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一座闽南古厝的传奇:历经70载风雨依旧美轮美奂

qz.fjsen.com 2014-07-30 08:28:55 梁白瑜 姚德纯 施由森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福兴堂一角

耕读传家恪守祖训

“遵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俭;孝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福兴堂里20多副对联中的这一副言简意赅地传递着家训:勤俭、耕读。

自1986年李鸿良率领众儿孙十几口人搬进李家大院,他们珍爱着这座凝聚李家人心血的大宅。

“从17岁起,我就常随二叔去泉州、福州经商。开始建福兴堂时,我回家协助三叔,平整土地运土时,我负责称土、记工、看工地。开始建造后,我负责100多人的伙食。”李鸿良说,后来,因事业发展,李鸿良与家人移居上海。上世纪60年代,李鸿良一家迁回岵山,但此时福兴堂属公有。李家就在临近的旧房子中暂住。这一住就到1986年。

“搬进福兴堂之后,我们发现几十年没有维护的大院有了许多破损之处。”李鸿良的儿子李明亮说,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修补,“虽然我们不太懂这些木雕、石雕、砖雕,但是它们肯定是难得的艺术品。我们李家人有责任保护这座古厝,将先人乐善好施、爱国爱家的品行世代传承下去。”

李鸿良与他的子孙们谨守家训,后代中读书的有之、经商的有之、种田的也有之。近几年,福兴堂越来越被重视,2013年初还被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李家子孙十分引以为傲。

一位游子的“福兴梦”

李晓辰也姓李,却与福兴堂的李家没有血缘关系。“我是随母姓,我父亲是岵山人,姓陈。”一个夏日的午后,这位头发已花白却对福兴堂、对岵山古镇倾注全部心血的52岁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谈起了他的“福兴梦”。

李晓辰的父亲出生在岵山镇塘溪村,年轻时去新加坡谋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回国赴延安从事翻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定居。虽然离乡多年,但是永春岵山的山山水水一直萦绕在老人家心头,甚至连祖籍杭州的夫人也在临终前嘱咐儿子要带她的骨灰回岵山安放。

2008年,李晓辰带着母亲的骨灰回到岵山。“那趟回来,有人带我到福兴堂去转了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出生于北京、曾参与丽江古城以及天津新区滨海航母主题公园设计的李晓辰惊喜于家乡的古朴与美丽,他再也舍不得离开这方土地,“这里是我的故乡,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保护得更好”。

接下来的两年,李晓辰走遍了岵山镇核心区的六个村落,用他的话说叫“用双脚感受每一寸故土”。同时,花了2万元买来相关书籍,“给自己充电,为自己补上闽南文化这一课”。然后,他毅然辞掉北京的所有工作,带上500万元积蓄回乡成立福建爱地投资有限公司,并开始着手邀请各界专家、学者来岵山镇考察调研,以更好地保护好传统村落原有风貌和历史格局。

“我们聘请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团队对岵山核心区六个村的古民居、名木古树开展普查,并编制古镇综合保护发展规划及闽南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等五个专题研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开展闽南文化活态区课题研究,以保护岵山古镇的原始形态风貌。”而最早吸引李晓辰的那栋福兴堂成了他无数次造访的大厝,“我带过很多专家到过福兴堂,他们也一致认为就单体民居的精美而言,福兴堂可谓‘中国古典工匠的绝唱’。”

6月30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回到永春参观福兴堂时,连连赞叹:古厝中西合璧,工艺十分讲究,是闽南建筑的典范。

“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李晓辰说,在与著名学者冯骥才探讨后,更坚定了他保护好家乡古民居的决心。他的“福兴梦”远不止是保护一座福兴堂,还包括保护岵山18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树、350多座明代至近代的闽南传统民居以及岵山的传统民俗、饮食等。让他欣慰的是,如今,岵山镇已经决定,将来把福兴堂作为闽南建筑艺术馆,向游客展示闽南独具特色的建筑构造艺术与雕刻艺术,留住游子们的乡愁。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