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郭逸鼎:痴迷南音艺术 一生钟情“琵琶行”
2017-06-16 10:43:42 许华森 连江水 林婉清 潘贤利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在德化县上涌镇下涌村,有位76岁的郭逸鼎老先生,因为痴迷南音,他自学制作琵琶,这一执著就是56年,每年都在做,他用一生爱着琵琶,恋着南音,至今痴心不改。

闲暇时,郭逸鼎会自弹自唱来上一段。

东南网6月16日讯(通讯员 许华森 连江水 林婉清 本网记者 潘贤利)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主奏乐器是琵琶。在德化县上涌镇下涌村,有位76岁的郭逸鼎老先生,因为痴迷南音,他自学制作琵琶,这一执著就是56年,每年都在做,他用一生爱着琵琶,恋着南音,至今痴心不改。

钟爱南音 自制琵琶

在郭逸鼎家隔壁的老厝,就是他的“工作室”,只见他正埋头给一把琵琶磨模型,厅堂里还挂着几把尚未完工的琵琶。他说,制作琵琶的过程比较繁杂,要选木、锯木、开模、装凤头、合板、安音位、刨光、上漆等一系列步骤,至少要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

“小时候就钟爱南音,但又没钱买琵琶,所以就动手自己做。”他告诉记者,出于对南音的喜爱,他探究起了琵琶的纹路与结构。刚开始时,他照着别人的琵琶制作,做好的琵琶送给懂的人弹,从而得到许多改进的建议;经过不断的尝试,慢慢掌握了制作方法。他发现制作琵琶包含着力学、声学、美学等基本原理,因此每一道工序都严谨对待,不敢疏忽。

“制作琵琶首先要选好木料,上乘的材质是老杉木,制成的琵琶音色上佳,但好材质比较难求。”郭逸鼎说,他每年大概制作十把琵琶。

郭逸鼎说:一把琵琶最宽处约31cm,高约81cm。

不断摸索 收获好评

“好听的琵琶声就像铜钟声一样。”郭逸鼎说,在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合板,把面板固定在琵琶的凹槽上,还要呈一定幅度,这个过程面板经常会开裂,裂后只能重新做,所以他一般选用泡桐木,这种木头比较有弹性,纹理优美、细腻,弹出来的音色也更纯正。

由于选材讲究、做工精细、音色稳定,他制作的琵琶一直很受欢迎,一些乐器经营商和琵琶爱好者经常慕名来购买。在他看来,有人大老远的到农村找他购买,就是对自己手艺的肯定。

“乐器制作是一项极具耐心的手工活,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琵琶有价,兴趣无价。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琵琶,喜欢南音这项传统文化。”郭逸鼎说,他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更希望把南音这一音乐精粹一代代传承下去。

郭逸鼎用墨斗线在琵琶坯上摔直线。

传承有路 老者欣颜

虽然郭老住在农村,但他经常会呼朋引伴一起弹琵琶、唱南音。城关固定时间有南音会,郭老就会坐40多公里车去参加。大伙聚在一起,你弹琵琶,我拉二胡,自娱自乐,好不快哉。

令郭老欣慰的是,前些年有位退休教师赖玉裕找到下涌村,来向他学做琵琶。“赖老师精通南音,又有很多学生,我教会他做琵琶,他再去传授给学生,就有更多人会了。”郭逸鼎说。

采访快结束时,郭逸鼎随手拿起一把琵琶,接连弹奏了南音名曲《梅花操》等几首拿手曲子。闲暇时他也常自弹自唱,他的背后没有华丽的舞台,但古朴幽雅的南音声中,老人微绽的笑颜,浅斟低唱了心底的坚守;手中的琵琶,延宕着南音的悠远。

郭逸鼎在固定面板幅度。

郭逸鼎正在打磨模型。

合板时,先把面板固定在琵琶凹槽上。

琵琶的面板通常用泡桐木,有韧性,音色佳。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