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浸润中小学课堂
泉州市多所学校通过开展“语文微故事”、课前荐书、诵读比赛等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前五分钟,泉港一中的学生站上讲台荐书。(庄学培 摄)
核心提示
教育部网站本月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记者了解到,泉州市不少中小学将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中国戏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本报记者 曾聪虹
别出心裁的“语文微故事”
“今天语文课上开启了新模式:‘培哥讲三国’。一开始,培哥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伴随着歌声响起,各头面人物纷纷出场。等到关羽形貌出现时,同桌林婕看了我一眼说:‘同桌,快看,你就是关羽,每天脸红得像什么似的。’说完,我的脸红了,后桌的陈俊豪听了也笑了出来,应和道:‘没错!没错!’”。
这则有趣的短文是泉港一中高一七班的郑雨颖所写的《语文微故事》,她文中的“培哥”,是泉港一中副校长、语文老师庄学培。跟郑雨颖一样,高一七班的同学们将语文课上发生的趣事写成“语文微故事”,大家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经典的乐趣。
像这样别出心裁的“语文课新模式”,经常在泉港一中上演。每天语文课有课前5分钟荐书荐言,举办“倒背如流”、“背诵秒秒算”、“流水背诵”等诵书比赛,有领读、译读、通读、速读、竞读、标读等多种诵书法,撰写读后记、观后记等文章……各种特色鲜明的活动和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积极阅读、理解、消化。
“语文课一直是很有乐子的,老师让同学们摆脱以往阅读的枯燥无味!”郑江河同学如是说。
老师编书助学生理解经典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庄学培老师自己编辑了《〈红楼梦〉细读》,摘选《红楼梦》中的内容,把人物按出现先后顺序详细加注,让学生方便联想联系,并在行文中让出空间,让学生动笔写体悟。“我相信,今日之片言只语,他日终会心领神会。”庄老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语文,如学《祝福》,让学生思考祥林嫂为什么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学《活着》,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书中的真谛……
据了解,泉港一中以“绿色教育”为办学特色项目,去年秋季以来,该校高一年级依托《有效提升高中生课外阅读研究》等课题,大力践行“绿色语文”,推进课外阅读。“绿色语文”是指“环保、平等、开放”的、生活的、行动的、可持续的语文。据负责课题的庄老师介绍,一个学期来,他们向学生推荐45部课外阅读书目,学生人手一本课外名著,然后实行“书循环”,学生之间相互交换阅读。目前课题组已编辑出版《红楼细读》、《阅读美容》、《与一本书相遇》、《精神旅行》、《读书做人》、《同读一本书》等阶段成果。
此外,泉港一中还通过“学习节”活动,包括开展12场辩论赛,趣味知识竞赛、征文和经典诵读比赛等,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
戏剧、书法都是校本课程
在泉州一中,正在举行的“读书节”活动,让这所校园弥漫在经典文学的馨香中。初一年的同学们在袅袅的音乐声中,读《弟子规》、读《孝经》,欣赏经典文学的魅力。语文课前3分钟,同学们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心得体会,上台“晒”出对经典篇目的阅读理解,老师在一旁补充讲解,这种“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更加深入。
每周四下午,泉州一中都有一节经典诵读活动课,同学们在一起背诵经典、交流对经典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程度不一样,我们没有特别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以欣赏、阅读、写心得体会为主,旨在增强其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泉州一中初一年年段长何松茂老师告诉记者,接下来,“读书节”活动还将深入开展,通过诵读、默写、征文等各项评比,激励学生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无独有偶,日前,南安五中举行以“走进国学,传承经典”为主题的国学知识竞赛,此次竞赛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学国学、诵经典”的热潮。
据了解,泉州市各中小学都已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课堂中,不少学校还将诵读经典、中国戏剧、书法等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