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少量留存敬字亭:“敬惜字纸”的历史见证

2017-05-08 11:36:4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重建“敬字亭” 传承传统文化

昨日下午,在康美镇福铁村党支部书记林凤翔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座位于该村福水自然村的敬字亭。敬字亭,与其说是亭子,不如说是炉子。它立于一条小溪旁的高处,整体高度约6米,底座由岩石砌成,侧面有六级石阶。拾级而上,可见亭身分为3层,一二层呈六角形,三层呈方形,由红砖砌成。一层为实心建筑,二层正面有一个小拱门,门上砌有“敬字亭”三个字。拱门内部空心,“这里就是过去焚烧旧书籍和旧字纸的地方。”林凤翔说。三层正面玻璃罩里放着一尊大魁夫子,另外三面墙壁则装有墨绿色的陶瓷花格窗。亭子的最顶端,则是一个用陶瓷做成的红褐色葫芦。

“福水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古往今来有许多读书人,培养出不少杰出的人才。在清朝,先后就有十三人中官树匾,被誉为‘福水十三粒顶’,即出了十三个顶戴花翎的。因此,福水人历来对书本和字纸都格外尊崇和珍惜。据村里老人介绍,清代乾隆年间,为了不把废旧的书本和字纸随便丢弃,村民建造了‘敬字亭’。据说,这样做才对得起孔子。”不过可惜的是,“敬字亭”因历史原因被拆毁,现在所见为1995年村里有识之士集资原地重建的。

“为了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敬字亭及周围环境都将得到整修。”他表示,如修补破损的底座、清理杂草,对一旁的溪流将进行整治,还将沿溪铺设一条人行慢道,建文化长廊,将这里开发为一道风景线。同时,今年暑假开始,村里会组织学生带上不用的作业本来这里焚烧,体会古人“敬惜字纸”的精神。

元明清相当普遍 现只有少量留存

“古人认为,字纸其实都有‘魂魄’,所以应对其表示出尊敬和爱惜。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而需丢入纸篓,收集后一起焚烧。那些用于焚烧字纸的炉亭,就叫敬字亭,也被称为字纸亭、惜字塔、敬圣亭、圣迹亭等。”泉州文史专家黄真真介绍。

据悉,敬字亭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已相当普遍。敬字亭的存在,是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一种表现,敬重文化的象征,也是泉州文脉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在泉州,敬字亭不仅福水这一处,在南安丰州镇铺顶村,也有一座名为“进文亭”的敬字亭,重建于1997年,而丰州桃源村的敬字亭却早已湮没在历史中。在一些史书资料上曾记载泉州玉犀巷文昌宫、盛贤铺北山宫、南门外等处,都建有精致的敬字亭。遗憾的是,这些载于书中的敬字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了踪迹。另外,在安溪等地,亦有少量的敬字亭、字纸亭存在。

泉州人在台倡儒敬文 台湾亦有“敬字亭”

与泉州隔海相望的台湾,也有敬惜字纸、修建敬字亭的习俗。据记载,台湾现尚存的敬字建筑有竹山社寮敬圣亭、中坜圣迹亭、鹿谷乡圣迹亭、树林镇圣迹亭、泰山乡敬文亭、龙潭乡圣迹亭、员林镇敬圣亭等,有些敬字建筑甚至还成了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如南投竹山社寮敬圣亭。

据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新宪撰写的《清代台湾“敬惜字纸”习俗探讨》所述,在清代,台湾涌现出许多身体力行参与“敬惜字纸”活动的官员、士绅,其中不乏泉籍人士,如晋江龙湖衙口村人施世榜。施世榜在康熙年间,曾任台湾凤山兵马司指挥,他因在台湾垦拓和兴建水利,为后世传颂。据说,施世榜“性嗜古,善楷书”,所以他对修筑敬字建筑十分热心。在台湾彰化任职时,他曾亲自出面,号召乡绅修建多处文昌祠、敬圣亭。像施世榜这样在台湾倡儒敬文的泉州人还有很多,可以说,泉州人把倡儒敬文的理念传播到台湾后,对台湾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