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受欢迎 是节气也是节日 摈弃陋习让清明节更清明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在这个肃穆、追思的日子里,人们更应该用“清明”的方法,表达对先人、亲人的哀思。 据了解,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至于“清明”二字的由来,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那么,这个原本表示气候变化的节令如何演变为一个祭扫的节日呢?据文史资料记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带介子推等人流亡国外,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大赏追随自己的部下,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作了首《龙蛇之歌》,就躲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听了《龙蛇之歌》幡然悔悟,派人请介,介不来。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逼他出来接受封赏,没想到介抱在一棵树上被火烧死。晋文公很难过,下令百姓从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寒食,不得生火。由于寒食与清明相近,所以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 清明祭扫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香烛纸钱、鞭炮等到墓地,焚香、将食物供在先人墓前,为坟墓培新土;最后叩头行礼祭拜,焚烧纸钱,放鞭炮…… 在表达哀思之际,许多人忘了节俭,这边纸钱用了无数,纸灰烟雾,污染环境。也有不少人,在墓地周边燃香放鞭炮,墓地周边大多是枯草树木,也容易引发火灾。每年清明节一段时间由于燃香烛纸钱、鞭炮而引发的山火并不在少数。 近年来,一些文明的殡葬、祭扫形式如海葬、树葬、花葬等,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接受,前往骨灰置放地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清明祭扫,本意是抚远追昔,感恩先辈。通过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表达哀思,获得内心平静,并促使后人记住先人,更加珍爱生活和他人。因此,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一番静思,足以表达祭奠全部。(记者廖培煌 实习生潘亚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