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为了更好推进“泉州制造2025”,加快转型升级,泉州持续加大“引智”力度,为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累积“智力”基础。 在今年的“6·18”现场,记者发现,不论是参展的项目成果,还是专场对接会上的项目合作,泉州多年来在对外“引智”上的努力已经结出硕果。 □本报记者 郭雅莹 32家院士工作站助力“泉州智造” 智能制造的潮流下,机器人是最热门的产品,在展会的院士专家馆,由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研发的并联多关节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电子产品等的快速分拣、抓取和装配,灵活的动作吸引了不少客商的目光。 2013年底,为破解用工困境,泉州在全省率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不少国内智能制造的一流科研院校纷纷到泉州搭建平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不仅在泉州设立智能制造研究院,还设立了院士工作站,集聚顶尖的智慧脑力,积极参与泉州“数控一代”和“智能制造”产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32家院士工作站。 在机器人的隔壁展位,三安集团的“一抹绿”也特别亮眼——生机勃勃的植物工厂成为大家逛展会时休闲的好去处。这款植物工厂正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与福建三安集团合作的成果,科学家们利用LED光谱技术及自动化设备,通过计算机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因素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全天候高效生产。 今年,中科院院士工作站在三安集团成立,旨在用科技的力量拓展一个高产、高效、高质、健康的可持续新兴产业集群。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吴剑辉介绍,目前公司正在研发家用式的蔬菜种植机,预计年底就可研发成功,很快就将投放市场。 海归高端人才打造“智力引擎” 去年的“6·18”,泉州市政府与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签署协议,共建泉州南洋研究院。一年来,研究院源源不断为泉州输送海归智力,在今年“6·18”华侨华人项目成果(泉州)专场对接会上,泉州南洋研究院更是成为全场焦点,不仅院长林峰特地从新加坡赶来,还从新加坡带来三家企业、十多位专家学者,与泉州市企业接洽和对接。 据泉州南洋研究院助理院长孙建平介绍,今年有10家企业与研究院达成合作,基本上都是工业项目,行业覆盖面广泛。“例如,我们与荣盛钢结构签约,共同合作研发一款新型智能停车设施;与意昂机电签约研发电梯安全平台和维保平台。”不仅如此,研究院还与7家模具行业企业签下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全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 “比如鞋模,泉州是全球最大的鞋模生产基地,但业内还没有国家标准。”泉州模具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静瑜说:“所以我们希望与研究院合作,组织鞋模企业与研究院一起,共同推动鞋模国家标准制定。” 据了解,泉州南洋研究院将结合泉州产业基础,构建9个创新创业平台,计划五年内,每个平台在泉州落地转化不少于一个产业化项目;并争取在三年内与泉州企业联合注册成立10家高新技术公司,进一步将海外智力转化为推进泉州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 |
- 2017-06-19第十五届“6·18”华侨华人项目成果(泉州)专场对接会成功举办
- 2017-06-19“6·18”泉州馆亮点纷呈
- 2017-06-19泉州金融创新产品亮相“6·18” 三产品获评省金融创新创意项目
- 2017-06-19超600家泉企亮相“6·18” 42件创新项目成果参展
- 2017-06-19环保产业研究院落户泉州 由省政府与南京大学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