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闽南语:不能割舍的浓浓乡音 保护亟待重视

qz.fjsen.com 2014-03-20 11:10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亟待重视——

闽南语:不能割舍的浓浓乡音

推动南音等闽南文化进校园,能够有效传承闽南语。 (林劲峰 摄)

“一时失志毋免怨叹,一时落魄毋免胆寒……”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几句简单的歌词勾勒出闽南人艰苦打拼的场景,让听者唱者动容。

一句“汝呷饱未”,同世界其他54种语言一道飞出太阳系,向全宇宙传递来自中国闽南地区的问候,展示古汉语“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

闽南语,是传承闽南文化的载体,是团结闽南人的凝聚力。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闽南语传承不容乐观。一些家长认为讲闽南语会妨碍学好普通话,致使许多学龄儿童不懂闽南语,等他们学好普通话时,却已错过了学闽南语的最佳时期。而年青一代口中常迸出由闽南语直译普通话的词汇,令人不知所云。保护闽南语已刻不容缓。

□本报记者 王蕾 实习生 陈思静

古汉语的“活化石”

据研究,闽南语在各种汉语方言中是历史最悠久、变化最小的,国外学者甚至把闽南语比喻成古汉语的“活化石”。

完整保留中古音系的声调特征

1700多年前,北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闽南语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华侨大学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王建设认为,以当时汉人在人数上的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看,再从闽南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北方汉人带入的中原汉语在跟当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绝对优势的,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语。闽南语因此保留着许多古音、古词和古语法,如完整地保留了中古音系的声调特征。

日常生活中,闽南人常使用带“阿”的称呼语,如称呼朋友“阿珍”、“阿玲”,称呼亲人“阿母”、“阿兄”等,这些称呼在汉魏六朝时盛行。

闽南文化的发展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众多闽南文化种类,使用的都是闽南语词汇。如果没有闽南语,这些文化种类也就无从谈起。

南音发源于泉州,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南音历来用地道的泉腔闽南话演唱,以泉州府治的中心地带的语音为准。比如曲词“三哥听说”,“说”字必须读“雪”字音而不能唱“讲(广)”字。正因为南音是“以文化乐”、“以字音行腔”,所以本乡本土的人,唱南音较外地人来得方便,也才能唱出其他语种少有的带有许多鼻化母音的音韵。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梨园戏在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梨园戏《荔枝镜》第三出中有句“一年那有春天好,不去得桃总是空。”“得桃”的意思就是玩耍。

闽南语生存亟待保护

作为方言,闽南语的生命力日渐衰微。专家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它的传承不重视,甚至拒绝使用它。实际上,闽南语作为闽南人的母语,并不会与学习普通话相冲突。

推广普通话不意味着消灭闽南语

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远离“地瓜腔”,即使自身普通话不标准,在家也和孩子说普通话。此外,一些人歧视方言,认为说不标准的普通话掉价,是素质低的表现,因此也限制孩子学闽南语。对此,王建设十分痛心。“我们最担心的还是人为的限制,这样闽南语的传承就会越来越弱。”将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对立起来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家长不允许孩子讲闽南语,等到孩子说好了普通话,回过头来再想学习闽南语就会困难重重。“从目前形势看,年青一代所掌握的闽南语词汇越来越少,大多对闽南语一知半解,蝴蝶、蜻蜓、萤火虫等词汇的闽南语都不会讲,只能用普通话直译。”王建设说。

“方言区的人讲普通话肯定带着方言口音。”王建设说,普通话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如果不是从事教师、播音主持人等对此要求较高的职业,没必要人人达到很高的水平。“会说方言并不意味着就说不好普通话。很多方言区的孩子在普通话大赛中都能获得好名次,就是对这种错误观念的有力反驳。学龄儿童的学习能力很强。让孩子学语言的目标应该是从单语到多语发展,理想的状态是学得一种国人都能交流的语言——普通话,一种国际交流的语言——英语,同时保留母语——方言。”

保护闽南文化先要保护好闽南语

“曾经有人提议要把南音、梨园戏、高甲戏等改成普通话来唱,以便推广到全国,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闽南语承载着南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等古老剧种。如果把这些闽南文化种类改用普通话来唱,等于直接抹杀了闽南文化的艺术特色。

闽南文化的根基是闽南语。闽南语蕴藏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共同体关于历史的、现实的一切知识的总和。“保护大熊猫,单纯保护大熊猫是不行的,还得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发展闽南文化,首先要保护好闽南语。”林少川说。

林少川指出,闽南语不仅是传播闽南文化的桥梁,更是联系海内外、维系海峡两岸人民亲情的纽带。借助闽南语,还能促进对台全面交流,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意义重大。

闽南语学习从娃娃抓起

既然闽南语的生存现状堪忧,那么该如何保护好这一古汉语的“活化石”?专家认为,要保护好闽南语,首先要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孩子学讲闽南语。

破除普通话和闽南语对立的观念

周恩来总理1958年在全国政协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要学点各地方言,才能深入各个方言区的劳动群众。”

“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思想,普及知识,便于国内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王建设认为,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孩子不懂泉州方言——闽南语,等于少掌握了一种交流工具。他呼吁社会应破除将普通话和闽南语对立的错误观念,鼓励孩子讲闽南语,为他们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林少川则建议:“多发挥老人的传帮带作用,让爷爷奶奶多教孙子孙女讲闽南语,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的办法。”

大力推广南音南戏等闽南文化进校园

“闽南语传承的最好渠道在课堂。闽南语中可以找到很多古汉语的痕迹,这对学习古诗词、文言文大有助益。”王建设说,他十分赞同以保护南音、南戏等闽南文化的方式来保护闽南语,“上世纪90年代泉州开始实行南音进课堂,这样一来,学生要学会南音,就要先学讲闽南语,这是客观传承方言的好方法。”

林少川对此也表示认同。“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又荣获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文化积淀深厚。闽南语就是这多元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我们应该从保护好闽南文化的高度来保护闽南语。”

南音逐渐走进我市中小学校园。“南音教学师资很缺乏,虽然现在我市有高校设置南音专业,但每年能真正从事南音教学的毕业生还比较少。而南音传承人人数有限,年事也已高。”采访中,市教育局体卫科科长黄庆坤说,建议对传承地方文化的教学师资予以特殊政策,在编制等方面特事特办,吸引更多年轻人。

借力媒体营造讲闽南语的氛围

王建设还建议,充分重视媒体的力量,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做好闽南语的巩固。

林少川则建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推广闽南语,借助闽南民俗活动的开展加深民众对闽南语的感情。如元宵花灯展期间,可设置一些闽南语灯谜让群众猜,也可以用唱闽南语歌形式普及闽南文化。他还建议,发动社会力量开设闽南语培训班,扩大闽南语传承面。“泉州有大量外来人口,一些企业为了方便员工生活,就开设了闽南语培训班,效果不错。这样的方式值得借鉴。”

他山之石

台湾:

开展客家话能力认证考试

客家话是台湾的重要语言之一。为了让它能永续传承,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自2005年开设客家话能力初级认证考试,2012年还增设“闯通关”认证,欢迎4岁至6岁的小朋友挑战。只要是热爱客家语言文化者,不分籍贯、族群、性别、年龄、职业都可以参与认证。中小学生若通过客家话认证考试者,将可获奖学金,还可能接受记功嘉奖。而客家话传薪师的认证也将提供一定的奖励。

巴西:

制定制度加强葡萄牙语应用

葡萄牙语是巴西人的母语。巴西政府对加强葡萄牙语的应用、维护葡萄牙语的纯洁和规范非常重视,在加强国民语言素质能力、评估国民语言应用能力上有两个重要的评估测试制度。一个是2007年巴西制定的“基础教育发展指数”,其中一项就是语言的应用能力,测评对象是全国所有城市公立学校四年级到八年级的学生。另一个是“全国中学生统一考试制度”,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普考,其目标是评估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教学质量。学生自愿参加,成绩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参考。

在感受中探讨老树新生

一段时间来,“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之“感受之旅”带领读者再次领略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风采与魅力,其中有演绎悲欢世间情的提线木偶、跳动的艺术瑰宝泉州民间舞蹈、才下舌头却上心头的泉州美食、争奇斗艳的民间戏曲等等。一一说来,每个非遗项目都不陌生。然而,正是在这一次次走近非遗项目,切身感受其特色的时候,我们更客观地看清非遗项目的生存现状;在与专家、学者的探讨交流中,更坚定了我们为其保护、传承、发扬和利用集思广益的信念。

诚然,百家之言难以穷尽,但这些因交流碰撞而激发的奇思妙想、放眼国内外而搜集的经验之道,都在为泉州非遗项目——这棵老树的新生提供着阳光雨露。相信这些有益的提议,能让大家对非遗项目的发展重新审视,进而在其保护传承上创新突破,增强泉州文化软实力。

探索没有止境。结束了非遗项目的“感受之旅”,我们将奔赴关乎泉州文化生产力的“开拓之旅”,在旅途中解码泉州文化兴市的新动力。

(王蕾)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