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南安官桥:古稀老汉有个兴学重教梦

2017-04-21 15:40:4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村里学校需要添置教学设备,他二话不说立即捐款;为建教师宿舍楼和教学楼,年逾花甲的他与乡亲一同奔波,半个多月走了八座城市,遍访乡贤发动捐款;孝顺的儿子除夕夜包了一万元红包给他,第二天他就全数捐给学校;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事业有成的子女们同样慷慨助学……

古稀老汉有个兴学重教梦

数十年来,王鼎信热心教育事业,不仅捐资助学,还身体力行倡导更多人奉献。

核心提示

“吃过没知识的苦,方知教育的重要。”南安官桥和铺村75岁的王鼎信感叹道。年幼家贫,他上到初一年就被迫辍学,至今仍心存遗憾。年轻时,他扫马路、种田、到石窟打石头养家糊口,生活清苦而艰难。人到中年与人合伙开办陶瓷厂和酒店,他的生活日渐富裕,却始终牵挂着村里的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几乎每年都会拿出一些钱,捐给村里的中小学。为帮学校翻建楼舍,他放下生意与乡亲一道,四处拜访乡贤,筹集建设资金。只要学校有需要,他不仅倾囊相助,还发动子女捐资助学。他有一个兴学重教的梦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用知识去改变命运。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林劲峰/图

成立教育基金会 七旬老校董也来了

4月5日上午,晴朗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舒适的气温透露着春天的气息。在南安胜利中学,校舍张灯结彩,操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地政府部门、周边村庄乡贤及村民代表与学校师生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南安市胜利中学聚贤教育基金会成立暨第五届校董会董事、监事就职”。

上午9时50分,和铺村村支书王认识作为南安市胜利中学聚贤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端坐在面向观众的主席台上,一边与前来参会的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们寒暄,一边不时望向观众席与熟悉的村民点头致意。忽然,他在观众席中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王鼎信。

“傅书记,王鼎信老校董也来了,就坐在观众席里。”他兴奋地告诉坐在他旁边的官桥镇党委书记傅漳龙。“王老对学校贡献很大,快请他上主席台来就座。”傅漳龙高兴地对周围的人说。王认识赶紧起身向王鼎信招手,大步从主席台走向观众席,站到王鼎信身边。“王老,我以为您都不会过来了,快到主席台坐。”王认识激动地拉住王鼎信的手,慢慢地搀扶他走向主席台落座。

2005年到2015年,王鼎信担任群英小学校董会董事长。十年间,他多方奔波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筹集资金,如今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

合作办厂致富 不忘捐资助学

《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用来形容王鼎信挺合适。出生于穷苦人家的王鼎信家中还有6个兄弟姐妹。当时一家9口人住在三间破败的房屋里,一日三餐能否饱腹都是个问题。虽然是家中男丁,但因为家境贫寒,他读到初一年时就被迫辍学,回家扫马路。后来,他在家务农或到石窟打石头挣钱养家糊口,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紧巴巴地过着。“没读过什么书,只能靠辛苦出卖体力挣钱。以后要是有能力,一定要让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他心里暗暗地想。

199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铺村一些人陆续办起了瓷砖厂,赚了一些钱。此时正当中年的王鼎信与20来岁的小伙王声汉一起合办一家瓷砖厂,很快就收到源源不断的订单,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他们又琢磨在官桥镇建了一座酒店。随着事业慢慢步入正轨,他也告别了清苦的生活,兜里慢慢有了些钱。

虽然不少村民们富裕了,但村里群英小学那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校舍却早已破败不堪成了危房,一到下雨天就漏雨,电闪雷鸣时天花板的石条“砰砰”作响,学生们上课都胆战心惊,无法专心听讲。回想起当年没能继续读书的遗憾,王鼎信心里很难受,下定决心要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年他都会捐出三五千元,帮助学校添置教学设备,翻修教学设施。2002年开始,学校在海外华侨及当地乡贤的资助下,先后新建了一栋三层的教师宿舍楼和一栋四层教学楼。师生们终于有了一个安全优美的教学环境。

为筹资建设胜利中学的两栋校舍,王鼎信等人多方拜会乡贤,向海外华侨求助,让师生们拥有一个安全而优美的校园环境。

过年万元红包 隔天捐给学校

2005年群英小学校董会换届,已过花甲之年的王鼎信在众人的推举下,当选为校董会董事长。此后,他更是倾尽自己所有力量,广泛发动乡贤捐款,组织资金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学校建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换新课桌椅等等,都是在他当董事长期间推动下完成的。”当时,担任群英小学校长的王招财笑着说,虽然那时王鼎信多数时间住在官桥镇区,但只要回到和铺村,都会抽空到学校走走,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还存在哪些困难,商议解决方案等等。

那时,王鼎信有个想法,要找机会成立一个奖教助学基金,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子。“他常说,学校在村里,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这样就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王招财说,2010年在他牵头和众人努力下,学校终于组织成立校董会教学基金,用于奖学助教。

“正常校董会5年会换届一次,王老连任了2届,直到2015年才卸任校董会董事长,足以说明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王招财说。自从学校成立校董会后,每年大年初一,学校都会召集关心学校发展的乡贤开一个新春座谈会。2015年的座谈会上,即将卸任校董会董事长的王鼎信上台发言。“由于身体原因,实在无法再担任校董会董事长。未来,我也会尽我所能地支持学校的发展。”发完言后,他当即从上衣口袋中拿出一沓崭新的红色百元大钞,总共1万元,交到当时校董会出纳王鼎炭的手中。顿时,台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时也在现场的王鼎信儿子王振展见到这一幕既诧异又感动,原来,那一万元是他除夕夜包给父亲的过年红包,没想到父亲转手就捐给了学校。受到父亲影响,当天王振展也捐了10万元现金,用于支持学校的发展。

成立这次基金会,王鼎信的儿子和女儿一家分别捐了5万元和2万元。 (南安市胜利中学 供图)

遍访各地乡贤 筹款翻建校舍

除了资助和铺村的小学,相隔不远的南安市胜利中学也是王鼎信的重点关注对象。2003年进入该中学教书的王志辉老师告诉记者,当年刚到学校时,旧的教学楼是一栋三层石头房,既破旧又危险,教师宿舍十分简陋,四个人住一间,里面连个卫生间都没有,冬天晚上都要顶着刺骨寒风跑到外面上厕所。

简陋破败的教学环境,让王鼎信、王建祥、王鼎聘等乡亲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务之急,就是要翻建一栋教师宿舍楼,改善教师的居住环境,不然优秀的教师待不住都跑了,还谈何提高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培养出好学生。”王鼎信说。然而,翻建教师宿舍楼需要一大笔钱,单靠本地的村民集资肯定远远不够。

“胜利中学的招生片区涵盖和铺、下洋、东星、席里、竹口、西庄、内都等村,发动各个村在外地做生意的乡贤们一起捐款,筹够资金的可能性很大。”有人提议道。2006年,时任中学校董会常务副董事长的王鼎信与众人一起,一边联系建设单位为宿舍楼设计、施工,一边积极筹措资金。当时,相关的几个村每个村各派出一名村民代表,加上官桥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及学校领导一行七八人,从福州坐火车到南昌,再从南昌到武汉、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无锡、上海,最后回到晋江。半个多月时间,他们不辞辛苦奔波辗转多地,拜会在当地经商的各村乡贤,希望对方能捐资帮助修建教师宿舍楼。“我们当时去那么多个地方,每个地方都很赶。去了之后,很多乡贤都很高兴也很感动,立即表示愿意出钱。很快,教师宿舍楼的建设资金就有了着落。”当年同样随行的王认识笑着说,尤其是当年王鼎信已62岁,依然不辞辛苦为学校奔波劳累,令他感动不已。

王志辉告诉记者,教师宿舍楼建成后,每个老师都能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宿舍,里面带有独立的卫生间,成家的夫妻还能分到一间小套房,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中。

如今的胜利中学旧貌换新颜,教学水平稳步提升,赢得更多学生和家长的信赖。

工作全心投入 说服华侨相助

但是,光建教师宿舍楼怎么行,教学楼也已十分老旧,到了不得不重建的程度。于是,王鼎信、王建祥等校董又先后多次前往厦门、香港、菲律宾等地,利用各种关系,向海外华侨求助。在他们努力争取下,爱国华侨王振貌和王育材也倾力相助。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楼最终顺利落成。期间,王鼎信几乎全身心投入,甚至不惜耽搁自己事业的发展。“我们的儿孙都在外地读书,又没人在胜利中学读书。你们又出钱又出力,这又是何苦呢?”当时,王鼎信的母亲看他这么辛苦地为建设学校操劳,心疼不已。但王鼎信却坚定地说:“既然我作为校董会的一员,就一定要尽全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胜利中学校长陈文旭说,以前附近村庄不少学生会跑到泉州、南安市区或官桥镇区的学校去读初中。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办学条件的日臻完善,学生们都愿意到这里读书。现在学校有在校学生296人,比2011年的157名,几乎多了一倍。

自己身体力行 儿女慷慨助学

自2011年调到胜利中学任校长,陈文旭经常会抽空到王鼎信家,向这位老校董汇报学校的发展情况。“只要抓好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源就会越来越好,家长们的支持力度也会更大。”王鼎信说。当听到陈文旭汇报学生期末考试或中考取得好成绩时,他十分开心,觉得以前为这所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没有白费。

“没有读书就没有出路,知识能改变命运。”王鼎信笑着说,如果当初能继续读书深造,说不定他后来会成为一个文人或教师。在他身体力行的教育和感染下,他的子女们对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和慷慨,只要学校有需要,他们都会及时捐资助学。去年10月开始,在官桥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胜利中学开始积极筹备校董会换届和成立聚贤教育基金会,并定于4月5日举办相关活动。3月30日,陈文旭带着请柬来到王鼎信家中,邀请他参加这次盛会。当天,该基金会共筹集到资金400多万元,其中就有王鼎信儿子和女儿一家分别捐的5万元和2万元。

最近三四年来,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精神状态也没以前那么好,腿脚也没以前那么灵活。“老了,没办法。”他无奈地说。然而,老人对教书育人的赤诚之心却仍然长青,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家乡的教育事业。

记者手记

涓涓细流 浇灌百年大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而这百年大计中,除了政府投入和支持外,民间的公益力量是很好的补充,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需要靠一批批无私的奉献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兴学重教、奖教助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长成才。

王鼎信就是这样一个奉献者。他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明白培养一个人才的艰辛与不易。为此,他在有一定经济实力后,尽己所能地帮助当地学校改善教学环境,留住优秀师资和生源,提高办学水平,让更多乡村学子受益。

在他的努力下,更多当地人加入这支奉献者的队伍中;在他影响下,后辈们也积极投入捐资助学中。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才能滋润每个渴求知识的孩子。 (文龙)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