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传承有序 冶铁丝路绵延 宋元间,从泉州港出发,沿着贸易线路,泉州的铁产品一部分销往邻近的江南等地,另一部分则“远泛藩国”,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展示馆的第四部分,通过“青阳冶铁遗址周边的古道调查图”“晋江水系图”“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线路示意图”等古地图,向参访者讲述宋元时期下草埔遗址出产的铁制品如何从深山腹地走向海外、从古代走到现代。 下草埔遗址出产的铁制品经过短途陆运到渡口上船转水运,由西溪入晋江,最终抵达泉州港。宋元泉州的铁产业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其产品向国内、外其他地区流通。国内的主要销售地,即江南地区;国外的主要出口地则是位于现南海海域、印度洋沿岸的“南海诸国”。 14世纪中期的《岛夷志略》一书记录了作者汪大渊从泉州跟随海船行商的见闻,其中将铁制品作为贸易商品的国家或地区共有48个,铁制品包括“铁”“铁器”“铁块”“铁条”“铁线”“铁锅”“铁鼎”等。 20世纪70年代“南海一号”沉船出土,在船上发现的铁器是仅次于瓷器的最为大宗的船货。目前考古界主流观点认为,“南海一号”沉船应在泉州港出海,沉船出水的瓷器以泉州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的瓷器为主,由此推测沉船中出水的铁器来源可能同为泉州地区,也有很大可能来自青阳下草埔。 历经千年的安溪宋元冶铁业,已沉淀成为安溪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手工业和经济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得到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安溪开创出“藤+铁”的新工艺,成为全国最大的藤铁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世界藤铁工艺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