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院”里老人“晒幸福”“除了洗个碗,啥都不用干”
为当月寿星过集体生日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随着敬老之风劲吹,这句话对于不少老人来说已经不成立。在晋江磁灶大埔村、下灶村以及南安眉山乡观音村等地,敬老院里不仅有免费的三餐,有的还是全托全免,住的用的都免费,并且医生定期来义诊,成了老人们名副其实的“幸福院”。这里休闲健身设施齐全,闲暇之余聊聊天、打打牌、看看报纸、上上网,还可以到户外散步、打球、听戏,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可滋润了。
样本1
晋江大埔全托全免敬老院
吃住用都免费,每月过集体生日
生活忽然带着不可思议的善意,来到72岁的李玉英面前。这个苦了大半辈子、没了丈夫又痛失亲儿的老人,住进了晋江磁灶大埔敬老院。从此她过上了“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洗一只碗”的幸福生活。
拎包入住 房间设紧急警报器
2月5日,天气有点阴冷,李玉英和71岁的室友翁淑惠都不愿意离开房间。两人靠在沙发上,电视里正播着一出古装剧,她们边看边等着开饭时间。
上午10点多,李玉英回过一趟家,又回了敬老院。几乎每天,她都会回家走走,尽管这时候家里多半没人。十几年前,二儿子和老伴先后去世,李玉英开始带着孙子一起过。种过田,也到瓷砖厂打过短工,直到六十几岁,再也做不动粗重活了,她才终于停歇。所幸,孙子如今已长大成人。李玉英还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如今的她算是儿孙满堂,生活也不用发愁。但儿孙们虽然就在附近工作,却也总是早出晚归,家里常常就李玉英一个人。
“没想到有一天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啊。”大埔敬老院始建于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投入使用,耗资1500万元,是村里集体自筹资金。敬老院对本村年满70周岁的老人免费开放,李玉英去年搬进了敬老院,家里人也放心了不少。敬老院里各项设备一应俱全,目前有101间房间,220张床位,两种房型。一种是夫妻房,另外一种是三人间。李玉英和其他单身老人一样,住的是三人间,和谁住,他们可以自由组合。房间里摆放着三张床,还设了一个小小的客厅,有沙发茶几和电视,卫生间、热水器、电话也一应俱全。房间内和卫生间里,还分别安装了一个紧急警报器,万一他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一按下警报器,监控室马上就能知道情况了。
“在这里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洗自己的碗。”李玉英这么觉得。
老人们休闲活动丰富
半个月进补一次 每周两次义诊
但是在李玉英的室友翁淑惠看来,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住在一起的人要互相体谅。老人们现在算是过起了集体生活,小到看什么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开灯,一举一动都会互相影响。她们很快领悟到,包容和体谅也将直接影响她们的幸福指数。
“还有哪里能像这样生活?”翁淑惠2014年正月刚刚符合条件搬进敬老院,她心里很明白:“孩子们有孩子们的事,有时他们的确也照顾不到,有了这个敬老院,老人们也不怕没有依靠。”
平时,一日三餐有食堂专业的师傅准备。敬老院为每一位老人都准备了一套碗筷餐具,有各自的标签和编号,放在相应的橱柜里。没来吃饭的时候,老人只要把属于自己的编号牌挂出来,食堂师傅就会相应减少饭菜量,以免造成浪费。每天,食堂师傅会根据情况变换各种菜色。每半个月,还会炖点羊肉、鹅肉等,为老人们进补一次。每个月,也会为当月生日的老人集中过一次生日。
在这里,吃的、住的、用的,都免费。楼下的洗衣区,有洗衣机,需要就可以使用。每周两次,镇上卫生院的医生会到敬老院为老人们义诊。
室内有农家书屋 室外有大球场
看起来,敬老院的生活没有什么可愁的。自2012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220张床位的容量,如今已经有183位老人入住。此前,敬老院规定年满70周岁、生活可以自理的本村老人可以入住。但现在,规矩根据实际情况默默在改变调整。“有些老头子70周岁了,老伴还没有,总不能把老伴一个人扔在家里啊。”翁淑惠这样理解。
76岁的吴声堂和68岁的妻子曾琼花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夫妻俩也儿孙绕膝,退休后却干脆一起住进了敬老院,乐得清闲。两人无聊时,便到一楼多功能活动室,吴声堂跟男村民一起打牌,曾琼花则围在女村民身边看她们玩四色牌。多功能活动室内,大多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牌的老人。如果不喜欢打牌,隔壁就是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内,几个老人正聚在一起看报纸,房屋两侧的墙壁上,几个大书柜里,满满都是各种图书,可供老人们取阅。书屋与电子阅览室紧挨着,电子阅览室内几排电脑,这是面向全村开放的。志愿者们有空时,也会到敬老院来教老人们上网。
天气好的时候,吴声堂会和老伙伴们一起到室外走走。室外有健身路径、门球场、凉亭,他们可以散步,也可以打球。甚至,占地20亩的敬老院内,连戏台和寺庙都有。
农家书屋内,几个老人正聚在一起看报纸。
样本 2
晋江下灶村
一村三个敬老院 八成家庭曾捐款
每天早上八九点,只要吴友景在村里,不管正在忙什么,他都会停下手头的工作,赶往村里的流芳敬老院。他要为每天到这里来食用免费午餐的五六十位老人掌勺做饭。这位已有二三十年经验的厨师,自敬老院2012年投入使用以来,几乎每天都在敬老院义务掌勺。
义务厨师 老人自发轮流洗菜
流芳敬老院坐落在晋江磁灶下灶村霞流芳自然村,是一幢三层半的房子。一楼是厨房和餐厅,二楼是活动室,老人们可以在里面打桌球、健身,也可以在阅览室看书读报。三楼放置了42张床铺,供老人们午休,需要时也可以夜宿。
敬老院每天为村里年满60周岁的老人提供一餐免费午餐,下灶自然村103位符合条件的老人,每天来用餐的有五六十人。吴友景的任务,就是让这些老人吃上营养可口的午餐。早上八九点,他就会从家里出发,到敬老院时,菜已经洗好了。
每天,另一位老人吴明钦六点多就会起床,烧好开水,让随后到来的其他老人使用。稍后,两位60周岁左右的老人,会自发轮流来洗菜、打扫卫生。要是过了70周岁还想帮忙,那也会被拒绝,老人们会开玩笑:“年纪那么大了,歇着呗。”
“海水有那个心,想让老人们生活好一点,在敬老院做起爱心食堂也不容易,我们也要做一点自己能做的。”吴友景口中的吴海水是当时下灶行政村的村支书,就是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流芳敬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吴友景本来就是个厨师,行走在周边村庄帮人“办桌”已经二三十年。现在,只要他不外出“办桌”,就会到食堂帮忙,分文不取。两三年来,几乎天天风雨无阻。万一他有事走不开,那也没关系,会有其他的老人顶上。每天看看有多少老人吃饭,老人们想吃什么,在心里定好菜色后,打电话到村委会,村委会会有专人买好菜,然后送到敬老院。菜式每天都不一样,菜单一周一换。
定期体检为老人量血压
红白喜事 家家户户捐款成观念
敬老院的负责人吴孝明告诉记者,霞流芳自然村的青壮年多外出经商或者务工,留在本地的也大多早出晚归,很多老人都成了空巢老人。不管是上街还是做饭都很不方便,没有伴又显得孤独。考虑到这些情况,当时的村支书吴海水筹建了敬老院。敬老院总投资200多万元,除了政府部分补助外,绝大部分靠各自然村自筹经费。当时,村两委带头捐助后,再发动社会各界乡贤捐款维持至今。不过,这几年来,捐助敬老院也渐渐成了霞流芳村家家户户的意识。
“谁家有红白喜事,满月宴、周岁宴、婚丧嫁娶,或多或少都会捐款给敬老院,给老人们加菜。”吴孝明带着记者看了公布在食堂小黑板上的1份当月捐款芳名录,上面的捐款额从三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他初步统计,霞流芳自然村有一百四五十户人家,至少有80%都曾给敬老院捐过款。
简办红白喜事,成了越来越多村民的共识,也是村里新的村规民约。村两委和老人协会推进村规民约改革,和村民们约定,举办满月宴、周岁宴、婚丧嫁娶等的酒席桌数,超过了规定就要向慈善基金捐款。当然,现在更多的是主动的简办和主动的捐款。2014年秋,老村支书吴海水逝去,简办丧礼后,儿子吴炳宣捐资50万元。
敬老成风 一个村三个敬老院
“尊老、敬老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老人家在家里吃得好,住得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后,年轻人外出打拼也才会放心。”吴孝明说。
事实上,下灶村从1995年开始就已经成立了老年人福利基金会,每位60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上、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分别可领取150元、200元和250元的养老金。光是这项福利,每年就分发了80多万元。
2009年开始,下灶行政村下灶、霞美、霞流芳、内塘等四个自然村开始筹建养老院,现在已经落成了三座,其中下灶自然村的敬老院也在筹建中。
除了免费午餐、养老金,下灶村还成立了一支助老服务队。平时,组织老人体检,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带老人们跳广场舞;过年过节时慰问老人。2012年以来,组织老人进行了三次旅游。尽可能地让老人们晚年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南安眉山乡观音村正在建设中的老人免费食堂
样本3
南安眉山乡观音村
大山里也办起爱心食堂
这股敬老之风,正悄悄往大山里蔓延。距离泉州市区47.2公里,盘山公路蜿蜒至南安眉山乡观音村。南安眉山乡,被南安人称为“五大山头”之一,山高路远,地处偏僻,村民们外出很不方便。但这里,闲置已久的小学正在进行修缮,待装修完毕,一座免费食堂将投入使用。届时,村里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在食堂内享用上免费午餐。
建爱心食堂 供100多位老人午餐
观音村人口1100多人,常住人口只有1/3,青壮年大多外出经商、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孩子。日前记者走访时,建于1958年的原观音小学内堆了不少水泥,正在进行修缮。早饭后,村书记陈文宝、84岁的陈沉香等几位老人像往常一样,踱步到施工现场,他们时刻关注着这个未来食堂的进展。
“这里打算当厨房,这一间和大厅放几张桌椅供老人吃饭,另一间装修成休息室,打算放几张床铺让老人们午休。”陈文宝指着正在装修的房子介绍,修建后的食堂能同时容纳约100人就餐,预计今年5月就可以投入使用,免费对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开放。
陈文宝介绍,观音村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148位,其中居住在村里的约有120位。2014年正月,观音村将另一幢闲置的教学楼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老人们有了比较集中的活动场所,闲暇时便到活动中心打牌、泡茶、聊天、打乒乓球。两幢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也添置了健身器材。
“活动中心之后,侨亲和乡亲们的捐资还有100多万元,村两委一商量,觉得村里空巢老人比较多,大部分老人都很节俭,煮一顿饭能吃上好几餐,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问题很重要。”陈文宝说,爱心食堂于是着手开始建立。
敬老院配有医疗室
一对一帮扶 村里有个志愿服务队
保障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后,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村两委心里头的牵挂。在观音村,还有一支就近服务、一对一帮扶老人的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由村两委、本地村民和低保户组成,共15人,主要帮扶村里6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志愿者有时候会过来跟我聊聊天,有时身体不舒服,她也会过来照顾我。”对70岁的村民魏秀珠来说,她需要的并不多。自己一个人守着家里两幢超过四五百平方米的大房子,魏秀珠不仅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门口种了一点青菜,养了几只鸡鸭,等着过年儿孙们回家宰杀。虽然儿孙满堂,但孩子们一年最多就农历八月佛生日和春节时回家两趟,其他时间,不愿离开老家的魏秀珠一个人守着家。
2014年,村里老人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后,魏秀珠多了一项休闲活动:跳广场舞。平时闲着没事,她就到活动中心和其他老人一起跟着幼儿园老师学跳广场舞。现在,村里又要办爱心食堂,老人一听也乐了:“自己一个人,想去吃就去吃,又有伴又方便,真好!”
“山上很多老人,虽然六七十岁了,但身体大多很好,还能下地干活,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陈文宝直言,尤其偶尔生病时,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村里的志愿服务队更多起的是陪伴作用。服务队还有意让村里的低保户加入,“人们帮他,他也要帮人们,形成一种互助的风气”。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随着敬老之风劲吹,这句话对于不少老人来说已经不成立。在晋江磁灶大埔村、下灶村以及南安眉山乡观音村等地,敬老院里不仅有免费的三餐,有的还是全托全免,住的用的都免费,并且医生定期来义诊,成了老人们名副其实的“幸福院”。这里休闲健身设施齐全,闲暇之余聊聊天、打打牌、看看报纸、上上网,还可以到户外散步、打球、听戏,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可滋润了。
未来5年 建千所农村幸福院
老年人的幸福晚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泉州的农村爱心食堂、公益敬老院,最早在晋江、石狮等沿海县市区出现,随即向全市蔓延。泉州市政府日前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未来5年,每年还将建立200所农村幸福院。
社会学家指出,这种互助式的居家养老模式,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最适合东方国家的养老模式。这样的养老模式,不会打断老人原来的社区资源,也不会对他们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坚持这样的养老模式,要有政府的支持、执行力强的领头人、严格透明的财务管理方式,以及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和发动更多志愿服务人员参与。
现象
免费午餐 最长已近3年
在晋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十个乡村设立了免费午餐爱心食堂,推行时间最长的已经近3年,包括磁灶大埔敬老院、磁灶下灶村流芳敬老院等。深沪镇华峰村爱心食堂,60岁以上的老人,不用花一分钱,每天能享受每人每餐10元的免费午餐。磁灶镇官田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磁灶洋宅村敬老院等,也都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或者三餐,其中磁灶大埔村敬老院,甚至为本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全托全免的服务。
南安市霞美镇金山村的养老服务站,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取经。2012年4月开始,金山村举全村之力,向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办老年食堂,为村里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同时,养老服务站也为老人们开展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部分老人每月象征性收取费用,80岁以上的老人,则一日三餐全部免费。
在全市的养老服务中心中,泉港区前黄镇凤山村的坝头老龄养老服务中心显得比较特殊。该中心由村里乡贤连式林夫妇独自捐建,村里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贫困老人可免费入住。待食堂建成后,中心也将为入住的老人免费提供三餐。
资金
多种筹款方式 多为乡贤捐资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资金主要由多种筹款方式相结合,除了政府支持外,更为普遍的是发动社会力量,由乡贤、村民捐款参与。
晋江市民政局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筹资方式上,希望政府资金补助的占83.08%,发动个人和企业捐款占67.66%,村集体出资占42.66%,海外华侨捐款占33.23%。
“老人象征性交的费用、老人会自己的产业收入、政府的支持和社会乡贤的捐助。”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教授指出,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种方式,其中以政府支持和社会乡贤的捐助为主,尤其是后者。他进一步解释,政府的支持更多的是体现在场地、重视程度的支持上,大多养老服务站资金来源是由村里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尤其是企业家来承担。
泉州市民政局救灾社会福利科蔡科长也指出,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引导企业家、华侨等民间力量共同支持。
管理
老人会执行 财务透明是关键
如何将爱心食堂、公益敬老院持久地办下去,管理方式无疑显得极其重要。甘满堂直言不讳地指出:“财务一定要透明,这是最关键的。”
多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都由村两委引导、支持,具体则由村里老人会执行。在晋江磁灶镇村务工作者小陈看来,老人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基层组织,由老人会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更能发挥作用。老人会都是老年人,他们更能够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也更能够找到和老年人的沟通方式。
“老人会会长一般比较有号召力,同时也要有热情和奉献精神。”甘满堂补充,加上村两委的支持和足够重视,老人会才能更好地运作养老服务站。此外,更重要的是,“老人会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每个月的收支都会上墙公布”。
甘满堂认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其实是一种互助式的养老模式,这种互助式包括经济上、照料上、精神娱乐上等多方面的互助,也包括老人与老人之间的互助。不少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其实就是老人。
团队
动员更多 老人志愿者参与
之前,养老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子女进行,但随着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的老人煮一顿饭就可以吃一天甚至两天,有的老人生病了直接不做饭。
“对空巢老人而言,最迫切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对居家养老模式做过调查后,甘满堂很认同乡村爱心食堂的建设。
在南安霞美金山村,到爱心食堂吃饭的老人中,有20多人因瘫痪等问题必须常年卧床,每到饭点,老人会会派人送餐到老人家中。而其他老人,没有到食堂吃饭时,如果没有事先说明原因,老人会也会派人到家中了解情况。因年轻人工作忙碌,做这些工作的,多是老人会的老人。
无独有偶,晋江磁灶下灶村流芳敬老院从厨师到敬老院的负责人、洗菜打扫的工作人员,也都是由本村60岁左右的老年人承担工作。
“年轻人就算没有外出,也因工作忙碌,多半难以胜任,所以,更重要的还是多动员热心的、有奉献精神的老年人参与。”甘满堂认为。
规划
未来5年 建千所农村幸福院
泉州市民政局救灾社会福利科蔡科长告诉记者,目前泉州各式各样的老年人养老机构非常多,形式、条件甚至叫法都不一样,有的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有的是农村幸福院,有的则是日间照料场所,只提供日间娱乐活动场所,晚上老年人仍然回到家里。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
泉州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也显得日益重要。日前,泉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就指出,未来五年,泉州将在留守老人较多、照料需求大、有场所设施基础的农村,优先规划和建设农村幸福院,每年将建200所农村幸福院。
同时,文件还提及,将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取得资质的养老护理员,给予适当补贴。 |