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县市新闻 > 正文

安溪之变 ——从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跨越启示录

2017-11-26 07:41: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吴清远)

1985年,安溪全县人均工农业产值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元,1/3人口的温饱成问题,是当时全省最大国定贫困县。

一组数字昭示了安溪发展的喜人态势:财政收入1985年0.9亿元,2000年3.2亿元,2005年8.9亿元,2010年16.6亿元,2016年37.2亿元。16年时间,实现从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华丽转身。

转身的背后,蕴藏着安溪怎样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溪有何新目标、新作为?在全省各地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记者深入安溪县采访,一探究竟。

理念嬗变

林立的塔吊、穿梭的车辆、亮丽的厂房、轰鸣的机器、忙碌的车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记者在安溪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感受到的是项目推动大发展的劲风热潮,读到的是千帆竞发进位赶超的信心和力量。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助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将全县经济舞动得生机勃勃。

因2461座千米以上高山的阻隔,安溪曾与贫穷落后齐名。当改革的春风吹拂时,因观念固守、信息闭塞,安溪依然沉寂,在“等靠要”中,山河依旧,贫困依旧。

安溪人意识到,要改变命运,必须解放思想、思变谋变。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的安溪,财政捉襟见肘,钱从哪里来?答案:多方筹措,“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1990年,安溪投入5亿多元,改旧城、建新区,城区面积扩展8倍;1992年,蓝田水电站动工;1995年,龙门隧道通车,山海终于相连……在“八五”期间,安溪基础设施投入16亿元,安溪人自筹超14亿元,向上争取1亿多元。

1997年,安溪被评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2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004年,安溪投建全国县级自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打造与厦门港、泉州港1小时经济圈。

“要把干群的思想解放到敢引一切能引的资金,敢想过去不敢想的事,敢做过去做不了的事。”县领导这样表态。

引入民间资本,建设城东水闸桥,美化城区环境;社会捐资5亿多元建设安溪茶学院;在泉州率先启动“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发动企业家林秀成捐资3亿元投建三安大桥……

大园区、大项目、大交通促进了大集聚、大市场、大流通。随着EC产业园、三安光电、三安钢铁、正丰数控等重点工程“开枝散叶”,安溪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外界看来,安溪可以躺在大园区、大项目铺就的‘席梦思’上坐享其成,而我们却为今后发展绞尽脑汁。”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表示。

安溪的决策者每年带着项目走出去,一边考察学习,一边招商引资。仅去年,县主要领导就10多次带队外出。

这样的引领,让一线干部全力拼。“今年6月我跑了好几趟上海、深圳和重庆,都为推介项目。”龙门镇镇长陈振仕说。

即使经费紧张,安溪每年也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安溪传经送宝;PPT路演、企业研修班、清华大学企业总裁班、凤山讲坛……一场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持续展开,一颗颗思想解放的种子在干部、企业家的心田生根发芽。

面对企业的调整压力和转型困境,今年,安溪出台“减负十条”。“计划减负金额高达5亿多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7,被媒体称作‘安溪秘笈’。”安溪县长刘林霜说。

而先行踏出厦漳泉同城化产业领域第一步的湖里园、思明园,在“飞地”合作模式下,已有8家企业进驻,50多家企业意向入驻。

一次次思想的嬗变,开启一道道希望之门。从“以粮为主,以林为本,以茶脱贫,以果致富”到“工业强县,茶叶富民”,从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茶都到打造实力、大美、小康、活力安溪,从山区县变成沿海县到争当全省山区第一县、挺进全国五十强……

“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高向荣表示,安溪将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指导,在改革中求出路,在开放中增后劲,在发展中解难题,在探索中保增长。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