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大师工作室 实施名师带徒制 提升产品附加值
“大师经济”的德化样本
近日,在佳美集团的展厅,法国赛弗尔瓷器公司总裁戴维先生和设计总监瓦莱丽娅女士对德化陶瓷大师的作品高度赞赏。
东南网5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通讯员 寇婉琼 文/图)“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这一句话无疑道出了德化白瓷工艺之高和材质之美。但近年来由于国内人力成本与陶瓷原料价格大幅提高,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德化出口瓷器风光不再,德化陶瓷产业徘徊于“做大”与“做精”的十字路口。
令人欣慰的是,德化县大力实施“人才兴瓷”战略,创建大师工作室,成立大师创作团队,依靠专业院校的传授和民间师徒制传授传承陶瓷技艺,让陶瓷人才薪火相传,“大师经济”风生水起。
如今,德化县有“国字号”大师5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4人,省工艺美术大师36名,省陶瓷艺术大师49名。他们中有的成为传统佛像、现代瓷雕制作的标杆,有的开辟了“中国白”、“富贵红”等新瓷种,有的将“日用瓷艺术化”的理念发挥到极致,成为收藏界、拍卖会、市场的热门……
大师作品 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2008年到2013年,短短6年间,德化陶瓷产值从68.96亿元增加到150.12亿元。然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潜藏着隐忧。
近几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下滑导致海外市场急剧萎缩,同时国内人力成本与陶瓷原料价格大幅提高,很多出口瓷器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
“随着不可再生的高岭土价格的不断攀升,走高端化发展之路,在‘做精’的基础上‘做大’,已成为德化瓷器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省陶瓷艺术大师张南章认为,要“做精”,就要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艺术、文化、品牌附加值;“做大”有两个层面,一是总产量大,一是总产值大。要“做大”,就要让大师群体形成聚集效应。
德化瓷器80%以上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当今世界知名陶瓷品牌多在欧美。贵为“中国瓷都”的德化,却没有一个享誉全球的陶瓷品牌。换言之,德化瓷器在全球市场中未能发挥其区域“品牌效应”。
从全国收藏市场看,德化陶瓷尚未成为一个主流品种。相对于景德镇、宜兴、龙泉等瓷器“大腕”市场价格的整体飞涨,德化陶瓷市场表现较为平淡。德化收藏家协会会长陈明良认为,德化白瓷在国内收藏市场上的热度、价格,与其制作工艺和世界声誉不相符合,形成了较大的落差。但他预言,“这种落差”也许就是今后收藏爱好者的机会。
近年来,德化瓷收藏市场特别是大师的作品在不断升温。2005年12月上海博海拍卖会上,明成化年间的德化窑双耳香炉拍出187万元的高价,引起世人关注;2009年在中国瓷都德化窑陶瓷名家名作展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坐莲观音》拍得45万元。2010年,福州一场拍卖会上,已故大师许兴泰的生前代表作之一《渡海观音》,更是以260万元创下成交纪录。
与此同时,德化瓷器在海外拍卖市场上价格也频频走高。2012年伦敦邦瀚斯拍卖行拍出的一件明代“何朝宗印”印章观音像,成交价为52.9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34.58万元),创下了德化白瓷拍卖之最。
最近德化陶瓷大师触“网”,吸引了全国各地陶瓷收藏爱好者眼球。在天猫平台上的戴玉堂旗舰店内,有一个“名作收藏”的版块,汇聚了苏清河、苏献忠等陶瓷大师的部分代表作。其中,苏清河的手签作品“披坐达摩”陶瓷雕塑售价达到50万元。
“大师作品最能体现德化陶瓷工艺水平,透过大师作品传递德化陶瓷的文化和技艺,带动德化陶瓷整体影响力的提升。”德化县副县长翁坤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