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基本沿用古代水系 如今内沟河走向
涂门水关位于涂门街与温陵路鲤城大厦附近
遍布老城区的大大小小沟渠,构成了内沟河排水系统。据了解,这些沟渠的大致走向基本上与唐代以来的沟渠相吻合,其基本功能已从最初的“防御、交通、排水”转变为如今的“防汛、排水、景观”,其中的“排水”功能千年不变。
始于唐代 前身为护城河
“现在内沟河沟渠基本上仍然沿用古代的沟渠,有些只是略加改造、拓宽而已。”对于古今中心城区内沟河的分布和排洪运行情况,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王炳源分析,“这与城区西北地势高于东南、老城高于新区的地理特点是分不开的。”
王炳源介绍,从唐代开始,泉州城修筑城墙,而城外则挖出一些沟渠作为护城河,“这也是泉州内沟河的前身,经过历代修缮、拓宽、加长,从而形成现在的水系格局”。
泉州城的地势特点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老城高、新城低。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内沟河的水流方向大致是由西北到东南,其基本的路线为:从西北金鸡桥闸上的潘山水闸进水,分为两路,一路分流供北渠使用,另外一路则流入城内,用于内沟河日常冲沟。
进城后,水系又分为南北两路,一路流向城北,进入北环城河,后折入东环城河,最终流入晋江;另一路则往南流,进入八卦沟、小八卦沟等沟渠,而后往东,分别流入涂门水关和南护城河,最后入江,“这些水沟最终都注入晋江”。
文史工作者杨清江介绍,泉州古城状似鲤鱼的说法由来已久,若天气晴好之日,站在清源山南台岩顶,往南眺望老城区,宛如一只临江欲跃的“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