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海上丝路”泉州缘

2015-02-06 15:04:5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从泉州登岸,在中国游历。他在游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伟大文明,并称泉州是世界最大之港。

高僧传道解经的圣地

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

公元565年,印度名僧拘那罗陀在刺桐港九日山的延福寺,一边翻译着《金刚经》,一边等候季风,南航马来半岛。这件事情,被史学家当做泉州海外交通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刺桐港,就是现今福建省泉州的古称。

南安市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的叙说,让人依稀可见当年九日山下延福寺众僧来闽传扬佛法的盛大场面。从晋代到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第三次设置武荣州,州治由丰州城迁址今泉州市区(丰州是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海上丝绸之路遣舶祈风祭典之地),而建于西郊风景秀丽的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自然是吸引了大批高僧名士。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挂锡翻译佛经。

彼时,梁武帝派使到扶南,访求名僧和大乘诸佛经,拘那罗陀欣然应邀来华传教,随带经纶梵本240卷,于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八月到达南海郡(今广东南部),继而北上,直抵晋安(今南安),从丰州金鸡港上岸,住南安九日山延福寺3年,讲佛、播道、译经。作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拘那罗陀,在华期间共翻译佛经49部、142卷。而此时翻译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共有6种文字的译本,九日山上至今犹存拘那罗陀“翻经石”古迹。

据胡家其介绍,九日山是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闽南文化发祥地,而拘那罗陀来南安则是泉州与海外交流的最早历史记载。这也是闽南宗教史上的一大标志性事件。此后,他又辗转各地,传播佛法。

泉州基于海洋文化的包容胸怀,让更多的宗教在此落地生根。从元朝开始,许多欧洲传教士来到泉州传教,明清时期来泉州传教的欧洲人更多。

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传教士赫雷德从马尼拉乘西班牙的船来华,在泉州3个月,在他的著作中记载泉州人已种植玉米。

从天启六年至崇祯十二年(1626—1639年),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九进九出泉州,与泉州地方官、士大夫、教徒广泛交游,有名字可考的约65人,与大学士蒋德璟、黄景昉、苏茂相、何乔远交游较深。他们为艾儒略的著作写序,赠诗艾儒略的有何乔远、张瑞图等。何乔远赠艾儒略诗,对他给予很高的赞扬:“艾公九万里,渡海行所学。其道在尊天,岂异洙泗躅?”“维此艾公学,千古入旸谷,吾喜得斯人,可明人世目。”

艾儒略在泉州,许多人受洗入教,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明末泉州有13所教堂,都刻艾儒略的著作,可见他在泉州的影响之大。艾儒略在泉州时,泉州先后发现4块十字架石刻,使得“入教者愈众”,对艾儒略在泉州的传教活动起了促进作用。明崇祯八年(1635年),意大利耶稣会士聂石宗入闽,在泉州登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