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几乎每一天都发生着与“文化”有关的新鲜改变。以文兴业、以文塑城、以文化人……同样,泉州人日益高涨的文化自觉,也赋予古城更充沛的文化活力、更饱满的文化自信,它是对“东亚文化之都”美誉生动有力的诠释与掷地有声的践诺。 □本报记者 林耀平 吴芸
吴谨程:诗歌馆馆主
吴谨程
在晋江,很少有一个诗人像吴谨程这样对诗歌不离不弃。
如今,“诗人”仍是边开广告公司边写诗的吴谨程最鲜明的标签,“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馆长”的身份,则让他与钟爱了三十多年的诗歌结下更为深厚的关系。
站在自己花了五年多时间、历经三次搬迁重建的收藏馆里,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吴谨程显得率真、自信。
斗室中的诗天下
兰花、陶器、功夫茶、落地窗……这些符号很容易让人想起赏花吟月的风雅茶舍。置身吴谨程的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常让人产生这样的幻象。隆冬时节,这里没有料峭寒意,每个角落都让人感受到一颗滚烫的诗心传递的温暖。
吴谨程的收藏馆址设著名品牌之都——晋江市,地处国家级旅游景区——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馆内收藏着300多种2000余册诗歌民刊以及9000余册社科类图书,形成了以诗歌为价值特色的馆藏阵容,也是目前国内藏量最多的专业诗歌民刊收藏馆之一。
吴谨程把该馆定位为私有非营利性诗歌收藏馆,接受全国各地诗人的赠书、赠刊,馆藏包括民刊、诗歌、文学、方史四大系列图书。馆内还设有蔡其矫诗歌展柜、中国民刊墙、诗歌仓库、诗歌方凳等。到目前,收藏馆已先后接待作家、诗人及各界朋友千余人次。
我为诗狂
25年连任晋江蓝鲸诗社社长,吴谨程坚持《蓝鲸》诗报、诗刊的编辑,促进“晋江诗群”的崛起。同时,他将眼光放得更远:为推动中国诗歌民刊事业的发展,他于2009年开始自费编选《中国诗歌民刊年选》,做了一回中国民间诗歌的“扶贫者”,显示出一个诗人的道义和勇气。
“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是《中国诗歌民刊年选》的选稿基地,《中国诗歌民刊年选》是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的实质成果。”吴谨程这样解读自己钟情的事业。
在诸多诗友看来,吴谨程既创作了诗歌、传播了诗歌,又保护了诗歌。
潘立飞: 行吟的商人
潘立飞
他是诗人,歌者,咖啡馆、酒吧、客栈老板,文创产业策划人……潘立飞的名字总与前卫和创意紧密相连,他开设的店铺,成为独到的文化创意作品,为泉州古城增添时尚的风采。
吟咏家乡的歌者
“泉州是孕育了伟大思想家李贽的地方,是著名诗人余光中、舒婷的故乡,有一批先锋诗人如黄灿然、朱文等至今活跃在中国文坛。然而,在泉州我们却少见诗人的聚会,少听吟咏的声音。所以我发起了‘寻找泉州诗人’的倡议,希望能够把泉州诗人从书斋请到人气聚集的‘诗歌沙龙’来,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原创诗作。”去年11月初,潘立飞在网上发布了“泉州诗人,你在哪里?”诗歌朗诵会的倡议书,希望通过举办朗诵会,打造泉州自己的“诗歌沙龙”,让千年古城诗风更盛。倡议一经发出,立刻引起泉州文化圈的关注。
从学生时代就喜欢诗歌的潘立飞坦言,自己创作的歌曲不少灵感来源于诗歌。他坚守自己的音乐梦想,唱出属于自己城市的民谣。1992年,他在状元街开了泉州第一家音乐酒吧——“新音乐部落酒吧”。2011年,他先后在源和堂创意产业园和领SHOW天地开了“民谣吧”。他坚信本土音乐能让一座城市散发不同的魅力,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向外展示古城年轻的一面。
开泉州人自己的客栈
位于华侨新村的馆驿七号度假旅馆,是一幢融合闽南传统与南洋风格的侨居建筑,装饰风格极富创意,每间客房的门上挂着写有泉州巷名的牌子,让人仿佛沿着老街古巷探访古城。
只有游客把泉州当做旅游的目的地,而非中转站,他们愿意留在这里过夜,泉州才有机会将更多的内涵展现给他们看。这是5年前潘立飞开设泉州第一家由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的初衷。他的馆驿七号度假旅馆,在携程网上的满意度一直位列泉州各酒店前列,这令潘立飞更有信心利用商业运营,让代表闽南文化元素的泉州老建筑“活起来”。
通过开泉州人自己的客栈,“锁”住“最泉州”的元素,让游客品味到真正的“泉州味道”,泉州民宿的出现以及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发展泉州旅游业的一种有益尝试。不过,由于消防证照无法办理等问题,馆驿七号如今面临停业的困境。相关部门能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泉州民宿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拓展生存空间,以融入古城文化复兴计划,走出他独特的创意之路?这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连真:文艺女老板
连真
爱读书的泉州人里,很少不认识连真的。作为目前泉州书市仅存的一家社科类书店的老板,连真的书店开了20多年,这背后的付出和坚持,却少有人知道。
诗意的栖居
风雅颂书局位于泉州市青少年宫文化中心二楼,藏得不显山不露水。晚上八点多,踏上一段花草掩映的台阶,便是书局所在。推门而入,通透的玻璃门将隆冬的寒气恰到好处地拒于店外,约3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设紧凑井然,书吧里坐满了人,书与人将灯光充沛的空间营造出温暖厚实的味道。
“我们地方不大,但还是安排了很大的区域来陈列文史哲、美术、古典类书籍。书的版本很多,所以我们对每一本书都精挑细选,足够精致、经典的才能上架。”连真说。
记者问她:“为什么会开书店?”
她答:“想为泉州市民打开一扇窗户,看世界。”
从1992年至今的20多年里,书店几易其址,招牌也换了好几个。靠卖书挣钱越来越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但因为自己的书店一直吸引着爱书的泉州人,使这里不仅仅成为卖书的地方,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灵魂,连真坚持了下来。
守望城市文化
“即使只在当当和卓越买书,即使只在网上看新闻,我们依然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有间像样的书店,摆满我们看不懂却如雷贯耳的书。这样的书店让人安心,让人精神,让人坚定地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理想能够实现的城市里。”这是书友发在微博上的真心告白。
每月15号晚上八点至十点,是“风雅颂读书会”雷打不动的时间。每个书友用五分钟时间介绍自己带来的一本书,交流读后感。“读书会坚持办了10多年,改变了不少人,他们通过现场交流读后感,克服内心的怯懦,实现了个人表达、文化判断等能力的提升,这样他们在面对朋友、推荐书籍时,就具有自己的沟通力和判断力,这本身也实现了一种良性的文化传播。”
书店还经常举办社会文化活动,邀请名人和学者签名售书、作学术报告。“在功利浮躁的当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因为有一群学者和名家在坚守、传承、弘扬这里的文化,从而使这座城市葆有旺盛的文化活力。”在连真看来,书店还具有阅读导向、信息收集、塑造城市形象、形成文化氛围等功能。
连真说:“能以个体小小的力量,在近距离接触到的人群里,施加有效的影响力,为营造社会的读书氛围、为泉州这片本身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化热土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一点点贡献,是我觉得特别庆幸的一件事。”
文化自觉的民间力量
文化传承的真正力量在民间。像吴谨程、潘立飞、连真这样富有文化自觉精神的泉州人不在少数,他们试图通过一个响亮的当代符号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海纳百川的闽南文化特质展示出来。他们痴迷、执著于这座城市的一切,发自内心,完全自觉,而城市也因为他们而越发显得自信。
晋江深沪镇运伙村68岁的老村长郑金表自费创办了“体育文化展览馆”,让更多人共同领略扎根侨乡的体育文化带来的快乐;
去年6月,一场由高甲世家后人颜如冰自费组织的“梦回高甲”闽南高甲戏在泉州西街肃清门遗址上演,许多年轻人参与活动。颜如冰认为,只有让年轻人真正地喜爱,才能为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市场,让它的生命力不断延续;
去年10月,泉州方言专家、华侨大学文学院王建设教授在泉州少林寺为50多位泉州方言爱好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晋唐古语与泉州方言”的小型公益讲座;
去年下半年,由热心人士发起的“刺桐百家公益讲堂”系列活动启动,至今已举办了近十场。这种治学严谨、氛围轻松的“民间公益学术报告会”,激发了更多“草根”以更饱满、更专注的热情投入泉州文化的研究、传承与保护中;
由华侨大学学生自发组成的“泉州味道”摄制小组拍摄的微电影《泉州味道·面线糊》,在“新浪泉州”首发后,点击率瞬间超过一万次。目前,学生们又着手拍续集,将内容延伸到泉州的美食文化及风土人情,计划马年元宵首映;
泉州知名画家蔡永辉去年9月初推出了新作“惠女阿芳”系列,他笔下的阿芳是一个对生活、对爱、对美有着无限遐想的渔村女孩;
几乎同一时间,一组由80后夫妇创作的“闽南异兽漫画”在网络上走红,活灵活现的漫画由妻子、来自内蒙古的陈瑶绘就,风趣幽默的文字则由丈夫、来自南安的苏海滨完成,钟爱闽南传统文化的他们,独特形象地再现了传统闽南文化符号……
2013年8月26日,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花落泉州。文化,正在为这座千年古城打上最厚重、最鲜亮的底色,一种空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激荡泉州人的胸腔。
“要用好‘东亚文化之都’这块牌子,挖掘它的价值,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市委书记黄少萍说。
快马扬鞭,马上成功。即将到来的马年元宵节,泉州将迎来浓缩传统文化精华、汇聚现代艺术元素、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开幕式。泉州人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涨,他们思考的更多,想做的也更多。
文化是一种存在,但真正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存在。培育、调动、鼓励市民文化自觉意识,让文化自觉态度的表达成为每一位泉州市民的日常实践。当这种实践逐渐超出文化个体的范畴,升华为群体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它必定升华为一股强大的内动力,并转化为城市发展中宝贵的软实力。当越来越多的吴谨程、潘立飞、连真们,把理想、个性、热情、行动融入城市,那一点点星火,必将交相辉映,照亮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