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推动古城“活化”
古城社区营造初阶培训现场 (古城办 供图)
为期两天的“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泉州古城社区营造初阶培训已经结束,但拥有400多名成员的初阶交流微信群这两天来仍讨论热烈,许多关于古城社区营造的构想在交流中不断充实、完善。“社区营造”的概念再次引起大家关注。
为推广社区营造示范试点,建立家园共造机制,泉州市安排近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为古城“量身订制”了造景、造物和造人的社区营造模式。
近两千万元资金 建立家园共造机制
“在泉州古城保护发展过程中,开展社区营造工作意义重大。”本次培训的主办方市古城办工作人员介绍,社区营造的核心就是激发社区居民的内在因素,从居民的“内心”去改造,变以往“政府让我做”为现在的“我要去做”,“最终效果要达到两个和谐,即本地人和外地人相融和谐,居住和商业相融和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营造工作,连续两年将古城社区营造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泉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建立‘千年古城、家园共造’的管理机制,提升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推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精心培育发展适合业态,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2017年泉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古城提质,实施整体性保护、微扰动改造、低冲击更新、家园式管理,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标任务,并要求“推广社区营造示范试点,建立家园共造机制”。
在经费保障方面,根据《泉州古城2017年工作方案》,社区营造项目安排的总资金为近2000万元,其中,初阶培训、社区“三合一团队”进阶培训、干部进阶培训、竞赛活动等,就安排了数百万元。资金的重点放在实施阶段。
参加培训的学员与讲师合影 (李梓瑜 供图)
选取5个试点社区开展规划竞赛
林德福是台湾大学城乡研究所博士后,拥有十年台湾大学城乡所县域发展综合规划实践、十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实践、十年大陆规划实践经验。泉州古城社区营造初阶培训是林德福和他的团队在大陆做的第三场培训,其他两场分别在浙江丽水和宁波奉化。
林德福告诉记者,社区营造是目前他们团队所知道的最有效的让老城“活化”的一种方法。“社区营造就是让我们过得更好的过程,首先参与的人对泉州有认同感,且所做的事不局限于‘我’而是提升到‘我们’,由多个不同的社群一起做一个事情,才能叫做社区营造活动。”他说。
记者了解到,泉州市古城社区营造活动将通过“初阶培训—进阶培训—提案初赛—中期汇报—决赛选点—试点规划竞赛”一系列过程,选拔参与社区营造的“三合一”团队(由社区干部、规划设计专业者、热心人士或创客三类人组成)及5个试点社区,再筛选3个社区进入最终的实施阶段,总时长大约需要8个月。上周末举行的初阶培训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步。接下来,将在350多名学员中选出60—70人,进入“进阶培训”阶段。
80后和90后成社区营造主力军
记者了解到,参加初阶培训的学员约350人,其中政府工作人员6%,社区干部14%,热心人士36%,专业者44%。学员年龄段以80后、90后为主,共占75%。84%的学员来自福建,福建学员中90%集中在泉州和厦门。
鲤城区政协委员、区总工会副主席吴湘霖参加了此次培训。政府部门应当在社区营造中扮演何种角色?他表示,政府、专业者、居民三者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因此三者之间的主动、互补、包容、配合的程度,影响着具体的社区营造项目能否成功启动、运作、持续。“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这是新课题,如何介入、起什么样的作用,希望在进阶课程中能得到更多启发。”他说。
华侨大学建筑学系主任吴少峰一直以来都从事城市再生、社区营造等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他更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参与社区营造工作。“目前古城的主要问题是空心化和老龄化,如何通过社区营造吸引青年的回归和参与社区建设,我认为是本次古城家园共造的关键。”吴少峰表示,培训邀请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于社区营造的认识和经验,生动的案例激发了所有参会人员的热情和想象力,“我组织了一些热衷于此的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组队参加,希望星火可以燎原。”
学员李梓瑜的手绘课堂笔记在初阶交流微信群里“火”了一把,图文并茂的记录彰显出年轻人的创意与活力。“参加培训最大的感受是,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人文精神是最核心的价值。古城社区营造最让我期待的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让人文精神得到传递,让空间产生更大的作用。”李梓瑜说。
李梓瑜的手绘课堂笔记彰显年轻人的创意 (李梓瑜 供图)
名词解释
“社区营造”是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
“社区营造”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
(记者许雅玲 殷斯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