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维度多视角 再现冶炼神工 为什么古人会选择在青阳下草埔冶铁?考古专家认定安溪下草埔冶铁遗址是首个国内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冶铁遗址,有何证据支持?遗址的格局是怎样的?这里曾经生活了多少工匠,留下了哪些痕迹?展馆的第三部分“冶铁神工”详细回答了以上问题。 下草埔冶铁延续了数百年,源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铁矿资源就在身边,周边森林茂密,伐木烧炭十分便利;北高南低,东西夹向,形成一个风口,就像一个天然的鼓风机;临近水源,便于取水和运输。 冶铁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工巧匠的支持。青阳铁场吸引了许多能工巧匠从四面八方聚集青阳。展厅通过示意图,体现了安溪历史上重要的六次人口入迁、肇安,不断聚集能工巧匠在这里创业。 下草埔冶铁遗址被称为目前首个国内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有何依据?原来,考古专家在发掘过程中采集到的积铁样品中,发现高碳钢颗粒,推测是块炼铁生产的产品。据此判断,该地的工匠通过改良块炼铁炉的炉型结构,优化还原气氛,可以通过块炼铁技术直接冶炼得到高碳钢,免去了熟铁渗碳的过程。所以,这是个冶炼技术十分完备的冶炼遗址。 现场发掘的6个冶炼炉中,5个被判断为块炼铁冶炼炉,1个为锻炉。经实验室分析检测,从遗址内采集的部分炉渣中有白口铁、灰口铁(均属于生铁的一种)颗粒,由此可以确证,虽然尚未发现生铁冶炼炉,但遗址内必然存在生铁冶炼的活动。 下草埔冶铁遗址还显示出先进的人地关系处理技术——板结层使用。板结层是下草埔遗址的重要特点,是在冶炼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现象,表明遗址处宋元时期的冶场呈现出自下而上、依靠山坡修筑冶炉的独特冶炼方式,而且一旦到了山坡的一定高度,该冶场也就随之弃用,另择其他场所,这充分体现了先民在处理人地关系上的超常智慧。 大量实物力证 文物“开口”说话 为了更好地展示遗址的价值和考古成果,展馆还展出大量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钱币、金属器、陶瓷、冶炼遗物、石块等五大类。透过琳琅满目的出土物,参访者可以想象在数百上千年前,这里曾经汇聚人工巧匠,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冶铁生产技术。 展馆中展示的考古现场发现的“祥符元宝”“皇宋元宝”“熙宁通宝”等钱币,均铸造于11世纪初期;金属器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铁钉是遗址目前仅见的经锻打铁制品之一,还有铁片、铁块等块炼铁粗加工产品,是遗址性质的直接证据;冶炼遗物包括炉渣、矿石、烧土、炉衬四类,以炉渣数量最丰富。遗址还出土了8万多件陶瓷器碎片,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之间,多为日用生活器具,形式多样,有碗、盏、盘、碟、罐、盆等。以安溪窑产品为主,并兼有德化、磁灶、建窑等窑口产品,部分器物上保存有墨书题记,如“吴”“朱”“庄”之类,或为冶铁工匠的姓氏。 此外,遗址还出土了莲瓣纹瓦当、大量筒瓦及其他建筑构件,上面的装饰纹样为重瓣莲花纹,与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瓦当类型相似,遗址等级较高,可能表明了遗址内存在高等级建筑(或官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