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碧兰:传扬影雕事业 甘当学徒“保姆”
刘碧兰认真地教导学徒(施海燕 摄)
编者按
劳模精神,就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劳模精神,就是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劳模精神,就是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劳模精神,就是只讲付出多少,不计得失多少……泉州台商投资区大开发、大建设的热潮中,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中,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建功立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结合该区“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开设“劳模精神”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展示劳模风采。
核心提示
她把自己当成“保姆”,手把手地将技艺传授给学徒;她不断地摸索、创新影雕技能,使之能与时代同步;她已为影雕事业培养了300多名影雕技工,期待今后能再培养更多的人,来共同传承和发扬影雕事业。
她就是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著名影雕大师刘碧兰。目前,她仍然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的刘碧兰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将她积累了四十多年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新一代的影雕人。
□本报记者 吴志勇 施海燕 通讯员 梁洁琳
甘做徒弟的“全能型保姆”
在刘碧兰劳模创新工作室门外转角,几步之遥的距离,就走到了另外一个房间。这是刘碧兰以及学徒们平常的工作场地。虽已年过花甲,但刘碧兰在影雕事业上依旧是亲力亲为。在她看来,影雕工作是慢工出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
即使学徒早已将影雕的技术了然于心,但是每天刘碧兰还是会出现在工作间亲自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甚至是亲力亲为。“今年是马年,有客户指定要了马儿的形象,我们就要照着图纸来雕刻,做到严丝合缝。”刘碧兰一边说道,一边拿起了工具手把手地指导学徒,“你瞧,这件作品貌似已经完成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
“刘阿姨是个难得的好老师!”这是32岁的学徒苏珊萍对刘碧兰最深的印象。来自惠安的她16岁时就来学艺。当时,她连工具都握不准,全靠着刘碧兰手把手带起来。从对影雕一无所知,到现在她能“敲”出这纷繁的影雕世界,现在她早已成了“全能手”。
“带徒弟是比较辛苦的,我作为师父就是一个全能型的保姆,饮食起居都得料理好。你想想,很多学徒们刚来的时候都才十几岁。”刘碧兰说道,“我是一名劳模,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徒弟教好。即使徒弟没有成为大师,但他们至少可以养活自己,不会让社会多一个负担。”
亲授细节刻画技艺
从艺四十多年来,刘碧兰最为擅长的就是被大家公认为最有难度的人物雕刻,而且让雕刻师畏惧三分的眼睛雕刻是她的拿手绝活。不论是妙龄女子的剪水双瞳,还是英雄人物的炯炯大眼,都能在她的巧手雕琢下熠熠生辉,栩栩如生。由于她在雕刻人物肖像方面的特长,她创作了大量我国国家领导人及世界政要的影雕肖像,甚至还被外交部选为外交礼品。一直以来,她把人物雕刻中的独特细节刻画手艺认真地教给学徒。
近年来,雕刻手法已经从纯手工、手工(电动结合手工)快速发展到激光、喷砂、专用设备等各种机器化雕刻。她也逐渐摸索适应,“现在我们用的很多雕刻工具都是电动的。它和手工相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不过,她也表示道,机器永远不能百分之百代替手工,“因为手工雕刻有它独到的优势,就是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精准、更具神韵、更富立体感。”
为了更好地发展影雕事业,目前,她正考虑将机器和手工两种雕刻手法融合在一起,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带出300多名影雕技工
一路走下来,刘碧兰带出了300多名影雕技工,多人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跟苏珊萍一样,十年如一日,每位影雕技工都是经过她手把手的锤炼带大的。
刘碧兰笑言,培养一个影雕人才不容易,因为影雕整个雕制过程要求很是苛刻,要通过调节上万个细微针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实变化来表现图像,是一项比较适合女工从事的细活,只有心灵手巧的、有耐心的人方能胜任。
“今后,我想跟一些学校联系,鼓励他们的学生来实习,让他们体会影雕这项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期待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只要有人肯学,我就带。”她坦言,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的技术骨干,才能共同将影雕的工艺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