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东南大学原校长陈笃信:自由包容的泉州给我留下一生的烙印

2019-05-11 08:48:1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谢玉妹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殷斯麒)一条西街,百般传奇。在这条老街上,先后走出了谢希德、林祖赓、庄善裕、陈笃信四位新中国的著名大学校长,他们曾在不同时期分别担任过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东南大学的校长。中西文化交融、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老西街是他们非比寻常的“启蒙老师”。

前段时间,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栏目第五季聚焦泉州西街。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南大学原校长陈笃信受邀回故乡录制节目,他回母校、回祖厝,寻找乡愁。节目播出后勾起了很多人儿时的回忆,陈笃信对故乡的依恋令人动容,拥有良好家风、学风的陈氏家族让人肃然起敬。

学霸基因 崇文之风数代传承

在鲤城平水庙26号,陈家大院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陈仲瑾故居”,陈仲瑾就是陈笃信的祖父。陈氏家族自金门迁居泉州平水庙以来,崇文之风数代传承。陈仲瑾青出于蓝,不仅考取了清代举人,还参加了同盟会。陈仲瑾极重教育,在投身革命的同时,一手建立了西隅小学,下南洋为学校筹款,并将新的教育思想引入泉州,这种理念对陈家后人影响极大。“在陈家,不自觉读书反而是件奇怪的事情。年少时看到的长辈们几乎都是‘学霸’,饭桌上为学术观点而争辩是常事。”陈笃信说。

距离陈笃信最近的“学霸”就是他的父亲和姑姑,两人都毕业于厦门大学。陈笃信清楚地记得,精通英、日、德、俄四国语言的父亲,为了督促儿子学习外语,曾要求刚上初中的陈笃信,每天都要朗读英语文章给他听。“做学问方面,我父亲对我影响比较大。他因为生病,不太能够亲自教导我,让我以二姑为榜样。倒不是说姑姑真的很严格,但是我们内心会害怕她不高兴,所以要努力学习。”

对于祖父,陈笃信心中满是敬畏。“他很关心社会,帮助弱势群体,我认为源头在于他爱国,在于他追求社会公正。要振兴中华,关心弱势群体,加强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结缘无线电 母校印记相伴一生

1954年,陈笃信考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之后的60余年,几乎都是在南京度过,毕业,从教,到升任系主任、副校长、校长。

陈笃信聊起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两件事,是曾经就读的西隅小学每年都举办常识比赛,比如“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这类的考题,他总能拔得头筹。还有每星期六下午的“学生表演会”活动,他也常常参加。当连火车都没见过的陈笃信来到南京求学后,他很快就缩短了和来自大城市同学之间的差距,然后“弯道超车”。陈笃信和父亲一样,对工科更感兴趣,大学时选择了无线电专业,连他的夫人和小女儿也是这个专业。

陈笃信在南京一待就是65年。刚参加工作那些年,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工资并不高,他从南京回泉州一趟不容易,但他始终关注家乡、母校的情况。

在他求学生涯中的四所母校中,有三所位于泉州。“尽管后来交通方便些了,但由于教学工作繁忙,也很少回家。直到退休后,才开始每隔两三年回家乡一趟。”自他退休22年以来,前后共回来泉州八次,一般都是为了参加小学、中学母校的重要活动。“五中的校友刊物都有寄给我,母校取得的成绩很是喜人,泉州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都提高了。”陈笃信说。

乐见变化 家乡前景令人期待

因为拍摄专题片回到初中母校,82岁的陈笃信笑得开怀。学校,是他这辈子最为熟悉的地方。“泉州教育方面在全国还是比较领先的,学生素质很不错。”陈笃信认为,泉州自由、包容的城市精神,是影响他一生的品质。这种精神有利于引进教育人才,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们整个家庭里面,自由讨论的风气比较浓厚。一个人敢思考,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将来成长也是很重要的。”自由的风气,包容的能力,是陈家给陈笃信受用一生的财富。

漫步西街,依然能回想起小时候在西街一带读书时的情景,这是他的乡愁中抹不去的片段。聊起西街近年的变化,陈笃信遗憾地说道:“拍摄节目回来比较匆忙,很快就回南京了,没有太多时间可以去走走。”尽管如此,他还是发现古城的不少变化。“华侨新村的断头路打通了,我回来住的酒店在东街,以前回老宅的时候,出租车都要从北门街或者新门街绕行,这次就不用啦!”陈笃信说。

“近年来,泉州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建设速度之快令人鼓舞,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人惊喜。”陈笃信表示,泉州是一个值得自豪的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好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