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德化瓷帮古道访贤踪:名人遗址遗迹让人难忘

2019-07-26 10:59:4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瓷帮古道访贤踪

古驿道上窑址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名人遗址遗迹同样让人难忘

古道不少路段掩于密林之中

“德化高阳单氏的族谱里藏着一张古代绘制的《高洋乡图》。此乡图中绘有德化瓷帮古道的部分路段,制作精细,山水宛然,颇值研究。”近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王金镭一边向我们展示这张清代的《高洋乡图》,一边这样介绍。

细观此图,只见上面以古朴的笔调绘着山川、岭、隘、宫、厝、祖宇、坟石、桥、界石等物,一些德化古窑址也赫然出现在地图那些纵贯着的神秘弧线上。“图中大部分古代风物与现今情况相吻合,更让人缱绻难忘的除了古窑址外,还有那些名人遗迹。”王金镭表示,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出于外销的需要,自古以来就筑有驿道。德化古驿道早于宋代即有记载,宋代开辟的古驿道是海丝物源地交通要道,在德化龙浔镇,特别是高阳村(古称“高洋村”)附近,散落着大量的古窑址,它们正是古驿道历史的见证之一。

围绕德化的是连绵群山,乾隆本《德化县志》称德化县治“枕山凭溪,山曰龙浔,盘若睡龙。溪曰浐水,环如腰带。县前一水南来,会成丁字。水静而不激,山腻而不巉。双鱼揖于前,黄龙大龙翼于后,凤翥南朝,绣屏北拥,妙峰镇其左,大旗护其右。西有双阳芹山之秀,东有七台石牛之雄,其形胜故甲诸邑。”这重峦叠嶂的地形,也让古时的德化与外界联系颇为困难,官道也就尤显重要。据载,德化境内的古官道有三条:东线经南埕、水口通往永泰港口嵩口,西线经上涌的上壅驿通往尤溪港口古迹口,南线则翻山越岭经由永春五里街许港通往泉州。由于历史上所产80%以上的德化瓷,都通过南线送往泉州,再从泉州港出发走海运,因此古驿道就被叫作瓷帮古道。

在王金镭的带领下,我们重走了德化瓷帮古道。按照《德化县志》的记载,瓷帮古道“从县前铺路尾巷经塔尖旱池、陈拱祠、金锁形至县前岭亭入高阳境”,直到“出虎豹关至永春剧头铺”,此间约为15公里。再往永春五里街许港,还需脚程12.5公里。德化自古以来有着延绵不息的窑火,曾经挥洒先人汗水的窑址,便散布于各地的深山之中。如今重走古道,我们依然能发现不少古窑址遗址,据说光在高阳村境内就有2处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元古窑址,还有明、清时期的古窑址28处,它们如同一个个承载历史风尘的“含珠巨蚌”,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究其中故事。

瓷帮古道不光是古窑址吸引人,历代以来的名人遗址遗迹,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由北而南的跋涉中,我们发现有奉祀“开闽王”王审知的岭头宫;有立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闽学教授、崇安教谕陈王道(号凤岐)墓道碑;有见证泉州宰相李廷机与高洋名士单辅友谊的金城堂;也有供奉早期海神“通远王”的金城寨等,此外还有紫云洞、六福观音院、世竹岩、福埕宫、金城桥等名胜遗迹。

“金城堂即单氏宗祠,一代贤相李廷机数次至此游学、讲经,高阳村人皆称李廷机为‘李先生’,曾出任合浦知县的单辅对李廷机更是礼遇有加,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金城堂的‘金城’二字据说是万历皇帝钦赐的,如今高阳村还有‘万历皇帝一天四赐金城’的传说。”据王金镭介绍称,近年来常有游客在古道上寻访古代贤士的踪迹,不失为雅事一桩,也让人们看到了德化旅游的前景。

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德化的这条瓷帮古道真可谓繁华入骨、流年如诗。每一寸土地下究竟深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恐怕要等更多细心的专家、学者一道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流传千载的古道传奇

宋代德化至永春驿道修筑而成,成为当时德化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往来人员的交通大动脉;由于常年用来运输陶瓷,在后世被称为瓷帮古道;有文献可证,历史名人朱熹、李廷机、张瑞图等,均曾行走过往此道

金城堂是李廷机与单辅友谊的见证

核心提示

宋乾德二年(964年),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陶瓷运送需求,泉州至德化间修筑了这条驿道。明代从德化县前岭经岭头格,上石龟岭,至后湖窑,登羊广岭窑,达铺仔邮传机构的高洋铺,经两县交界的高洋塘报关,过草垵,出虎豹关,然后至永春桥头铺,这条驿道成了德化南下泉州的必经官道。有文献可证,历史名人朱熹、李廷机、张瑞图等,均曾行走过往此道。如今,人们重走瓷帮古道,试图在时空的穿越中邂逅那些流传不息的古道传奇。

□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周伦烨 通讯员 王双季 文/图

遍布窑址的古驿道

德化地处泉州西北部,坐拥群山。清康熙丁卯年(1687年),德化训导方祚隆在为《德化县志》作序时写道:“德化岩邑也,隶于温陵,处万山之中,与尤溪、大田、永福、永春相接壤。然地脉忽而耸峙俯临他邑,故由来文人每多俊伟超奇,地灵人杰,是耶非耶?”60年后的乾隆丁卯年(1747年),德化教谕曾晋为当时重修的县志作序时亦称:“德邑环山之中层峦叠嶂,缘疆而望,四面皆低,非舟车往来走集之区,故无浮嚣淫靡之习。”不难看出,古时德化交通往来不便。德化有驿道始于宋代,宋乾德二年(964年)德化至永春驿道修筑而成,这条官道也成了当时德化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往来人员的交通大动脉。

“德化南下永春的古驿道,由于常年用来运输陶瓷,在后世被称为瓷帮古道。”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王金镭称,按照文献记载,瓷帮古道“从县前铺,过路尾巷,经塔尖旱池、陈拱祠、金锁形至县前岭亭入高阳境”,直到“出虎豹关至永春剧头铺”,此间15公里。再往永春五里街许港,还需脚程12.5公里。“现在走这条古道的话,出县前岭,高阳村为第一站。”记者跟随王金镭从省道203拐入高阳境内,只见眼前陡然出现许多蜿蜒盘旋的山路,据说这段山路大约2公里,竟有20多个大弯,民间称之为“德化最弯的公路”。这段路中有俗话所称的“四十八阶”,即连续登上48层台阶,有颗大松树,古时过往行人、商贩、挑夫到了这里,都会在“四十八阶”上稍作歇息。过了此处,再往上就是县前岭头,这里曾是古驿站遗址,但除了路边层层相叠的青石外,已无古迹残存。

再往前进,抬头便见高阳隘门(又称关隘大门)耸立于岭间。据说,昔日隘门之下驿传、铺递、官差、商旅、肩贩等络绎不绝,每天要有上千人路过此隘。如今面前这座高阳隘门是1999年重修的,隘门上有楹联:“高踞金城寨堡,戴云风光龙浔胜景收眼底;阳昭蜈蜞龙窑,宋元薪火明清瓷韵涌心头。”这楹联所说的“金城寨”在德化历史上赫赫有名。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永春爆发吕尚四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人数有数万之多,这是永春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战火波及永春、南安、德化等多地。南安进士黄养蒙所撰的《平寇碑记》(见民国本《德化县志·卷十七·艺文志》)记载下了这段历史,文称:“德化,泉之属邑也。依山为固,旧未有城,先令邓君景武始议筑之……迨夏五月,永春蓬壶吕尚四等乘倭倡乱,邻比之民胁从者不可胜计……丙辰,悉众众入围德化。维时,张侯饬守备,振兵威,分命教谕李君华严于巡守,而自统兵出击。西战金城寨,斩首百余级。东战窑头山,斩首三百余级……”张侯即当时的德化县令张大纲,他曾在瓷帮古道上重创吕尚四的起义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瓷帮古道,就此威名远扬。而今路过遗址地段,人们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当年鏖战时冲天的喊杀声。

在离高阳隘门不远处,有一保护碑立于道旁,上书“屈斗宫德化窑址”。据介绍,隘门所在地附近,古时即为龙浔高阳蜈蚣牙窑窑址。此窑建于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质地坚硬。在高阳村境内,相传一脚踩下去,可能就会发现一块古瓷片,瓷帮古道附近的每个山坡地都可能是一处古窑址的遗址。在高阳,现已发现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元古窑址有2处,而清朝的古窑址则有高洋的杨坪张窑、大路巷窑,洞上的月记窑,铺仔的日记窑、破寮格窑,长林的大窑、窑仔等20多处。一个村子内能有这么多窑址,真是令人咋舌,由此亦可见德化瓷业之昌盛。

金城桥遗址尚留古碑《重修金城桥记》

古驿道与溪流相伴

奉祀王审知的岭头宫

从高阳隘门出发,行约数百米便遇见一座古朴的小宫庙。宫庙名唤“岭头宫”,里面供奉着“朝天圣侯”神位。王金镭告诉我们,这“朝天圣侯”便是“开闽圣王”王审知。王审知,字信通,一字详卿,早年追随兄长王潮、王审邽四处征战,后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创建者。开平三年(909年),梁王升王审知为中书令,进封闽王。王审知管理闽地时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闽地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因其对闽地贡献巨大,被宋朝皇帝封为“开闽第一”、“八闽人祖”。

闽地依托海洋的特殊地理优势,在唐代,其海上交通已有较快发展。王审知治闽之时,又大力推动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使得闽地往北可通连日本、新罗等国;往南,可与东南亚、南亚甚至中亚等地交往,各地珍稀的商品泛波于海洋之上,闽地也逐渐变为海上交通要塞。但德化地处山区,为什么在岭头宫里会奉祀王审知?“那是因为王审知在位时治政有方,给福建各地百姓带来许多福祉,特别是海丝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德化也因此受益,陶瓷外销,民众安居乐业。由是,百姓对王审知感恩戴德,故设神位祀奉他。据说在泉州朝天门内古有敬奉王审知的宫庙,所以王审知又被尊称为‘朝天圣侯’。后来,在德化奉祀‘朝天圣侯’王审知的宫庙多达上百个。”王金镭解释道。

看着岭头宫内袅袅的香火,回忆起王审知广施德政、仁爱百姓的种种传说故事,不免心生赞叹:“王者气象,自在天道人心。”

古代绘制的《高洋乡图》

高阳隘门耸立岭间

桃李满门的闽学教授

沿古道继续南行,远远可见凤翥山明靓尖秀高出诸峰,清代德化训导方祚隆有诗曰:“丹穴飞来势未停,碧梧高顶一峰青。竚看举翮翔千仞,翽匕乘风舞紫庭。”这凤翥山的风光可见一斑。一行人正走着,却见路边立有明代德化人、崇安教谕陈王道(号凤岐)的墓道碑一通。墓道碑正面刻文:“明崇安县儒学教谕八十翁凤岐陈公暨配寇氏墓,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六月初八日男标泣”字样,下半截深埋于土,应该还有“墓道”二字。背面刻文:“李心湖先生为凤岐考君铭:德重积兮有融,寿平格兮令终;陶植崇士兮木铎思长,子孙众且贤兮戬谷炽昌;天锡嘉穴兮龙岗郁葱,宜乐永奠兮万载蒸尝;勒徽乐石兮夜台有光。”

据民国《德化县志》载,陈王道为“岁贡生”。明清时,国家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这称为“岁贡”,这批被录用之人便称“岁贡生”。据说陈王道家境富裕,他是到了69岁高龄才去闽学重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内)当教谕的,前后整整干了6年。他在任内,振兴文教,重修书院,对前来求学的士子言传身授,最终桃李满门。陈王道81岁时去世,不少崇安学生特地赶来为之送行,场面十分感人。也正因此,南京兵部郎中李心湖才为其执笔撰写上文所录之《铭》。

陈王道在历史上也许只能算是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但他能在闽学先贤辈出的地方,凭借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赢得了后世的赞美。

高洋堂曾是清代驻兵的关卡

澹然寡欲的宰相挚友

绕过一个山弯,一幢闽南古式建筑跃入眼帘,这里就是金城堂了!据王金镭介绍,金城堂即单氏支派宗祠,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高阳人单辅就出生于此。单辅,字序弼,号岩泉,明隆庆元年(1567年)恩贡出身。万历八年(1580年),单辅出任广东廉州合浦(今属广西)知县。合浦盛产珍珠,举世闻名。单辅在合浦知县任内“清介自矢,执法不阿,廉明公正,不染百姓脂膏,不取合浦一珠”,是县志留名的清官。时任福建提学按察副使的郑三俊,闻知单辅在合浦的清风亮节,遂题匾“清修远蹈”相赠。据说该匾至今仍存。

“单辅在德化流传最广的,还是他与宰相李廷机结为至交的故事。”王金镭表示,单辅和李廷机的友谊可以用“相识相知”来形容。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侨寓》载曰:“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晋江人。微时游学至高洋乡,单辅礼款之,相得甚欢。”由此可知,李廷机是在年少时便游学至高阳(即高洋),并与单辅相识的。民国《德化县志》载称:“单辅,号岩泉,高洋乡人,少力学从李文节游。”按照文字推断,李、单二人应该还经常相约出去游学,故此友谊日厚。

据文献载,单辅为官高洁廉正,在合浦时,朝廷下诏查处“盗珠要案”。盗珠者以满斗珍珠行贿,单辅坚决不受,并以其为线索彻底查清严究,罪犯无一漏网。他在知县任内还奉命丈量土地,当时的土豪富户妄图逃避赋税,持重金数千“馈赠”,要求减半丈量田亩。面对巨额财物的引诱,单辅却未为所动,如数清丈造册上报,人皆钦服。合浦任满,单辅以政绩升广西平乐府通判。未赴任,旋辞官归隐。家居7年,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正寝。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廷机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来官至宰相。李廷机致仕后,再次来到高阳,却发现单辅已去世多年。他非常伤心,称“独少一单岩泉,不能无恨”。

民国《德化县志》称:“(单辅)履任六年,不取合浦一珠。升平乐通判。解绶家居,无臧获。妻自炊,客至,使子传茶饭。李文节(即李廷机)高之,为举乡贤。”古时,“乡贤”是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明清时期,拥有这一称号的人还可以入祀乡贤祠,接受民众的供奉。所以在古代,“乡贤”这一称号并不容易获得。李廷机因为崇慕单辅的高尚节操,故而举荐其为乡贤。在《李文节集》中有收录李廷机亲撰的《举单岩泉乡贤呈》一文,内文称:“(单辅)啸咏于山林岩穴之中,超出乎声色臭味之外。盖长贫而无悔,没齿而不谖者也。窃见世道既衰,士风日下,硕鼠之夫比比,羔羊之节寥寥;如本官(指单辅)者,卓尔好修,澹然寡欲;进而奉公洁己,有汉循史悬鱼留犊之遗;退而守迫固穷,有古贤人陋巷缊袍之志。况其无家而逃禄,迁秩而弃官;出处光明,始终高洁;求之今世殆鲜。”对单辅的评价可谓极高,认为他是世上凤毛麟角的高洁之士。因为有了李廷机的举荐,单辅最终列名德化乡贤(官府还为其建了一座廉坊),流芳千古。

据说,单氏宗祠得名金城堂,也是因万历皇帝知晓单辅清风亮节后,御赐“金城”二字。单氏全族皆引以为傲,“金城”便成了族群共用的堂号。在高阳当地还有“万历皇帝一天四赐金城”的传说,即万历皇帝除了赐名金城堂外,还赐名金城桥、金城隘、金城寨。但令人痛惜的是,金城隘已毁,金城桥也于十年前被拆毁。不过,在金城桥遗址上尚留一块古碑,碑上刻有明崇祯德化知县李元龙亲撰并书的《重修金城桥记》。

奉祀王审知的岭头宫

瓷器碎片上还印有商号名

千年风物的雁声鹤影

途经铺仔破寮格窑时,我们发现道边地瓜田内有不少古瓷片,有些瓷器碎片上还印有商号名,更为之平添一份遐想。继续行进,不远便抵达高洋塘了。汛塘制,是清代实行的一种具有军屯性质的兵戍制度,高洋塘属于德化县汛管辖。“高洋塘曾是清代驻兵的关卡,如今成了游客的自拍胜地。”王金镭笑着说道。高洋塘附近的古道上,青石都被磨得光滑圆润,想来应是到此的游人众多所致。

“再往前,便是著名的虎豹关了。”王金镭表示,虎豹关是现存古道的制高点,位于海拔约800米之地。古时虎豹关为德化南大门军事要冲地,两峰夹谷,形如虎豹守关而得名。传说,朱熹曾几次走过虎豹关,并留下千古传唱的《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诗篇。清康熙《德化县志·卷一·险要》载曰:“虎豹关,即剧头隘,德永交界处也。剧头岭高十里,隘在岭上。明令李元龙榜曰虎豹关,傍有寨,正临岭道。寨坠一巨石,则千百石相击而下。”据此看来,“虎豹关”是明代德化县令李元龙命名的,此关隘的险峻,从这县志的介绍中也不难看出端倪。

瓷帮古道上风景秀丽,深山严谷之间,岚气郁深,风拂竹林,带来一阵阵清凉。行走在羊广岭和五谷仙岭之间,可以发现这里的古驿道是顺着河流走的,山泉源浚流清,路旁绿中间黄的梯田层叠抬升,煞是好看。往远处眺望,群峰崱屴,千岩竞秀,势若飞来,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清代德化诗人毛一夔曾赋诗吟道:“览辉千仞飞来势,秀拔层峦出几重。彩翰欲翩新草木,锦苞仍吐旧花封。天标仪世无双岫,瑞应呜阳第一峰。不数群山难比翼,朝朝惟有片云从。”诗中景致与当下景色,竟宛如镜像一体。

德化古驿道既承载着苍茫远古的内里乾坤,又流溢着历史诗情的隽永柔丽,重拾古道之旅,领略千年风物的雁声鹤影,更让人对瓷都文化的厚重多了一份敬重。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昔日的交通要衢或许不会再出现大批货物运输其中的画面了,但那些扑朔迷离的历史传奇,仍将深深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究。

(记者吴拏云 实习生周伦烨 通讯员王双季 文/图)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