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琵琶建筑奏响闽南古韵 明末清初,蔡氏族人在南安官桥墟外一方沃土,搭草寮而居,自称“将就寮”,闽南语音同“漳州寮”。地名虽有将就之意,但这个古村落却一点也不将就。漳州寮三面以连绵不断的山峰为底景,与“背山、面水、向阳”的中国传统“藏风聚气”居住理念不谋而合。 在漳州寮一块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有序地分布着22幢闽南典型的“皇宫起”红砖古厝,共近400个房间。这座宏大严整的“闽南传统建筑大观园”主要由南安巨商富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所建,于1867年始建,1911年竣工,前后经历近半个世纪。 蔡氏古民居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东西通长21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按“琵琶穴”风水格局进行建造。古厝群整体形如琵琶,一头大一头小,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都设有独立庭院;各个宅子前后间距约10米,左右间的防火通道宽约1—2米,整齐划一。建筑群的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建筑,东西部之间设有院墙和院门。 此外,古建筑内部还设有召集聚落成员和传递信息的钟鼓楼、处理宗族各项事宜的宗祠、公共食堂、公共柴火间和焙制花生的作坊等,外部设有围墙、更楼、哨门等防御性设施,四面置田地、果园,自成一个聚落。彼时,在南安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嫁入蔡家的媳妇,双脚无需沾到一寸泥土。”细看发现,连接各座宅院的皆为花岗岩铺就的石埕,用石板实现的“道路硬化”让建筑群更加整洁大气。高空俯视,石埕上的一条条石板如同一根根琵琶乐弦,轻轻拨动,一曲曲南音古韵便悠悠响起,流传百年,经久不衰。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沿袭、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技艺,不仅在布局上处处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风水”玄理,在居住舒适度上也做了科学的处理。古厝群坐北朝南,向南偏东12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冬暖夏凉,为闽南地区最佳朝向,当中所折射出的智慧令人赞叹。因为宜人的居住环境,古民居内至今仍住着部分蔡氏后人,房前屋后种植的花草和宅内扑鼻而来的阵阵米酒香,为古建筑增添了一丝田园雅趣和烟火气。 置身这片磅礴大气的古厝群,随处可见雕梁画栋,细节之处精美绝伦。红砖外墙上遍布着万字堵、海棠花堵;窗框上雕着花鸟虫草、奇珍异兽;门廊上刻着梅兰竹菊、书法对联……这些工艺精湛的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丰富深刻的寓意:年年有余、狮子望乡、花开富贵……家族所求的富贵平安展现在一幢幢古建筑中,精致的雕刻也让古建筑的艺术性得到极大升华。 与普通闽南古厝相比,蔡氏古民居还多了一份“侨韵”。蔡启昌父子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蔡氏古民居许多建筑材料来自菲律宾,多幢古厝的大厅或房间内铺着从菲律宾运来的花砖,传统建筑中藏着的异域风情彰显出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艺和风格,让这首“南音古曲”带着清新的“南洋韵律”,别具一格。 |
泉州特色村落之石狮古浮:渔舟唱晚 紫菜飘香 | 福建: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 福建:发挥多区叠加优势 在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上走前头 | 福建: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 福建: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