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庙
张坂镇崇山村山兜自然村的曾氏家庙建祠六百多年来,几经修葺,风貌依存。曾氏家庙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筑风格,是研究明代闽南建筑技艺和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记者郭慧杰 陈智勇 通讯员吴镇国)
家庙富有明代建筑特色
山兜曾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家庙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燕尾脊、抬梁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面积约185平方米,由门廊、下房、天井、厢房、祀厅、灵龛组成。大门两边是古祠遗留下来的麒麟石浮雕,东西看埕堵为白石雕花,上部为青石浮雕,正面青水红砖。大门两旁有泉州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渊源流九洲”,展示了曾氏族裔流布中华的宗族风貌,也鞭策曾氏族人不忘祖训,谨遵“吾日三省吾身”的人生处世哲理。另外,祀厅的石柱也有多副对联,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曾氏的历史源流和丰功伟绩。祀厅正上方有方《兄弟进士》匾额,是为明代曾承芳、曾伟芳荣登进士而立的。厢房后梁两旁有《文魁》、《武魁》的匾额,横梁两侧是《节孝》、《优元》匾额。
据曾氏家庙理事会会长曾福生介绍,家庙原址是在村西,明朝嘉靖年间,丁未进士曾承芳把家庙迁建到如今的位置。2006年,经惠安县人民政府考查,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家庙历史上曾多次修葺,1921年由曾氏后裔曾玩水独资进行屋盖翻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华侨曾成溪捐资进行油漆翻新。然而因长期风雨剥蚀,家庙的屋面已经破漏,墙体出现变形,已濒临倾塌。”曾福生介绍,村里于2012年年底成立曾氏家庙重修筹备组,宗亲们慷慨解囊,汇集了180多万元资金,重修家庙,工程于2013年竣工。新修葺的家庙在保存明代建筑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建筑艺术,把地基与屋面各抬高三十厘米,让家庙显得格外壮观,金碧辉煌。
家庙之北,有一座大山,名叫龙山。山上有多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字迹清晰,遒劲浑宏,大都出于明朝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是临近峭壁的“相府裔居”、“宋丞相鲁国公宣靖曾公亮之后居此里”等珍贵石刻,更是令村民们引以为荣。往东不远处“绣衣里”石刻,是明进士曾承芳所题,意指此村为士官辈出之处。东北洼谷处的清水岩,是曾承芳早年读书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间石室,“扣之空窍递答,镗然有声。绝顶有泉,澄澈不涸。”指山洞中有一石钟,扣之声音远扬,回荡空谷,所以曾承芳在山洞石壁上题刻“玉涧天音”四个字。在西部岩坡间有“活水源头”四个斗大楷字,泉水流过活水源头,在山兜村前汇成一条清溪,灌溉着片片良田。所有这些石刻簇拥着曾氏家庙,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物群体。
人才辈出 兄弟进士精神源远流长
山兜曾氏于明洪武元年,由五十四世沂公自南安白石移居于此。沂公总共生了五个儿子,他们是均进、均毅、均贤、均礼、均智。五兄弟经过繁衍生息,先后移居山柄、黄岭、仑前、城关北门、龟山头。所以这个家庙,也是六村曾氏后人的共同家庙。山兜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不少人才。在明清时代,出过五名举人,二位进士。特别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承芳、万历年间进士曾伟芳,都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政绩显赫,深受百姓爱戴。
据清嘉庆版县志记载:曾公承芳,祖居埕洋铺大山兜,明嘉靖丁未年会试荣登进士,驰誉遐迩。入仕初,选为鄞县令,他廉洁为官,改革弊政,率领百姓,抗击寇匪,鄞县人立祠以颂其德。末巳,奉表称旨,上赐其金艮,芋麻织品,并提升为监察御史。离任之时,鄞县百姓夹道欢送,曾承芳只带了仆从、随身行李和三箱书籍,被人称为“三箧御史”。曾承芳在任期间常常为受冤百姓昭雪枉情,同情贫苦百姓,受到世人称赞。一次他告假回归故里,遇到倭寇捣毁城郊,百姓惨遭屠杀,暴尸沟渠,疾疫流行。曾传芳深表同情,就自己掏钱派人收埋尸体。当地百姓感恩其大德,在皇华驿口,刻碑铭事,以表恩情。
曾伟芳则是明万历十七年登进士,先后受命为刑部主事、兵部武选司郎。他对国家漕运和设立太子等诸多大事,上疏朝廷,甚得朝廷内外赞许。万历甲午年,曾伟芳奉旨出京主持广东乡试考场,在了解有不法之徒买卖官职,他查明案情后,立即下令逮捕法办,并上奏朝廷备查,纠正考风考纪。尔后,曾伟芳到宁夏为官,他爱民如子,清廉勤政,刚正不阿,政绩斐然,被提升为武选郎中。
曾承芳和曾伟芳两兄弟的爱民如子的为官经历,为家庙确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史证。他们兄弟俩的高贵品质成为曾氏族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家庙将同祖共宗的曾氏族裔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移居海内外家庙曾氏族人的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