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走访横滨:三个人的三种执著 演绎中日文化传承

qz.fjsen.com 2013-11-20 15:03  陈丽娟 吴月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海都民间观察团第三站,走访横滨 三溪园与山手中华学校,收获满怀感动

三个人的三种执著 演绎中日文化传承

三重塔是三溪园中最高的建筑

东南网11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丽娟 吴月芳 文/图)这一趟文化之旅,遇见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儿。这几个人,不得不说。

82岁的古田阿雅可。她是一名退休的中学教师,研修茶道15年,如今每个月到横滨的三溪园里义务教授茶道一周。她执著地爱着日本茶道文化,为更好地对外发扬,她学了60多个国家的语言说“你好”、“谢谢”、“再见”。

山手中华学校的张岩松。他是北京人,10多年前短期交流后,辞掉公职到这里,只为传承中国文化。他和学生在中华街表演舞龙舞狮,人生第一次高声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第一次为“国家”二字泪流满面。他说,那里有他放不下的地方。

文化不是空空二字,每个时代的人们对它的那份执著,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

茶道老师向海都民间观察团讲授“主人献茶时该如何接过来”

一个企业家,为各式庭院原型找了个家

来到横滨,不去探访有“园中佳丽”之称的三溪园是说不过去的。

三溪园是横滨企业家原三溪(原名富太郎)的住宅。原三溪以生丝生意发家,将京都、镰仓等日本古城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迁移到此,集中了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日式庭院建筑原型,才有了如今的三溪园。整座庭园约175000平方米,园内有包括10座日本重要文物在内的17座古建筑,巧夺天工,四季生辉。

二战时,三溪园受到很大的破坏,1953年原家将其转让、赠予横滨市,设立了财团法人三溪园保胜会,实施修复工程,直至今日。

大而秀丽,小而有蕴,这来自中国的元素,在这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成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正值秋天,三溪园的红叶还没红透。远处的三重塔大抵算是园中最高的建筑了,和中国的宝塔不同,它的屋檐更为宽广。

园里,除了我们这些外乡人外,还有很多日本当地的老人。他们有的拿着画笔,有的举着相机,或在阳光下悠闲阅读,或合掌独自冥想。这里的老人与三溪园交流的方式,有别于中国老人喜欢聚在一起闲聊的场景,他们大抵喜欢安静地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景色之中。

82岁的古田老师,穿着美丽的和服教授茶道

一个八旬老太,用60多门语言发扬茶道

除了美景,三溪园的魅力还在于难得的云淡风轻。在庭园的一个角落里,设有一座茶室。

整洁盛装的日本妇人,一遍遍清洗茶具,安详地等待水开,冲茶,敬茶,姿态一丝不苟、温柔优雅,让人顿时肃静下来。不懂品茶规矩也没关系,她们会细心地根据游客国籍,递上一张相应文字的“品茶指南”,顺转、逆转茶杯,最后抹去茶渍。

复杂的工序后,抹茶被制成泡沫状。她们将盛着浓绿新茶的大花茶碗恭敬地捧给客人,按规矩,客人须将贴有印花图案的碗面转向外侧,方可饮茶。抹茶有些苦涩,茶道老师事先准备了小糕点,连名字都很美,唤作“落雁”,有一股清甜的味道。

海都民间观察团的成员们体验了一把,看似简单、优雅的茶道,尤为复杂,方巾擦拭的位置、手放在手柄的位置,还有那动作,都有规定。如果不能参透茶道的文化意境,只是简单依葫芦画瓢,可难出师。

教授我们茶道的老师,是82岁的古田阿雅可(音译),退休前,她是一名中学教师,研修茶道已有15年时间。因为喜欢,她每个月都来义务教学一周。

为了这一份兴趣,古田学了60多个国家语言表达“你好”、“谢谢”、“再见”。她执著地热爱着传统文化,穿起美丽的和服教授茶道,就希望能更好地将日本的传统文化对外发扬。

山手中华学校,奖章橱窗上方挂着“三好五爱”格言

一个中国人,心念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国传承

想了解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融合,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所华文学校建于1898年,4年前搬了新址,也设了独立的幼儿园,整个学校学生有600多人,接收从幼儿园至初中3至15岁的学生。

张岩松是这趟行程里又一个感动了我们的人。他是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教导部长,来自北京,10多年前的短期交流后,他毅然辞掉公职,再到这里任教,“这里有我放不下的地方”。

说起学校的魅力,他没有提及学校橱窗里那些满满的奖牌,只讲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学校建成后,一位住在校舍对面的日本人送来一沓照片,他每天拍2张校舍建设进程图,记录学校的成长。另一件事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组织学生捐款,许多日本人将这里当成中国文化的窗口,自发请求帮忙捐款。

学校的魅力,源于横滨这座港城的魅力。张岩松说,关帝庙和妈祖庙,每年都固定捐赠500万日币给学校,支持学校建设。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开设了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课程,请国内的大学老师来专业交流。

回忆起舞龙舞狮,张岩松眼眶有些湿润。他曾带队在中华街表演舞龙舞狮,和学生高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是他第一次那样喊,却比过去任何一次说起“国家”时更感慨。

【观察团声音】

杨秋蓉:传承,应鼓励孩子参与

山手中华学校,有常规理论课程,还开设传统文化教授欣赏课。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只有从了解到认识,才能真正热爱。家长或老师不只是引导者,还要是行为者,培养有创意又独立的孩子。

文化的传承,需要孩子的参与。横滨的学校更注重孩子的感受并体验传统及创意文化,很多展览和活动对学生免费开放,并提倡家长参加周末的亲子活动,让文化和创意不再是艺术家专属的标签。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年轻一族的视角和智慧。

吴丽芬:震撼,为这个礼仪之邦

走在横滨,街道虽窄,但每辆车都有序前进,不抢道行驶更不占道停车,缤纷秋色里,更显这街头的美好。他们的素质让我震惊。在这里,我会不由自主地鞠躬问好。希望有一天,我们会还“中华礼仪之邦”一个最初的自我。

【互动】

泉州花灯艺人 讨教日本传统文化

得知本报民间观察团赴日韩亲身感受文化足迹,泉州花灯艺人陈晓萍特意微信联系记者,希望能帮忙多拍些日本传统文化的老照片。

原来,陈晓萍已经开始设计马年花灯的造型。听说明年元宵期间,泉州将邀请日韩客人来泉作客,他特地设计了十多款富有日韩特色的花灯造型。只是,他还没去过日本,设计的图形都是根据网上的资料,担心和日本传统文化有差池。

微信里,他将已设计好的造型图案逐一发来,让记者帮忙联系当地文化部门,提点建议,希望在来年元宵节,能献上最好的一份礼物。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