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工艺考究费时耗力 “潘山木雕”的传承与困惑

qz.fjsen.com 2014-07-18 17:09:44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作为省级非遗绝技,“潘山木雕”工艺考究,微至毫发,但这门市场开拓顺利的“老祖宗的手艺”,因费时耗力难得年轻人青睐,传承乏人,当地正通过名人带徒、入校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使古技“续流”

“潘山木雕”的传承与困惑

“潘山木雕”在一刀一锤间蕴藏着对艺术的尊重,对古技的传承。

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 陈小阳 实习生林晴佳 潘焱艳 郭雯雯 文/图)潘山村是闽南有名的“木雕之乡”,在这个400多户总人口1700多人的村落里,诞生了省级非遗绝技“潘山庙宇木雕”。这门历史底蕴深厚的民间技艺,在顺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承难题。

去年,晋江东石镇始建于宋嘉定九年(1216年)的南天禅寺,凭借三尊形神兼备的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近日,记者到南天禅寺采风时,发现该寺正在重建的天王殿已初具规模,殿宇峥嵘,飞檐斗拱,建造工艺精湛;内外装饰繁缛精美,梁枋间活灵活现的狮兽、人物、花鸟等坐斗和饰件,以及玲珑剔透的莲花垂拱和形状多变、令人眼花缭乱的藻井等,都集中展现了闽南庙宇装饰的高超技艺。

仔细打听一下,我们才知道这座大殿原来就出自东石镇潘山村的匠师之手。据福建省艺术馆专家谭雪刚的调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山村中从事木雕工艺的劳动力就达200多人,木雕工艺成为潘山村的主业之一。最近30年来,潘山村受邀为台湾修建了200多座庙宇,打造了数不胜数的精美庙宇木雕,“潘山庙宇木雕”因此声名显赫,并于2012年被列入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雕刻艺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后,技艺日臻成熟。一刀一锤间,都蕴藏着华夏子孙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精神。潘山木雕也不例外,它那考究的雕刻工艺,微至毫发的细节展现,都把潘山人对艺术的重视,对品质的高度追求,展露无遗。据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银聘介绍,潘山庙宇木雕的传承能够追溯至清代晚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潘山庙宇木雕质量上乘,工艺精良,在我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享有盛誉,坊间目前流传有“崇武石雕,潘山木雕”的说法。

近几年,潘山庙宇木雕在开拓市场方面进展顺利,其木雕远销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实际上,在长期的行业探索和经验累积下,潘山人如今已不仅仅在木雕方面拥有非凡人才,在古建筑设计、绘图设计、彩画、油漆安金、木工安装等方面,同样卧虎藏龙。

不过,和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潘山庙宇木雕也正在遭遇传承乏人的困局,当地年轻人对这门“老祖宗的手艺”热情并不高。“对于庙宇木雕来说,没有捷径可走,想要练成这门技艺需要长年下苦功才能有收获。年轻人嫌这工作太辛苦又枯燥,都不爱学这门技艺。”郑银聘苦笑着说道。他担心潘山庙宇木雕会在未来出现“断流”现象,他表示,目前潘山村正通过联系民间工艺名人带徒,培养技术骨干和木雕工艺人才,以及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来使潘山庙宇木雕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

□本报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林晴佳 潘焱艳/文 记者 陈小阳 实习生 郭雯雯/图

工艺细腻考究,让人惊叹。

历史悠久

百年技艺口传心授

晋江潘山村从它的庙宇木雕传承历史来看,已有一两百年之久,可谓底蕴深厚,其在木雕技艺方面超越了大多数地区。

自古以来,泉州在古建筑营造方面辈有人才出,如王益顺、张木成、李周、蒋仁文等,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师级人物。另一方面,闽南传统建筑业早期多属家庭型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或父子相携,或师徒相从,其技术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教材读本和图纸,这就使得行业人才容易集中出现在某一区域,如崇武溪底的大木、石雕,惠安五峰的石雕等等。

据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银聘称,就他所知,目前潘山庙宇木雕能追溯到的祖师级人物是柯子庆,他生于1899年,一直以木雕工艺作为其谋生的手段。而据福建省艺术馆专家谭雪刚的调查,柯子庆家族世代都以木雕技艺为业,最早可上溯到其六世祖。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潘山木雕的真正祖师爷是谁,已经难以说清。

郑银聘告诉记者,柯子庆将其庙宇木雕工艺传授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柯贤成和柯贤兴,这两人后来都成了雕塑大师。郑银聘自己从14岁开始,师从柯贤成、柯贤兴,学成之后便在泉州民间从事寺庙雕塑,距今已经几十年。除柯贤成、柯贤兴外,在郑银聘的记忆中,潘山村老一辈较出名的手艺人还有擅长雕刻的“涂忠师”、“狗师”,负责木工的“流水师”和“老高”。“老艺人都很值得尊敬,如果没有他们的口授心传,潘山庙宇木雕工艺也不可能流传下来。”

藻井的“蜘蛛结网”构造,精致华丽。

雕技精湛

充满梦幻色彩的木雕

众所周知,建造一座庙宇并非易事,从规划设计,到建造施工,工程量浩大。人们习惯于赞叹寺庙的高大宏伟,却常忽略其涵养的建筑艺术之丰富,雕刻工艺之复杂。

在晋江东石镇的南天寺天王殿,当我们踏着撒有木屑的地板,抚摸门扇上精致的雕花,欣赏精准榫合的斗拱,仰望那充满梦幻色彩的藻井时,不能不为潘山庙宇木雕技艺所折服。匠师们利用不同木料的纹理和特性,运用劈、削、雕、剔等各种手法完成的佛像、门神及花格、门窗、屏风、龙柱、壁堵、龙柱等系列庙宇作品。这些作品刻工细腻、布局丰满、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令人赏心悦目。

据谭雪刚介绍,潘山庙宇木雕的主要雕刻技法有三种:圆雕法,即立体雕,主要用于仙佛、罗汉等人物;浮雕法,主要用于门神及屏风等作品;镂空法,主要用于龙柱等作品。木雕制作过程包括工程设计、精量尺寸、木工取材、贴图、雕刻。其中,雕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分为打坯、修光、开面、磨砂、上色(包括敷彩、安金)。

木雕是传统建筑重要的装饰手段,常用于门楣、外檐、托木、椽头、垂花、狮座等处。员光是位于步口通梁下面的大块雕花,起到稳定梁架的作用,多以花草人物为题材。托木是位于梁下的三角形连接构件,类似于雀替,常常做木雕装饰。垂花又称吊筒,是位于檐口下面不落地的柱子,其末端常常雕成花篮或莲花的样式,故也称为吊篮。狮座是位于步口廊的通梁上面的构件,起到加固稳定的作用,通常整体雕成狮子的形象。

这尊作品名为《龙的传人》,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开拓市场

台湾客商

曾组团前来考察

潘山木雕质量上乘,工艺精良,在业界逐渐形成口碑,订单不断增多,除了销往我国台湾之外,潘山木雕还远销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地。

据郑银聘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潘山庙宇木雕就非常兴盛,当时许多华侨回国盖大厝,“华侨厝场”成了匠师们比拼实力的一个重要舞台,谁都想在这里展现自己最厉害的本事。相互切磋、相互观摩也使得各自技艺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上世纪60至80年代,当时庙宇不兴,潘山庙宇木雕工艺无用武之地。幸运的是,木雕工艺并未因此绝迹,一些敏锐的潘山木雕工匠开始慢慢转向雕琢花版制作闽南传统样式的眠床。产品在市场上得到畅销后,一时仿效者甚多,村中从事雕琢花版眠床的多达100多人,潘山木雕工艺也因此避免被荒废。

改革开放后,以郑银聘为代表的潘山匠师,开始寻求庙宇雕件订单的突破口,起初这些木雕产品都是从厦门出口。后来经漳州龙海白礁慈济宫介绍,台湾的寺庙陆续派人来潘山村洽谈业务,为庙宇进行雕塑。1984年后,台湾客商甚至直接组团到潘山进行考察,看中哪家厂后直接签约。通常所有庙宇构件都是在潘山村完工,然后再运到台湾当地组装。

创新求变

精美藻井

古艺新姿

在细节处下功夫,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结合起来,更显技艺之精湛。

藻井,向来被视为木造建筑中一项繁琐的装饰技术。庙宇屋顶的那一小块地方,若粗心,也极少人会留意;若用心,成就的便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潘山人看来,藻井最能体现功夫,是不可轻易忽视的细节。

郑银聘介绍说,藻井形状有好几种: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鹅蛋形的。在我们参观的南天寺,天王殿中的藻井融合了三种不同的形状——四方形、八角形、圆形,依次自下向上更替,逐层缩小,穹顶正中则是一朵莲花的造型。这样相嵌入榫的藻井造型被喻为“蜘蛛结网”。藻井最下层的四个角上都各有着一尊飞天乐伎像,美不胜收。“这些神像从地面看上去显得很小,其实每尊都有1米半长。”

像这样的藻井,都是在传统藻井结构造型的基础上,再做改良与创新。那逐层缩小向上回旋的结构造型给人高远深邃之感,其雕刻之细腻,嵌榫之精准,能让人流连驻足、过目难忘。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潘山人代代相承的传统。“我们正在尝试一些基于传统工艺上的创新,很多木雕构件都是我们自己画图,自己打造出来的,绝对原创。”郑银聘自豪地说。

南天寺的天王殿殿宇峥嵘,飞檐斗拱。

传递古韵

八旬泥水师

参建百座寺庙

建造一幢闽南古建筑需要多个工种配合: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这些工种的结合,才能造就古厝的韵味、庙宇的精美。

泥水师傅陈文焕今年已经80岁了,说起老本行“石土司”,老先生言语中洋溢着快乐。打小师从家中长辈学艺,这是不少老一辈民间工艺人普遍的成长经历。陈文焕14岁开始随师学艺,从此专注石土造型60多年,参与了上百座寺庙的修建,其中光安海的龙山寺,他就做了13年之久。

永和的民间画图师傅詹国淡,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对画像很感兴趣。他从事画像至今有三四十年了,为许多寺庙、宗祠绘制了各种祖公像、佛像、观音像、关公像等,在我国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他的作品。画的神像种类不少,数量也多,但每一幅都不雷同,要做到这点,着实不简单。

据介绍,在业内,绘图、设计的张莲顺,彩画的张世明,雕刻的郑培元、郑鲍叔等人也都是佼佼者。

架构整体的木作,敦厚浑圆的石柱,精美的木石雕,精巧的堆剪泥塑,惟妙惟肖的神像,这些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匠师们的心血,也只有当这些作品完美组合后,方能淋漓尽致地体现闽南建筑的古韵特色。

木雕作品立体感强,令人赏心悦目。

传承困局

古老工艺期待光芒再绽

木雕精美,古建迷人。然而,正如其他传统工艺,潘山庙宇木雕同样面临着传承乏人的困局。

潘山木雕本是东石镇引以为傲的产业,在当地雨具塑料业、纺织服装业已具规模的现在,木雕却逐渐出现技术人员流失、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郑银聘对此也不胜唏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算是潘山村木雕行业的一个鼎盛时期,几乎人人都会用雕刻刀,从事木雕工艺的人有半个村,然而很多雕刻匠人后来都转行了。“木雕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与练习,耗时长,也颇费心力。年轻人很少有能静下心来学的,即使有学成的,之后也因为种种原因而转行了。”说到这里,郑银聘不无担忧。“木雕虽说是苦了点,但是这门手艺收入尚可,足以养活自己。”

“庙宇木雕是一门民间雕刻艺术,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追求和审美情趣。希望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郑银聘说。

在观看欣赏潘山木雕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这门传统工艺的魅力,能感染更多的人,特别是年青的一代。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保护与传承潘山木雕,使这古老工艺光芒再绽。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