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省”字号土楼沦为鸡舍鸭棚 泉州土楼盼新生

2013-12-02 08:56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历经约20年的考证,泉州市文管所日前公布了一份调查数据:泉州总共有土楼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将近一半。

“省”字号土楼沦为鸡舍鸭棚 泉州土楼盼新生

泉州最古老的土楼安溪聚斯楼

早报讯(记者 赵鹏云 胡彦明 石勇 实习生 徐多 文/图)如果说永定、南靖的土楼是镶钻的银盘,那么泉州的土楼就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各个角落。虽然同是先祖们留下的宝贝,但如今无论是名气、保护和开发,他们却有着“天壤之别”。

历经约20年的考证,泉州市文管所日前公布了一份调查数据:泉州总共有土楼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将近一半。

连日来,早报记者走访了多座泉州土楼,发现他们的保护现状堪忧,大部分土楼常年无人管理和保护,处于自然衰败状态,保护已刻不容缓。

他们或被现代建筑包围,或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记者走访3座同属省级文保单位的泉州土楼,发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泉州的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说起祖上建楼的荣耀,每一座土楼的后人都无比自豪。但时至今日,泉州的大部分土楼无论是否文物保护单位,基本都处于自然衰败状态。

日前,早报记者分别走访了3座属于省级文保单位的泉州土楼——永春巽来庄、安溪聚斯楼和南安聚奎楼。即使这些在文物专家眼中“保护得比较好”的土楼,保护现状依然很尴尬,一些土楼的木结构仍在腐朽中,还有一些土楼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永春巽来庄的一些房间,甚至被土楼居民当做鸡舍鸭棚。

巽来庄

A 巽来庄 最独特土楼

风雨236年 部分房屋变鸡舍

在永春县城五里街仰贤社区,记者驱车绕了一圈后,终于在一座座崭新的小洋楼中,找到了被“包围”的巽来庄。这座土楼由于独特的建筑结构,在泉州有不小的名气——从外部看是一座土楼,内部却“藏”着一座闽南古厝,平面呈繁体“囬”字形。

巽来庄又名山美土楼,据传是在清乾隆丁酉年(1777年)由盐官林悠凤所建,坐北朝南,共有96间房子,占地3100平方米,外围为二层建筑。在土楼的南、东、西各开一拱门,分别嵌有“巽来庄”、“挹翠”、“迎春”石匾额,中有红砖隔墙、石铺天井、两厢房、正厅和后院。正厅为单檐歇山顶,厅中梁枋上饰有精美木雕,庄内还有古井、马厩和厕池等生活设施。2005年,巽来庄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这座建成有236年的土楼,如今已是风雨飘摇——土楼建筑破损严重,屋面多处渗漏,部分木构件严重腐朽;土楼的左侧还住着几户人家,右侧一些房间却养着鸡鸭或堆满了杂物。

对此,永春县博物馆有关人士表示,他们多次向省文物局打报告,希望拨一些费用来维修巽来庄,但是一直没有下文。如今,土楼的保护现状堪忧,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土楼史话

主人被逼当官 庄名上喊憋屈

据巽来庄的后人介绍,这座土楼有两奇,一是大门上石刻的“巽来庄”,其中“庄”字在笔画上多了一点;二是土楼内部其实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大厝。

相传土楼的建造者林悠凤曾是一名商人,靠卖布发家。他从日本进口绸缎,从泉州启程贩往北方,绸缎往往没运到目的地就被沿途布商抢购一空。林悠凤发家后,被朝廷封为盐官。不过,自从被迫当了盐官,他就不断亏钱。盐价官定,还有盐兵专门护盐,林悠凤没有任何自主权,盐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于是,在大门上雕刻土楼名字时,林悠凤有意让工匠在“庄”字上多加一点,隐含着被压迫的“压”字之意。(摘自《东南早报》)

聚斯楼已有641岁,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建造。

B 聚斯楼 最古老土楼

后人3万多 楼中不住人

沿着崎岖、狭窄的山间公路,在安溪的大山深处——西坪镇赤石村,记者找到泉州最古老的土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聚斯楼,它今年已有641岁。

聚斯楼为全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须护翼组成,总占地面积约为9048平方米。主体建筑呈方形,共有三层72间房。土楼外墙为生质夯土,土墙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建造,其内木构架经多次维修,还保留有清中期的风格。

据赤石村村民林孝沃称,建楼的是他们的祖先林公孙——一名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当初的建设目的主要是防土匪和野兽。在2011年以前,这座土楼里一直有林氏子孙居住,解放后一度是村里的集体住所。2009年,聚斯楼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聚斯楼里常年没人居住,站在院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寒气。从下往上望去,土楼的楼梯、木结构门窗都有不同程度的腐坏。林孝沃说,由于缺少维修费用,土楼不但难以开发保护,如今连最基本的防火都存在很大隐患。之所以让之前的5户常住居民搬出,也是为了消防安全的考虑。但据有关文物专家向记者透露,木结构房屋的居民搬出后,由于通风受影响等原因,只会加速房屋的衰败。

林孝沃说,从这座土楼里走出的林氏后代,住在赤石村的还有1000多人,但大部分都已移居台湾,“在台湾的族人有3万多人,主要在台北居住”。

卖茶而建的聚斯楼目前仍茶园环绕

★土楼史话

641年前卖茶而建 如今仍茶园环绕

据聚斯楼的林氏后裔介绍,赤石村是安溪县较早生产乌龙茶的地方,村里的土壤是石土掺半,茶叶生长在石头缝隙之中,可以出产一种叫做“赤石竹叶青奇兰香”的茶叶,这种茶水对清热解毒、防疫保健及瘟疫后恢复健康具有奇效,曾畅销于台湾地区、东南亚。聚斯楼当初的建造费用,就是赤石村村民通过贩卖乌龙茶换回的大量黄金和白银。如今,聚斯楼屋前屋后,仍然遍布茶园。

林氏族谱也记载,明朝时在台北有一条街叫做“赤石街”,居住者大多是从赤石村迁居过去的,因安溪清水祖师、乌龙茶和益生堂而出名。清朝时,聚斯楼遭受龙卷风袭击,破坏严重,屋面全部翻修,维修经费就是台北赤石街的土楼林氏后裔林朝发资助的。(摘自《福建日报》)

聚奎楼是泉州现今保护得较好的土楼

C 聚奎楼 最得宠土楼

获拨款维修 设老人活动中心

在南安金淘镇朵桥村,冬日的阳光照射在有200多年历史的聚奎楼院子中,显得格外亲切。土楼里住着傅志钦夫妇,他们已在这里开了30年的小商店,平时也负责照看着土楼。他们的一天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清晨8点多,傅志钦的妻子从院中的古井里打上一桶水来洗衣服,村里的老人们陆陆续续地来到土楼,有的人聚在一起话仙,有的人在收拾桌子准备打牌。

聚奎楼又名朵桥土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016平方米,不仅规模宏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兴建这座土楼的是傅方升、傅方进兄弟,相传他们原来都是轿夫。土楼共有三层,高十多米,每层走廊相连,各有20间房屋。一、二层外墙用长条石砌成,内墙夯筑三合土,厚达2.3米;三层采用三合土打墙厚度缩小为0.4米,此层四面各开窗7个,整幢土楼也只有28个窗户。

据楼主的后人、70岁的傅少白老人称,土楼自从建成后,一直有人居住。解放后,土楼还做了一段时间的供销社。供销社撤销后,就有族人一直在土楼里开店,所以没有断过“烟火”。2005年,聚奎楼被评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之后村里收到数万元的拨款,族人又捐资数万元,对土楼一、二层的木门窗修葺了一番。今年,他们再次收到7万元的拨款,于是改换了老化的电线和照明灯。

朵桥村的村主任傅志专说,由于村里对土楼比较重视,因此保护得比较好,还将土楼一楼的一些房间建成了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平时土楼里就很有人气。下一步,他们希望能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对土楼再进行一次大修,未来希望开发成旅游观光的景点。

即使聚奎楼是记者此行中见到保护最好的一座土楼,但也面临着衰败的问题——土楼的二、三楼很多木结构门窗腐朽,地板凹陷,墙皮脱落。

聚奎楼从没断过“烟火”,一直住有族人。

★土楼史话

轿夫也能建土楼 轿形房屋不忘本

相传聚奎楼的楼主傅方升、傅方进兄弟原来都是轿夫,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一天,村里的大户人家扩建厝宅,叫兄弟俩去帮忙,挖地基时掘到两口棺材,户主交代他们晚上抬到山上另埋。在抬棺木的时候,兄弟俩感觉特别沉重,便壮着胆把棺木打开,发现一口棺木里装着金子,另一口装着银子。

发了财后,兄弟俩继续干着苦力活儿,半年后才开始着手筹建房屋的事。在购置原材料时,那些杉行老板、瓦窑头家都不相信他们能盖得起房子,跟这两位穷兄弟打赌。傅氏兄弟凭借雄厚的财力赌赢了,用最少的钱购买到了价廉质好的石料、杉木等原材料,并建了一座“轿形”的房屋,好让子孙后代记住老祖宗的出身是轿夫,富贵不忘本。 (摘自《东南早报》)

不少土楼养着鸡鸭,有的甚至成为鸡舍鸭棚。

专家说法

那么,泉州土楼与永定、南靖的土楼相比,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日前,记者分别邀请了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和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馆员黄真真予以解读。

闽南传统建筑的一朵“奇葩”

陈建中说,除了安溪龙涓的几座圆形土楼外,泉州的大部分土楼为方形楼,而永定、南靖的土楼也以圆形为主。

陈建中认为,泉州与永定、南靖的土楼相比各有特色,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建筑技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声名显赫,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泉州土楼与闽南古大厝的建造工艺息息相关,土楼也属于闽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土楼的彩绘、雕花、斗拱等,都饱含着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可以说,泉州土楼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一朵“奇葩”。

黄真真也认为,泉州土楼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例如永春巽来庄外边看是一座土楼、里边却“藏”着一座古大厝,土楼的石雕、木雕等都很有“闽南味”。

陈建中还认为,泉州土楼建筑在防御方面有很强的科学性,值得当世借鉴和研究。同时,土楼对各个时期闽南的社会生态、家族文化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侨胞和台胞的“精神家园”

“泉州的很多土楼还属于涉侨、涉台的文物,许多土楼的后人如今已移居台湾或东南亚国家。”黄真真说,对于这些土楼的后人来说,土楼不但是他们的“根”、“精神家园”,也是他们寻根谒祖的活动场所。这一点也在记者的采访中得以证实,例如安溪西坪镇的聚斯楼,如今楼主的后人只有1000多人住在当地的村落,但有3万多后人已移居台湾台北等地。

此外,泉州的不少土楼还有侨胞和台胞的“身影”——这些土楼曾是由侨胞或台胞出资维护的,即使他们已离开泉州,但心中的挂念始终未断。

不过,泉州的土楼与永定、南靖等地的土楼相比,在开发旅游方面也有一定的劣势,主要是因为建筑过于分散,给保护或开发专题旅游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保护最好的聚斯楼外墙也多处墙皮脱落

泉州6处7座土楼被列为省文保单位

安溪

西坪土楼(包括聚斯楼和映宝楼):安溪西坪镇赤石村、平原村

南岩泰山楼:安溪西坪镇南岩村

崇墉永峙楼:安溪感德镇龙通村

南安

聚奎楼:南安金淘镇朵桥村

永春

巽来庄:永春县城五里街仰贤社区

泉港

黄素石楼:泉港前黄镇前黄村

保护泉州土楼、留住“精神家园”,泉州文史界专家提出建议,让土楼为东亚文化之都添彩

土楼新生或分三步走

泉州土楼分布粗略图及各地部分土楼 (吴珊珊/制图)

作为闽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众多侨胞和台胞的先祖迁出地,泉州土楼不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还是游子们的“精神家园”。如今,面对日益消失、破败的土楼,保护已刻不容缓。

如何整合泉州的土楼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日前,记者采访了泉州文史界的一些专家,他们分别对泉州土楼的保护开发“对症下药”。归纳起来,专家们认为,泉州土楼的开发保护,可以分“三步走”:申报福建土楼“世遗”扩展项目,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一起来修缮、保护,再逐步开发成旅游景点。不过,这三步并非分先后来进行,而是应互相促进、齐头并进。

永春巽来庄“庄”字多一点,内藏闽南古大厝。

步子一:入“世遗”

申报“福建土楼” 世遗扩展项目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憾的是,泉州土楼并未列入其中。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泉州土楼作为福建土楼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应邀请古建筑专家对泉州土楼的价值进行评定,推动泉州土楼尽快纳入“福建土楼”的世遗扩展项目。当然,在申报世遗扩展项目之前,应先做好土楼的环境整治、文物修复等工作。

泉港前黄镇黄素石楼

步子二:重保护

政府给政策拨资金 鼓励民资开发保护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土楼尴尬的保护现状,大多数土楼后人都提到“没钱修”这个问题。

对此,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馆员黄真真建议,在土楼保护方面,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扶持,经济上扶持”。具体来说,首先政府部门要通过引导,让土楼业主自觉参与到“先有效保护,再开发利用”中。然后,对于纳入文保单位的土楼,政府在维护资金上给予扶持;对于未纳入文保单位的土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开发,包括企业家、华侨和台胞等。

德化三班镇大兴堡

步子三:善开发

打造土楼旅游景点 纳入美丽乡村建设

若想彻底改变泉州土楼的现状,除了各方面重视并加以保护,更需要进行开发利用,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活水”。

陈建中建议,有关部门在开辟旅游线路时,应根据泉州的土楼分布,将其中一部分开发成旅游景点。此外,在小城镇建设中,一些土楼也可以单独作为旅游景点加以保护和改造,“从而提升这一区域建筑的文化价值,也可以配合作为休闲娱乐的去处”。

黄真真也建议,在泉州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应将土楼纳入规划建设中。政府可以通过收购、合作经营等方式,对土楼进行保护开发。同时,也可以在土楼里开展一些民俗表演活动。

南安林氏土楼其实是幢石头房

【他山之石】

漳州一揽子措施 保护和开发土楼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漳州市南靖县、华安县先后成立了土楼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土楼管委会、世遗办、土楼消防中队和福建土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对土楼保护开发实行常态化管理。

南靖县投入近4亿元,建设土楼保护开发配套设施,制定了福建土楼(南靖)保护管理规定、规划、保护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华安县投入1.23亿元资金进行房屋拆迁改造、“三杆”迁移,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加强对土楼周边林木的管护和补植;投入600多万元对核心区域的省道进行改线。

安溪西坪映宝楼

首尔南山谷韩屋村 传统房屋异地复原

韩国首尔有个南山谷韩屋村,这是一个全部由韩式传统房屋统一搬迁、异地复建的村子。

这里既有朝鲜时代(1392~1910)统治阶级的住宅,也有平民百姓的生活住宅,房屋的规模与家具摆放完全实现原景再现。它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也是很多韩国年轻人常去体验和旅游的好去处,已成为最快速、最正宗地体验韩屋文化的场所。

在这里,除了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期间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外,每个周末还有国乐演奏、跳假面舞、掷棒游戏等娱乐活动。不少年轻韩国人还到这里举办传统婚礼。

南安曾氏土楼屋檐有精美的图案

【记者手记】

保护泉州土楼 民间力量不可或缺

今年8月,泉州凭借着深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以及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又夺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城市名片——“东亚文化之都”。

在荣耀的背后,还有一些东西被遗忘。作为闽南传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泉州土楼,就由于长期缺乏保护和关注,如今正在日渐衰败。他们不但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还是很多侨胞和台胞的“根”。时间紧迫,如果再不加以保护,或许泉州有不少土楼很快将消失。

那么,土楼到底该由谁来保护?许多土楼的后人说,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资,帮他们修缮土楼。当然,政府扶持一部分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也是职责所在。但是,对于其他的土楼来说,或许更需要民间力量来参与。

其实,从每个土楼走出的后人,少则成百上千人,多则数以万计,他们中不乏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和侨商、台商。保护祖先留下的土楼,更需要他们来出力。况且,通过合理的开发保护后,这些土楼资源未来的前景也许不容小觑。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