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妆糕人”的脚步
小学课堂引入民间传统技艺,传承“非遗”的同时,将其运用在儿童创造力开发上
传统技艺在孩子们的手中迸发出了新的火花
核心提示
日前,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的《非物质遗产校园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被正式列入省级课题。该校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妆糕人”引入校本课程,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进行创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深受孩子的喜爱。
□本报记者 曾聪虹 戴涵琦 文/图
小学生做出“妆糕人”月饼
传统技艺在孩子们的手中迸发出了新的火花。前不久,该校的学生采用“妆糕人”的制作方法做月饼。
在四年二班的一堂美术课上,美术老师潘雅敏点拨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揉、捏、擀、拼……半个多小时下来,造型各异、创意迭出的“妆糕人”月饼诞生。
游皓岚同学老家在宁德,他将白色的糯米团揉成一个笑脸,放在绿色的圆形糯米团上,然后红色的糯米团揉成一个个小丸子,点缀在四周,象征着“团团圆圆”,而王语馨同学别出心裁地制作出了一个“小红帽”。
潘老师告诉记者,这些五颜六色的“妆糕人”月饼是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
技艺来自八旬老艺人
“‘妆糕人’不仅仅是个手工活,而且能激发孩子兴趣,打开孩子创造力。”潘老师告诉记者,富有成功感的“妆糕人”课程,深受孩子喜爱,他们总是盼望着下一节课到来。
为了将这项传统技艺引进课程,丰泽湖心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下了一番工夫。他们深入民间寻找到南安金淘镇84岁的肖其昌嫡传老艺人,学习“妆糕人”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该校在传承“妆糕人”的传统技巧上,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开创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根据该校校长赖艳梅介绍,学校把“妆糕人”作为校本课程,结合每个年级的美术课进行教授。同时,把四年二班、二年三班作为“妆糕人”实验班,每周开两节课程,组织学生亲手制作原材料,掌握制作技巧,独立制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