官桥上苑村“尪(wāng)公庙”与五郎的渊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放火狮、攻炮城等民俗活动。

另外,很多人对于本报昨日报道的“祖师宫听香”俗谚很感兴趣,希望海都记者能进一步揭秘。为此,记者请来民俗专家和亲历者,为大家详细讲解听香民俗。

洪水带来五郎香炉

安溪官桥镇上苑村后溪崎之畔,有一个石罅龛,曾供奉着“大德禅师”杨五郎的牌位。

官桥上苑慈善会副秘书长廖振春介绍,相传数百年前的一天,突降倾盆大雨,蓝溪水位暴涨,村庄危在旦夕。村民临溪察看洪水,发现上游漂来一座木刻香炉,在洪水中盘旋,最后搁浅在巨石上。村民取回香炉,发现香炉旁镌有“大德禅师”字样。因感念杨门忠烈,村民许愿,若洪水退去未造成损失,就将其供奉起来,果真应验,村民便制了一块木牌,朱书“大德禅师”神位,与香炉一起供奉在石罅龛内,供奉之处称“尪公庙”。

闽南有许多尪公庙(闽南语音为ang-kong),不同地方奉祀的主神各有不同。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闽南语中,“尪”指丈夫,另指庙里的神像。因发音接近,民间所称的“尪公”多指“恩公”。安溪有多处“尪公庙”,但上苑村供奉的大德禅师为何也叫“尪公”,已无从考证。

石罅龛形如狮耳,位于尪公庙前,顶有罅隙而不漏,狭小的石缝中长出三棵大树,与石罅龛相生相守。廖振春说,大树四季常青,像两把巨伞,底下可供纳凉。旁边两块上大下小巨石,酷似狮嘴,被称为“向天狮”,前方溪水中浮有一块圆形巨石,两者构成“金狮弄球”之景,甚是神奇。

安溪官桥的尪公庙,数百年来供奉杨五郎

没有塑像的石罅龛

如今,石罅龛香炉和木牌神位均已被移出,神位四处巡境,而木制香炉则被供奉于村民马阿婆家里。“我嫁过来50多年了,香炉从未离开过。”马阿婆也不知道为何香炉会供奉在她家里。

负责看庙的老廖说,村里有两种传说:一说,有村民曾梦见自称杨五郎的尪公,面容恐怖,让人不要为其塑像;二说,先民曾根据戏剧形象为五郎塑像,却因其面部恐怖,小孩夜间经过易受惊吓,后将塑像搬移。

2006年,为方便供奉,村里决定重建“尪公庙”,并于2010年9月落成。如今,雕梁画栋的“尪公庙”,庙宇面宽24米、进深22.4米,建筑面积538平方米,庙的最顶端至地面高度达14.2米,甚是气派。

官桥上苑慈善会会长廖清伏说,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尪公”金身,他派人和木匠一同到五台山,对那里的真身量体、拍照,塑造了一尊尺寸、造型,甚至连手中铁棍都完全一样,高2.18米全镏金的“尪公”金身,如今供奉于尪公庙正中神龛内。建庙过程中,五台山普化寺的方丈也曾派人前来指导,之后还送来墨宝,如今挂于庙中。

民俗活动流传至今

尽管现在石罅龛不再供奉香炉和神位,但村里还保留着由石罅龛“金狮弄球”衍生出的攻炮城、放火狮两项民俗活动。

攻炮城在许多地方已经消失,在这里却很好地保存下来。廖振春说,“炮城”是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周围环绕一串鞭炮,象征古代城垣。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两层楼高。攻城时,炮手们将各自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抛掷,谁触发城垣上的炮芯,引发“炮城”大爆炸,就为胜者,传为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

“我们村是安溪最早引入攻炮城活动的村落之一。”廖振春说,这与石罅龛颇有关系。据称,石罅龛外观犹如雄狮之耳,“通过攻炮城,燃放鞭炮,意喻把雄狮震醒。”

所谓“放火狮”,是用铜片制作出狮子的脸部,并绑上鞭炮,再用竹子扎出狮身,而后燃放鞭炮,让鞭炮敲打铜狮子的脸部,发出巨响。廖振春说,这种民俗的发源地已不可考,但他们村是最早出现这种民俗的地方之一,以前用竹子扎的狮身一般都为完整狮型,后来不断简化,只剩下狮头。

民俗专家傅孙义表示,此类民俗活动,都是代代流传下来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传承意义。至于泉州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信仰杨五郎的宗庙,他认为,是因为杨五郎的忠心爱国,能够保一方平安,这跟信奉关羽等是一样的,并无特殊原因。

□说汝知影

听香民俗

“在泉州市区,听香一定要到祖师宫;郊外或农村,可就近到祖厝或厅头找土地公,按照仪式即可。”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祖师公听香”中秋夜流传最广,参加者以妇女为主,过程如下:先点香,向祖师公许愿,比如想问儿子出国何时回、外出做生意如何,先问卜祖师公是否允许听香,一阴一阳即为同意。之后拿上一炷香到100米范围内,找一个僻静处,静静聆听过路人的第一句话并记住,再回去问卜。

傅孙义认为,这也是一种民俗信仰,是在教人从善、尊重道德。

85岁的吴阿婆遇到拿不准的事时,就会去听香。几年前,儿子想买房,因自己住惯后城,又上了年纪,且不会骑车,希望儿子能买在附近,便去听香。“来,在这里。”这是阿婆听到的第一句话。没过几天,就有中介向儿子介绍附近庄府巷的一套房子,大家看后都很满意,就买下了。

“当然有准也有不准,主要看听香人所为何事,如果没有超过道德或法律范围,原本就相对容易实现,听香更多只是求个心安,能否实现还得靠自身努力。”吴阿婆说,因此才有人留下对联“听思聪言必有中,成斯应感而遂通”,并贴到祖师宫。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